天天看點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作者:極速橘子2Nd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鄭和七次下西洋,被譽為中國古代最輝煌的航海壯舉。然而,這位明朝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下西洋的真正原因,一直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紗。直到近年來,一塊意外撈出的明朝石碑,揭開了這個謎團的面紗。這塊石碑名為《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鄭和在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時,立于斯裡蘭卡一座佛寺的紀念碑。碑文透露出鄭和下西洋的隐秘目的,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段震撼中外的航海史。那麼,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塊石碑又透露出了什麼驚人的内容?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鄭和的身世背景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鄭和原名馬和,出生于雲南昆陽州一個回族家庭。他的祖父馬三阿,父親馬三保,均為當地有名望的伊斯蘭教徒。馬三阿、馬三保這兩個名字中的"三",是雲南當地回族的習俗,意為"第三代"。

馬和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學習了阿拉伯文、伊斯蘭教義,以及航海、造船等知識。他的父親馬三保曾兩次遠赴麥加朝觐,可見這個家庭信奉伊斯蘭教的虔誠程度。

1381年,馬和年僅10歲,雲南爆發了反明起義。明朝派遣大軍前去平叛,馬和一家遭到了波及。起義被平定後,馬和被俘,被閹割成為太監,并被帶往北平(今北京),成為燕王府的宦官奴仆。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在燕王府期間,馬和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勇氣,赢得了燕王朱棣的賞識。1399年,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馬和亦為之出力效命,立下了汗馬功勞。靖難之役獲勝後,朱棣登基稱帝,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賜馬和以"鄭"姓,并賜名"和",意為"和睦"、"和平"。從此,馬和改名鄭和,成為皇家太監。朱棣視鄭和為心腹愛将,委以重任,鄭和亦全心全意效忠于皇帝。

鄭和不僅精通伊斯蘭教,還對佛教有着深厚的修養。他自稱是"奉佛信官"、"菩薩戒弟子"。這種多元信仰的背景,使他對東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為他日後下西洋奠定了文化基礎。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二、鄭和下西洋的準備工作

永樂皇帝朱棣登基後,便着手籌備遠航西洋的壯舉。這項浩大工程,需要長期精心準備。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1403年,朱棣下旨在浙江錢塘(今杭州)興建造船廠,專門建造遠洋大船。當時的中國船隻多為小型沿海船,無法承載遠航重任。朱棣指令各地官員征調能工巧匠,聘請航海專家,研究設計出一種全新的遠洋巨艦。

這種新型艦船被稱為"寶船",長達137米,寬約55米,吃水約9米,排水量達3萬噸,堪稱當時世界最大的木質船隻。寶船采用雙層甲闆設計,上層為行船和居住區,下層為倉儲和壓艙區。船身分為9個艙室,可載運大量貨物和淡水。船尾設有大型舵楫,兩側各有12隻小舷窗,友善照明和通風。船上還配備了許多先進的航海儀器,如指南針、測深錘、天文鐘等。

1405年,永樂帝正式任命鄭和為"都督平鹽漕泉等處巡撫安民官"和"浙江巡海道禦史",負責率領船隊遠航西洋。鄭和随即着手組建龐大的船隊,征召各地的水手、工匠、翻譯等上萬人。他們來自不同的民族和宗教,包括漢人、回回、粵人、占城人等。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船隊的裝備也是絕無僅有的豪華。鄭和不僅備足了大量的糧食、淡水和武器,還攜帶了大量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貢品,用于與外國進行禮物交換。此外,船隊還配備了大量的金銀财寶,以備不時之需。

1405年7月,鄭和船隊一切就緒,在永樂帝的親自監視下,從南京啟航,開啟了七次環球遠航的偉大征程。這支龐大的艦隊,足足有62艘巨艦和200餘艘小船,船員達27800人之衆。當時的歐洲,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三、鄭和下西洋的隐秘目的

鄭和七次下西洋,行程遙遠,曆時數十載,耗費無數人力物力。這樣浩大的工程,必定有着重大的目的和原因。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據說,在永樂帝發動靖難之役時,朱允炆曾一度逃亡海外,下落不明。是以,永樂帝派遣鄭和遠航,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然而,這種說法并不可信。朱允炆失蹤已有數年,即便當年逃亡海外,以當時的航海條件,要在廣闊的大海上尋找一個人,無異于大海撈針。況且,鄭和七次下西洋,行程雖然遙遠,但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地區,并未深入大西洋或其他可能的藏匿之地。

更有甚者,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這種說法更是荒誕無稽,完全沒有任何曆史依據。

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開拓貿易,增加國家财富。但事實上,鄭和船隊雖然帶去了大量絲綢、瓷器等貢品,卻并未從海外帶回大宗商品。相反,鄭和在外國頻頻饋贈禮物,耗費了大量國家财富。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呢?通過近年發現的一些史料,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曾在斯裡蘭卡的一座佛寺立下一塊石碑,名為《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這塊石碑上,鄭和不僅刻下了自己的名号和事迹,更重要的是,他表達了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以及希望各國與中國建立友好邦交的願望。

這無疑透露出了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的:傳播佛教文化,樹立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響力。作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鄭和希望能将佛教文明傳播到更廣闊的地區。同時,作為明朝的重要使節,他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展示中華文明的強大,增進與各國的友誼。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四、《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的發現與内容解讀

鄭和下西洋的隐秘目的,直到20世紀初,才被一塊意外發現的石碑揭開了面紗。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1911年,一名英國工程師托馬林在斯裡蘭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發現了一塊古老的石碑。經過考證,這就是鄭和于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時,所立于斯裡蘭卡一座佛寺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這塊石碑高約2.5米,寬約1米,正面刻有三種文字:中文、波斯文和泰米爾文。碑文記載了鄭和遠航的經過,以及他對佛教的虔誠信仰。

碑文首先介紹了鄭和的身世背景,稱他是"奉佛信官,菩薩戒弟子"。接着詳細記錄了鄭和第三次遠航的路線,從南京啟航,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錫蘭(今斯裡蘭卡)。

印度洋意外撈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譯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到達錫蘭後,鄭和"遵奉天朝聖旨,宏揚佛法"。他在錫蘭山一座佛寺内,立下這塊石碑,以"永垂不朽"。碑文還寫道,鄭和希望"普天之下,莫不蒙佛光"。

最後,碑文表達了鄭和的一個重要願望:"冀諸番邦,鹹親中華"。也就是說,他希望通過這次遠航,能夠增進中國與海外各國的友誼,建立和平友好的關系。

從這塊石碑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傳播佛教文化,樹立明朝在海外的影響力。作為虔誠的佛教徒,鄭和希望能将佛陀的教義傳播到更廣闊的地區;作為明朝的使節,他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展示中華文明的強大,增進與各國的友誼。

值得一提的是,這塊石碑的碑文采用了三種文字,分别是中文、波斯文和泰米爾文。這無疑是為了讓更多的國家和民族能夠閱讀和了解碑文的内容,進而達到傳播佛教、增進友誼的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