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作者:极速橘子2Nd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郑和七次下西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航海壮举。然而,这位明朝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下西洋的真正原因,一直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直到近年来,一块意外捞出的明朝石碑,揭开了这个谜团的面纱。这块石碑名为《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郑和在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时,立于斯里兰卡一座佛寺的纪念碑。碑文透露出郑和下西洋的隐秘目的,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震撼中外的航海史。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块石碑又透露出了什么惊人的内容?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郑和的身世背景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郑和原名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一个回族家庭。他的祖父马三阿,父亲马三保,均为当地有名望的伊斯兰教徒。马三阿、马三保这两个名字中的"三",是云南当地回族的习俗,意为"第三代"。

马和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了阿拉伯文、伊斯兰教义,以及航海、造船等知识。他的父亲马三保曾两次远赴麦加朝觐,可见这个家庭信奉伊斯兰教的虔诚程度。

1381年,马和年仅10岁,云南爆发了反明起义。明朝派遣大军前去平叛,马和一家遭到了波及。起义被平定后,马和被俘,被阉割成为太监,并被带往北平(今北京),成为燕王府的宦官奴仆。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在燕王府期间,马和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燕王朱棣的赏识。1399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马和亦为之出力效命,立下了汗马功劳。靖难之役获胜后,朱棣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永乐皇帝。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赐马和以"郑"姓,并赐名"和",意为"和睦"、"和平"。从此,马和改名郑和,成为皇家太监。朱棣视郑和为心腹爱将,委以重任,郑和亦全心全意效忠于皇帝。

郑和不仅精通伊斯兰教,还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修养。他自称是"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这种多元信仰的背景,使他对东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为他日后下西洋奠定了文化基础。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二、郑和下西洋的准备工作

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便着手筹备远航西洋的壮举。这项浩大工程,需要长期精心准备。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1403年,朱棣下旨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兴建造船厂,专门建造远洋大船。当时的中国船只多为小型沿海船,无法承载远航重任。朱棣命令各地官员征调能工巧匠,聘请航海专家,研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远洋巨舰。

这种新型舰船被称为"宝船",长达137米,宽约55米,吃水约9米,排水量达3万吨,堪称当时世界最大的木质船只。宝船采用双层甲板设计,上层为行船和居住区,下层为仓储和压舱区。船身分为9个舱室,可载运大量货物和淡水。船尾设有大型舵楫,两侧各有12只小舷窗,方便照明和通风。船上还配备了许多先进的航海仪器,如指南针、测深锤、天文钟等。

1405年,永乐帝正式任命郑和为"都督平盐漕泉等处巡抚安民官"和"浙江巡海道御史",负责率领船队远航西洋。郑和随即着手组建庞大的船队,征召各地的水手、工匠、翻译等上万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宗教,包括汉人、回回、粤人、占城人等。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船队的装备也是绝无仅有的豪华。郑和不仅备足了大量的粮食、淡水和武器,还携带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贡品,用于与外国进行礼物交换。此外,船队还配备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备不时之需。

1405年7月,郑和船队一切就绪,在永乐帝的亲自监视下,从南京启航,开启了七次环球远航的伟大征程。这支庞大的舰队,足足有62艘巨舰和200余艘小船,船员达27800人之众。当时的欧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三、郑和下西洋的隐秘目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行程遥远,历时数十载,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这样浩大的工程,必定有着重大的目的和原因。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据说,在永乐帝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曾一度逃亡海外,下落不明。因此,永乐帝派遣郑和远航,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可信。朱允炆失踪已有数年,即便当年逃亡海外,以当时的航海条件,要在广阔的大海上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况且,郑和七次下西洋,行程虽然遥远,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并未深入大西洋或其他可能的藏匿之地。

更有甚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这种说法更是荒诞无稽,完全没有任何历史依据。

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贸易,增加国家财富。但事实上,郑和船队虽然带去了大量丝绸、瓷器等贡品,却并未从海外带回大宗商品。相反,郑和在外国频频馈赠礼物,耗费了大量国家财富。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近年发现的一些史料,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曾在斯里兰卡的一座佛寺立下一块石碑,名为《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块石碑上,郑和不仅刻下了自己的名号和事迹,更重要的是,他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希望各国与中国建立友好邦交的愿望。

这无疑透露出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传播佛教文化,树立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响力。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郑和希望能将佛教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同时,作为明朝的重要使节,他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中华文明的强大,增进与各国的友谊。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四、《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发现与内容解读

郑和下西洋的隐秘目的,直到20世纪初,才被一块意外发现的石碑揭开了面纱。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1911年,一名英国工程师托马林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经过考证,这就是郑和于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时,所立于斯里兰卡一座佛寺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这块石碑高约2.5米,宽约1米,正面刻有三种文字: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碑文记载了郑和远航的经过,以及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碑文首先介绍了郑和的身世背景,称他是"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接着详细记录了郑和第三次远航的路线,从南京启航,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到达锡兰后,郑和"遵奉天朝圣旨,宏扬佛法"。他在锡兰山一座佛寺内,立下这块石碑,以"永垂不朽"。碑文还写道,郑和希望"普天之下,莫不蒙佛光"。

最后,碑文表达了郑和的一个重要愿望:"冀诸番邦,咸亲中华"。也就是说,他希望通过这次远航,能够增进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谊,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从这块石碑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播佛教文化,树立明朝在海外的影响力。作为虔诚的佛教徒,郑和希望能将佛陀的教义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作为明朝的使节,他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中华文明的强大,增进与各国的友谊。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石碑的碑文采用了三种文字,分别是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这无疑是为了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能够阅读和理解碑文的内容,从而达到传播佛教、增进友谊的目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