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作者:谈天校尉

如果说给中国古代帝王做一个排行榜,唐太宗李世民绝对可以进前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是浪得虚名。然而这样一位彪炳历史长河的功勋帝王在家庭教育和处理接班人问题上却是落入歧途,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李承乾最终谋反,李世民的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真正的天之骄子

在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秦王妃长孙氏(也就是后年著名的长孙皇后)为李世民诞下了一位嫡长子。据史籍所载,因这位皇子降生于太极宫的承乾殿,便以其名命之,取字高明,名唤李承乾。有人觉得“承乾”虽原为宫殿之名,但用作人名时却寓意深远:它象征着“继承皇位,统御天下”的崇高使命。因此,这一名字极有可能是由唐高祖李渊亲自赐予这位皇孙的。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时光荏苒,到了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为太宗皇帝。而在同年的十月癸亥,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史书对他的描述是“才智过人”,“极其聪慧”,“仪表堂堂、仁厚孝顺”,深得太宗皇帝的喜爱。从此,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开始了他在万人之上的尊贵生活,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目标圣贤的培养计划

在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的初夏,唐太宗颁下旨意,令太子承乾“听讼”,并明言:“自今而后,若有不服尚书省之判,可东宫上诉,由承乾裁决。”这虽是简单的庭审,却透露出太宗对承乾的刻意栽培,彼时的李承乾,仅是十二岁的稚龄。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笃,太宗又命承乾亲赴慰问,以育其仁心。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翌年,即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本定二月为承乾加冠之期,但太宗体恤农时,将典礼推迟至十月。不巧,承乾染疾,太宗虽然素不信佛道,却破例请来道士秦英,为子祈祷。承乾病愈后,太宗更是大手笔,度三千人出家,兴建西华观与普光寺,甚至宽恕了狱中罪囚,以此替儿子祈求福佑。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在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之际,李承乾再度病倒。唐太宗出于对儿子的深切关怀,特地降旨邀请来自天竺的高僧波颇前来祈福。在波颇的祈福之下,承乾的病情逐渐好转,太宗对此深感欣慰,因此慷慨地赐予波颇绫帛等珍贵布料六十段,以及精美的时服十具。

由于承乾身体欠佳,唐太宗为了减轻他的负担,特别允许他不必过于勤奋于学习,只需与孔颖达一起探讨和评说古代的历史事件即可。然而,李承乾并未因此松懈,反而更加努力地展现他治理国家和安定邦国的卓越才能。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有一次,唐太宗让承乾试着撰写一篇关于治国策略的文章。承乾毫不迟疑,迅速地完成了这篇长达三页纸的论文。其内容充实且富有价值,唐太宗阅读后深感满意,甚至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道:“承乾首先强调了刑狱的重要性,这确实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他深得经邦治国的要领。”

太子叛逆,无可奈何

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李承乾在兴建房屋时,其奢华之风引起了于志宁的强烈不满,他上疏直言批评。而当李承乾与宦官嬉戏娱乐时,于志宁更是严厉批评,甚至将他与秦二世相提并论。与此相比,孔颖达的态度则更为激烈,他对李承乾的每一点不当之处都毫不犹豫地直接进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善意地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已成年,不宜频繁当面严厉指责。然而,孔颖达却表示,他即使因此遭遇不幸也毫无遗憾。结果是,他的谏言越发激烈,但李承乾却未能接受。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至于张玄素,他的谏言更是频繁且急切,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谏,他的言辞之急切仿佛希望李承乾能立刻听从他的建议。然而,结果如何,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李承乾宠爱一名容貌俊美、擅长歌舞的太常乐人,并亲昵地称他为“称心”。唐太宗得知后大怒,下令将称心处死。李承乾对此深感悲痛,他在宫中为这位逝去的男宠设立祭室,让宫人日夜进行祭奠。他甚至在宫中为称心树立墓碑,赠予官职,并时常为称心的离世而哭泣流泪。自此之后,李承乾与父皇之间的裂痕愈发明显,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走投无路的李承乾

唐太宗原本并无更换太子的打算,然而李承乾由于担心同样备受父亲宠爱且怀有夺嫡之心的弟弟李泰,试图暗杀失败后,便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合谋,计划先发制人起兵逼宫。然而,他们的阴谋最终被揭露。面对这一局面,唐太宗心痛又无奈,决定将李承乾幽禁于别室,并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人参与审理此案,所有事实均得到确凿证据。

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

唐太宗随后下达命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并流放至黔州,以此方式保全了爱子的一条性命。

贞观十八年,即公元644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在黔州去世。唐太宗为此深感悲痛,决定停止上朝,并以国公之礼安葬了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