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作者:谦语谈书风

文|谦语谈书风

编辑|谦语谈书风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中国是一个军事人才辈出的国家。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少良将驰骋疆场,扬威内外。这些民族的英杰宛若璀璨的群星,照耀着中国的历史,使之赫然生辉。而唐初名将李靖则是这些将星中明亮的一颗。

他“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即使是强大的对手,在他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他还常常以仁心服众,从而做到兵不血刃而收全功。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但是,长期以来,李靖的知名度一直无法与韩信、岳飞等一流名将相并列。甚至在今天,我们出版的一些一流名将的传记也将李靖排除在外,这显然是极不公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李靖一生的战争实践,阐明其用兵特点及高尚的武德,从而恢复其在大陆军事史上的应有地位。

智略过人,有统帅之才

李靖一向为具有真知灼见者所推崇。唐高祖李渊就曾称赞他“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贞观名相王珠称他是“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南宋叶括也讲:“唐太宗、李靖,近世君臣之用兵者,无出其上。”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连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一贯事李靖如师。我们都知道,唐太宗为人,一身的豪风傲骨,不肯轻易服人。虽然他有着求贤纳谏、虚怀若谷的美誉,但这不过是高山不厌怀土,大海不弃涓流之意。

然而,他对李靖则不同,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自己感到难以解决时,他总要向李靖求教。因而,元人戈直曾讲:“太宗天资英武,善战无敌,一时群臣,皆不足以仰望其清光。帝之所佩服而师事之者,独李靖一人而已。盖自孙武以来,能将法度之师者,独孔明与靖耳。”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我们应该看到,刘备事孔明如师,主要是由于他本人军事才能不济,而唐太宗却圣明神武,为中华诸帝王之冠。他能在最引以为自豪的军事问题上经常求教于李靖,足见李靖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同凡响。

纵观李靖一生的军事实践,他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谋无常法,因敌制胜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曾经言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李靖正是一位因敌制胜,用兵如神的统帅。在战斗中,他总是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避实击虚地打击敌人。从而真正做到了“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李靖一生主要指挥了四场战争,即: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破东突厥,西定吐谷浑。在平萧铣的战争中,李靖主要是采取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策略。因为在当时,虽然从总体实力来讲,唐朝远胜于萧铣,但就这次战争中双方所能投入的兵力,则萧铣强于李靖。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因为当时唐朝战事频繁,北边有警,突厥屡屡入寇,必有大将守御;山东河南新附,人心未定,亦需重兵弹压。因而,李靖所率之兵,只是唐朝的一部分非主力部队,而萧铣却可以集中兵力与李靖决战、况且萧铣的军事实力虽不及唐朝,但也并不算弱。

当时,“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水,铣皆有之。胜兵四十余万”。并只“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天时地利尽为萧铁所占。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然而,这些有利条件,反而导致萧铣犯下一个无法挽回的大错.因为您由此而错误地判断“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且“江岭回远”放散之卒有急难以赴援。在这种情况下,李晴只有采取突然的打击行动,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与其进行主力决战,才更有把握取得胜利。因而,李靖力排诸将“俟水落而进”之议。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而在西定吐谷浑的战争中,李靖则采用了稳扎稳打,逐步歼敌的策略。吐谷浑的情况与突厥有相似之处,它也属于游牧民族。“基地数千里,有城郭而不居也,随水草,帐室,肉粮。”这种善于游动的习性,使唐朝难于将其一举全歼。

但是吐谷浑实力较弱,而此时的唐朝却更加强大。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两军交战,唐军几乎无被歼的危险。因此,李靖决计大举深入,分进合击,“大战数十,杀获颇众”。最后迫使敌人投降。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靖不仅在实力上占优势时能够表现出非凡的战争艺术,而且在敌强我弱时,仍能发挥出高超的军事才能。武德年间,颉利率突厥主力十几万大举入侵唐朝。

路之上、所向披靡,最后与李靖所率一万江淮军相遇,两军战于“灵州之硖石,自旦至申,突厥乃退”。遗憾的是,有天这场战役的详细情况,各史料均未记载,因而我们无法知道李靖采用了什么策略取得了这一成果。但李靖能在危急之时。以少性众,足见其用兵艺术不同凡响。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击敌要害,不战屈人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图这里所讲的“不战”,当然不是绝对地避免战斗,它只是主张“上兵伐谋”,即在真正的战斗开始之前,要先在谋略上战胜敌人,从而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而李靖则正好做到了这一点。

在战斗中,李靖总是以敏锐的战略洞察力,首先抓住敌人的要害(即敌人的致命弱点),然后予以狠狠地打击,从而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定襄之战”。在这次战役之前,李靖抓住了突厥的恐惧心理和内部不和的致命弱点,大胆地以三千骑兵直逼突厥主力部队所在地定襄。

在这里,我们所要指出的是:“定襄之战”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这一战役本身,同时它也为唐朝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它不仅使东突厥在物质上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且还导致了东突厥精神力量的崩溃。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它彻底粉碎了东突厥的北方霸主的声威和高人一等的心理优势。因此,“定襄之战”以后,颉利便遣使“求举国内附”。虽然这不过是缓兵之计,但也说明了此时颉利已经只有北逃苟活之心,再无南向牧马之意。

所以,“定襄战役”实际上已经宣告了东突厥的灭亡,至于以后的几次战役的胜利,不过是“定襄之战”战果的进一步扩大而已。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在平萧铣的战争中,李靖同样也是运用了打击敌人要害的策略。当时,李靖抓住了“铣放兵,只留宿卫数千”这一致命弱点、挥师渡江,直捣敌都江陵,遂使萧铣还未来得及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就被迫出城投降。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在这次战争中,李靖不仅利用了敌人的弱点,而且还以超人的智慧扩大了敌人的这一弱点。本来,在迫使敌人投降之前,其援军是可以赶到的。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但在兵围江陵之前,唐军大破萧铣军,得其舟舰四百余艘,李靖令人尽散之于江中。他认为:“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军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

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结果不出李靖所料,“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这样一来,就使得独守空城的萧铣成了李靖的囊中之物。等到援军了解真相后,前来援助江陵时,萧铣已经出城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纵舟惑梁兵”之计。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萧铣一降,十几万大军如群龙无首,只好相继来降。此役,李靖抓住了敌人的弱点,在未经决战的情况下,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战争的全胜,真可以说是达到了“不战屈人”。的微妙境界。

“奇正皆得,国之辅也”

李靖曾讲:“凡将,正而无奇,守将也;奇而无正,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所谓“奇正皆得”,并非仅指当奇则奇,当正则正,而且还要做到“无不奇,无不正”。正中有奇,奇中有正。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前者,中国的多数名将皆可做到,而后者,则更加难能可贵。在战争中,李靖总是力争做到奇正并用“使敌莫测”。例如,在与辅公柘的主力部队的决战中,“靖率黄君汉等水陆并进,苦战,杀伤万余人,惠亮等亡去”。

可见此役李靖主要是用正兵战胜敌人。但在战前,李靖却向众将指出:“今若攻其城栅,乃是出其不意。”刚听此言,人们必然会感到奇怪,但若认真分析一下,就会觉得有道理了。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因为此时两军已相持多日,唐军又出奇兵劫敌粮道,这就给人以一个唐军要长期围困敌人的印象。因而,此役虽然运用正兵攻敌,亦有出奇制胜的因素。

而在平突厥的战争中,李靖主要进行了“定襄”“阴山”两大战役。“定襄之战”显然是出奇制胜的战例,这里就不必赘述了。而“阴山之战”也是出奇制胜的典型战例。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战前,李靖清楚地意识到,当时“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以万骑斋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并指出“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遂督兵疾进,“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颉利亡去”。

但事后、李靖却对唐太宗讲:“臣讨突厥,西行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由此足见李靖在运用奇兵时,其中亦包含着正兵的因素。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李靖用兵,不仅总是在战略上做到胸有成竹,而且临敌对阵,更是机智灵活,善于随机应变。在进军江陵的途中,唐军曾与萧铣的大将文士弘所率数万劲卒相遇。当时,李孝恭不听李靖的劝阻,令李靖守寨,自带大军与敌交战。

结果,大败而还。敌人得胜之后,得意忘形,“委舟大掠,人皆负重,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获舟舰四百余艘,斩首溺死者将万人”。此役,李靖英明果断,机智灵活,在危乱中指挥若定,遂使唐军转败为胜。由此可见其指挥艺术是何等的高超。

李靖为何是战神?他一生未有败绩,唐太宗亲口总结了他三大军功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李靖确是一位稀世的军事奇才。他不仅善于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运用适当的战略战术,而且善于抓住敌人的要害予以致命打击,从而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他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明察秋毫的战略洞察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充分证明了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统帅。

孙子言道:“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用功。”而李靖就是这样一位统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