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三角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沪郊朱泾镇启用

作者:文汇
长三角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沪郊朱泾镇启用

为打造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校地合作“示范地”,日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金山区朱泾镇举行了校地合作签约仪式,并进行了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揭牌,开启了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据悉,当天在慧农村揭幕的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长三角地区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该人才驿站的启用,标志着高校资源向基层乡村的进一步辐射,根据共建协议书内容,今后,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朱泾镇将从党建、产业、科技、人才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共建,推进校政村企、产学研用深入融合,将对当地“三农”工作及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长三角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沪郊朱泾镇启用

试验田里飞出“金凤凰”

作为率先尝到“智囊下乡”甜头的庄稼汉,上海尚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秋云对乡村振兴驿站的成立充满期待。几年前,在朱泾镇党委、政府的牵线下,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建粤教授带着一群年轻研究生来到朱泾镇慧农村,在严秋云承包的水稻田里做起了水稻繁育种工作,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8年里,严秋云跟着科研团队一起,挽着裤腿,在试验田间穿梭,学着监测分析作物的生长情况,这名曾经只会埋头插秧的庄稼汉从此开了眼界。

这几年,李建粤团队累计在试验田种植实验性水稻种类5000多种,其中就包括上海市本土首个成功选育的长粒型香型软米——“上师大19号”。因米质优、抗倒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等特性,“上师大19号”在2021年经审定推向市场后,不仅很快在上海市场站稳脚根,现今还备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制种企业和农户的青睐,仅去年,种子供应量就达到了30多万斤。

长三角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沪郊朱泾镇启用

在2022年度“禾城好米”评选中,三家单位选送的“上师大19号”大米均获得金奖称号;“2023浙江好稻米”评选中,5个粳稻金奖席位“上师大19号”占据了4个;以“上师大19号”生产的山谷坦品牌“稻鱼米”获最好吃稻米奖……校地合作的“上海种”正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严秋云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慧农村试验田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当天,上师大上海金山水稻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联盟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也依托人才驿站落户慧农村,根据计划,上师大除了将以“帮培模式”和“名师授课”方式将“田间课堂”设到农户“家门口”,还将以推动成果转化为目标,在慧农村示范试种一批新品种米、菜、花。新品种研发产业技术的应用将在慧农村的水稻试验田里种下新的希望,可以预见,从“严秋云们”的试验田里飞出的“金凤凰”将会越来越多……

长三角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沪郊朱泾镇启用

将更多可能带入田头“梦工厂”

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是校地合作推动走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的举措,也是深化校地合作成果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次实践。从朱泾镇与上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合作协议上可以看到,除了涉及都市型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还涵盖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资源合作等。未来,从这个驿站走出的成果、育出的人才不仅惠及慧农一村,更能辐射金山乃至更广阔的沪郊乡村。

据慧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连忠介绍,目前,除了上海师范大学,还有市农科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也将相继入驻人才驿站。

长三角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沪郊朱泾镇启用

上海翰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朱泾镇,是金山最大育苗基地,去年,市农科院与其合作的成果转化项目——“绿秀丽”青茄育苗已步入全面推广阶段,据悉,有着“冰淇淋”口感的“绿秀丽”前身是金山本土青茄,曾因种子不纯、种性退化等问题遭菜农“嫌弃”,后经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交流协作办主任、国家大宗蔬菜体系上海试验站主要负责人吴雪霞及其团队改良,如今翰益育出的茄苗成了长三角合作社和农户争相购买的“香饽饽”。深知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翰益负责人王春涛对人才驿站成立后新品种研发改良及农用设施的智能性优化更具期待,据悉,复旦大学环科所研究的大棚环境治理(等离子活化)项目将可能为基地的设施育苗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既需要‘土专家’‘田秀才’的辛勤耕耘,也需要引入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表示,“依托驿站运行,未来,我们将与高校、科研机构携手,链接城乡资源,进一步延长特色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构建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循环系统,促进本地民众深度参与,努力为村集体增收闯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