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三角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在滬郊朱泾鎮啟用

作者:文彙
長三角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在滬郊朱泾鎮啟用

為打造黨建引領下鄉村振興校地合作“示範地”,日前,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金山區朱泾鎮舉行了校地合作簽約儀式,并進行了鄉村振興人才驿站揭牌,開啟了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據悉,當天在慧農村揭幕的鄉村振興人才驿站為長三角地區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驿站,該人才驿站的啟用,标志着高校資源向基層鄉村的進一步輻射,根據共建協定書内容,今後,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朱泾鎮将從黨建、産業、科技、人才等多方面進行合作共建,推進校政村企、産學研用深入融合,将對當地“三農”工作及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援。

長三角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在滬郊朱泾鎮啟用

試驗田裡飛出“金鳳凰”

作為率先嘗到“智囊下鄉”甜頭的莊稼漢,上海尚慧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嚴秋雲對鄉村振興驿站的成立充滿期待。幾年前,在朱泾鎮黨委、政府的牽線下,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粵教授帶着一群年輕研究所學生來到朱泾鎮慧農村,在嚴秋雲承包的水稻田裡做起了水稻繁育種工作,從此便在這裡紮下了根。8年裡,嚴秋雲跟着科研團隊一起,挽着褲腿,在試驗田間穿梭,學着監測分析作物的生長情況,這名曾經隻會埋頭插秧的莊稼漢從此開了眼界。

這幾年,李建粵團隊累計在試驗田種植實驗性水稻種類5000多種,其中就包括上海市本土首個成功選育的長粒型香型軟米——“上師大19号”。因米質優、抗倒性強、抗病性好、産量高等特性,“上師大19号”在2021年經審定推向市場後,不僅很快在上海市場站穩腳根,現今還備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制種企業和農戶的青睐,僅去年,種子供應量就達到了30多萬斤。

長三角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在滬郊朱泾鎮啟用

在2022年度“禾城好米”評選中,三家機關選送的“上師大19号”大米均獲得金獎稱号;“2023浙江好稻米”評選中,5個粳稻金獎席位“上師大19号”占據了4個;以“上師大19号”生産的山谷坦品牌“稻魚米”獲最好吃稻米獎……校地合作的“上海種”正在全國多地“開花結果”。嚴秋雲自豪地說,“這是我們慧農村試驗田裡飛出去的‘金鳳凰’。”

當天,上師大上海金山水稻科技小院、碩士研究所學生聯盟實訓基地、大學生創業園也依托人才驿站落戶慧農村,根據計劃,上師大除了将以“幫培模式”和“名師授課”方式将“田間課堂”設到農戶“家門口”,還将以推動成果轉化為目标,在慧農村示範試種一批新品種米、菜、花。新品種研發産業技術的應用将在慧農村的水稻試驗田裡種下新的希望,可以預見,從“嚴秋雲們”的試驗田裡飛出的“金鳳凰”将會越來越多……

長三角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在滬郊朱泾鎮啟用

将更多可能帶入田頭“夢工廠”

鄉村振興人才驿站是校地合作推動走出具有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的舉措,也是深化校地合作成果更好服務鄉村振興的一次實踐。從朱泾鎮與上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的合作協定上可以看到,除了涉及都市型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還涵蓋農文旅融合發展、産業資源合作等。未來,從這個驿站走出的成果、育出的人才不僅惠及慧農一村,更能輻射金山乃至更廣闊的滬郊鄉村。

據慧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盛連忠介紹,目前,除了上海師範大學,還有市農科院、複旦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機構也将相繼入駐人才驿站。

長三角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在滬郊朱泾鎮啟用

上海翰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朱泾鎮,是金山最大育苗基地,去年,市農科院與其合作的成果轉化項目——“綠秀麗”青茄育苗已步入全面推廣階段,據悉,有着“冰淇淋”口感的“綠秀麗”前身是金山本土青茄,曾因種子不純、種性退化等問題遭菜農“嫌棄”,後經上海市農科院園藝所交流協作辦主任、國家大宗蔬菜體系上海試驗站主要負責人吳雪霞及其團隊改良,如今翰益育出的茄苗成了長三角合作社和農戶争相購買的“香饽饽”。深知成果轉化及科技創新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翰益負責人王春濤對人才驿站成立後新品種研發改良及農用設施的智能性優化更具期待,據悉,複旦大學環科所研究的大棚環境治理(等離子活化)項目将可能為基地的設施育苗産業提質增效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既需要‘土專家’‘田秀才’的辛勤耕耘,也需要引入更多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為鄉村帶來新理念、新技術、新經驗。”朱泾鎮黨委書記夏紅梅表示,“依托驿站運作,未來,我們将與高校、科研機構攜手,連結城鄉資源,進一步延長特色産業鍊、提升價值鍊,通過建構生産服務、生活服務、産品銷售為一體的鄉村經濟循環系統,促進本地群眾深度參與,努力為村集體增收闖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