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日前,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國際研讨會”,在位于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中外專家圍繞“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共同願景”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讨,共話文明之道。
十年前,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了《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的重要演講,深刻闡釋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為增進全人類共同利益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這場曆史性的演講被國際輿論視為“具有曆史意義的文明宣言”,在國際社會引發熱烈反響。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世界提供了又一重要國際公共産品。
十年來,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内涵外延不斷拓展、實踐成果不斷積累。全球各類雙多邊文明對話平台與機制日益豐富、合作網絡有序搭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文明古國論壇、中阿關系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讨會、中法文明對話會、中非文明對話大會、中拉文明對話論壇、中歐文明對話會、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良渚論壇”、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一系列會議成功舉辦,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廣泛開展,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激發衆多國家的深刻共鳴,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呈現新局面。在本次“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國際研讨會”上,中國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受到了與會人士的廣泛稱贊。
在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中思索文明的多元共生
法國學者曾指出文明的“複數性”——每個文明都與衆不同。中國古代學者也有“聲一無聽,物一無文”的闡述。世界文明之園萬紫千紅、多姿多彩,我們要擁抱世界的豐富多樣,努力做到求同存異。正如習近平主席十年前演講時所說,如果世界上隻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孕育了多樣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擁有自身獨特的個性和魅力,各有千秋,各有所長。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沒有三六九等之别。每一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每一種文明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每種文明都應當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抵制“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錯誤觀念,摒棄傲慢和偏見。我們要用寬闊的胸懷對待不同的文明,以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态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讓世界文明永葆多樣性,百花齊放、姹紫嫣紅。
“五味萬殊,而大同于美;曲變雖衆,亦大同于和。”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同時,我們也要大力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努力尋求各種文明間的“最大公約數”。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不同文明的個性與共性是辯證統一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世界文明追求發展進步的大同之道。
在曆史與未來的赓續交彙中推動文明的傳承創新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些古老的璀璨文明因種種原因消亡,這是全人類的憾事。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如何促進悠久的古老文明在未來薪火相傳,如何實作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下的曆久彌新,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千百年來,世界各民族創造了具有自身特點和辨別的絢麗多彩的文明,這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寶貴财富。全球文明倡議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曆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程序中實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着波瀾壯闊的五千多年文明史。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良渚古城遺址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曆史傳承。習近平主席在緻首屆“良渚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在悠遠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獨樹一幟的創新創造、一脈相承的堅持堅守,樹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鑒古觀今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當下、走向未來。溯曆史的源頭才能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我們要了解曆史、尊重曆史,從曆史連續性來了解中華文明。同時,我們也要弘揚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既傳承曆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赓續文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以貫通古今、熔鑄古今的視野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态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的成功經驗為人類其他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提供了五千多年跨度的鮮活樣本。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人類各種文明的永續發展可以從中總結普遍規律、探尋可行路徑。在現代化程序中,世界文明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應當是各國的共同使命,文明順時應勢、推陳出新應當是今人的共同作為。
在吸納與分享的深度互動中秉持文明的開放包容
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一個深度互動的過程,既有對其他文明之長的接收吸納,也有對自身文明之美的傳播分享。
以中華文明為例,在五千多年的曆史中,中華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對話與交流跨越山海、綿亘古今。中華文明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既善于吸納其他文明的精華,也樂于向世界貢獻中華文明的成果。漢代張骞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開辟了橫貫東西、連接配接亞歐的古絲綢之路,既向西域帶去了中華文化物産,也給中國帶回了西域文化物産,開啟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時代。沿着古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和四大發明、養蠶術傳向世界,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也傳入中國,促進了地區發展繁榮和文明傳播融合。敦煌壁畫中“三兔共耳”的圖案在阿富汗、埃及、德國、英國等多地出現就是有趣的例證。古絲綢之路積澱的“絲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産,“互學互鑒”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出“絲綢之路綜合研究計劃”,正是緻力于以此推動文化交流、文明互鑒。
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隻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世界各國應當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不斷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消除文化壁壘,抵制觀念纰缪,打破精神隔閡,讓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正如歐洲議會議員赫維·朱文在本次“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國際研讨會”上所說,每一種文明都應努力向其他文明傳遞自身的精華。吸納與分享的深度互動有利于讓文明更好地跨越國界,物種、技術、資源、人群、思想、文化的雙向奔赴有利于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讓各種文明的成果更好地為全人類所共享,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在中國與世界的攜手同行中啟迪文明的共同發展
新時代的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新征程上昂揚奮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公德心、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蘊含着獨特的文明觀,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
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态宜人順應世界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中國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為世界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提供了更大規模的中國市場和中國需求,更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中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世界提供了治國理政經驗參考。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公德心,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文化繁榮提供了精神滋養。中國發展社會文明,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國際社會注入了正能量。中國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明不斷豐富發展,其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态更将啟迪中國與世界攜手同行,共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世界文明百花齊放的美好未來。
來源:光明日報
聲明:内容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