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作者:gooood谷德設計網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直角建築攝影

兩棟建築在改造後以一種不張揚的謙和姿态融入古城的肌理,多層的時間切片在此重疊,講述着古城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感謝 南沙原建立築設計工作室 對gooood的分享

由南沙原建立築設計工作室設計改造的「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是南頭古城博物館群建築之一,館内作品講述以南頭為中心的珠江口地區悠久獨特的文化,建築原為兩棟緊鄰的城中村居民樓NT33、NT34。面對密度極高、錯綜複雜的環境,如何實作從“握手樓”到文化展館的轉變,又怎樣去用設計去回應古城特殊的地域性和城中村固有的生活形态?

▲鳥瞰「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 從報德廣場看「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立面 © 直角建築攝影

前置研究:曆史、形态學和人類學

在過去的十餘年裡,南沙原創通過一系列針對南頭古城周邊基礎設施及景觀提升的競賽項目,積累了對古城及周邊的深刻認識,沙田地的地理形成、人文環境的變遷等往世今生;也包括了對古城未來進一步複合型社群功能的預測在設計上的呈現。在本次「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項目中,這些積累以及曆史、形态學和人類學方面的進一步梳理成為我們前置研究中的主要關注點。城中村作為城市化浪潮中的一個典型的片段,帶着自發的生長性,不斷更新演進、疊加擴張,始終處于一種“未建成”的狀态,其中的空間業态和人口結構也在随着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前置研究的三個關鍵詞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頭古城曆史研究及城市設計–總平面(2010)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頭古城曆史研究及城市設計–廣場效果圖(2010)©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頭古城口袋公園及人行橋概念設計–總平面(2017)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頭古城口袋公園及人行橋概念設計(2017)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頭古城口袋公園及人行橋概念設計–口袋公園效果圖(2017) © 南沙原創NODE

設計理念:時空拼貼的小型綜合體

NT33和NT34,原為兩棟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城中村居民住宅樓,業主為一對堂兄弟。兩棟建築位于南頭古城南北街與東西街交彙處,緊鄰報德廣場,總建築面積約為1180 ㎡,均為五層高,首層用作臨街商鋪,二層至四層是出租房屋,五層為業主自住(改造之後仍為自住)。從一開始這兩棟樓就具備功能複合的可能性。兩棟樓之間的夾縫距離最窄處僅有0.8米,是典型80年代的“握手樓”。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場地區位 © 南沙原創NODE

文化展館的介入帶來了展廳設計改造的訴求,這和原建築的空間功能截然不同;面朝十字街的首層商鋪需持續營運,同時業主還需繼續在此居住。建築師需要去界定全新的方法論,來平衡不同訴求之間的沖突和沖突。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改造前建築外觀 © 南沙原創NODE

NT33和NT34的空間形态特質帶有着一種強烈的關聯性,這種關聯存在于兩棟緊靠的“兄弟樓”之間,也展現在它們與周邊環境的對話之中。我們提出“混搭”的概念,通過拼貼的手法聚合不同的空間結構和時代痕迹,用帶有差異性的形式語言對空間進行重組,将原本的城中村居民樓被轉化為包含文化展覽館、商業空間和居住功能的小型綜合體,以多元複合、交織連通的空間回應周邊雜糅而生動的環境。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原建築結構解讀 © 南沙原創NODE

列斐伏爾所闡釋的第三空間理論,指日常生活規律之外的那些不連續與自發的亮點時刻:“第三類時間使我們轉瞬即逝地感受到愛、玩耍、放松與知識。”疊加拼貼在原有居住空間和商業空間之中的“上樓美術館”,成為能夠容納這種特别時刻的“第三類空間”。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概念草圖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NT34功能分布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NT34展廳面積 © 南沙原創NODE

自外而内:時間的層次

NT33外牆飾面為城中村建築中常見的白色瓷磚,北立面和東立面則使用了極具20世紀90年代風格的灰色水刷石,我們将這些原有的材料作為時代風貌的印記予以全部保留,,脫落部分也重新填上同款瓷磚,盡量還原那時代的特點。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西側樓梯可上至NT34二層平台 © Rico

兩棟建築在改造後以一種不張揚的謙和姿态融入古城的肌理,多層的時間切片在此重疊,講述着古城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從小巷看NT34 © Rico

多重路徑:編織“上樓美術館”

展館的主入口設于NT33首層西側,這是一條完全服務于展館的參觀流線。通過NT33的弧形門廳進入位于NT34的電梯間,使用垂直電梯可直達各層展廳,與之相連的樓梯以輕盈的姿态嵌入,提供了漫步上下樓的通道。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34功能解析 © 南沙原創NODE

與此同時,我們提供了另一條不尋常的漫遊路徑:一道獨立的“夾縫樓梯”自兩棟樓的間隙生長出來,從NT34的二層平台延伸至屋頂花園,每層與其橫向交織的階梯貫通了水準的展覽空間,順勢轉接了兩棟建築之間的高差。兩棟原本分離的空間被編織成為一個連續的整體,将原本消極割裂的空間自外向内串聯和激活為具有南方地域特征的、獨具魅力的公共文化場所。而其他功能依然肩并肩在各自獨立空間中運作,相安無事,互不幹擾,與「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拼貼成一個日常生活共同體。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連通NT33和NT34的樓梯 © 南沙原創NODE

有别于傳統展覽空間白盒子的形式,這座在垂直界面形成的“上樓美術館”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遊覽動線和體驗方式。參觀者能夠上下穿行、探索交叉分岔的多重路徑,與一系列具有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展覽空間不期而遇;亦可拾級而上,來到NT34獨立的屋頂花園,眺望古城獨特的煙火氣息。屋主自宅保留于NT33頂層,我們為其設計了專屬的通道,用缜密的視角保障了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平衡。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NT34 通往NT33的階梯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通往NT33的階梯剖面樓梯細部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交叉分岔的多重路徑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美術館廊道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夾縫樓梯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夾縫樓梯 © 直角建築攝影

窗的意象:雙向的畫框

窗的意象成為展館儀式感的顯性展現。NT33原三四層被打通成為一個能容納大型展品的空間,跨越兩層高的落地拱券窗作為貫穿展館内外的标志性結構被植入,在向室内引入大面積的自然光的同時,成為喧鬧的環境中一個經典、冷靜而詩意的存在。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跨越二層的拱券結構 © 直角建築攝影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拱券窗框 © 直角建築攝影

NT34展廳的每一層都占據開闊的視野,原本窄小劃一的視窗被延展打開,形成通透連貫、面向街道的“櫥窗”,使展品得以呈現在建築的立面,将來自室外的視線導向室内。不同個性的窗作為一幅幅雙向的畫框,成為展廳、街道、人和光線對話的媒介,在古城的日常街道生活中塑造出一個具有獨特儀式感的場所。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NT34延展打開的窗将光線引入室内 © 南頭古城

曆程與反思

對于我們而言,城中村建築改造中不可預測的變化帶來了許多不同尋常的經驗,也引發了與之對應的思考: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中,如何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有效地通過設計回應變化、解決問題。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第一輪方案效果圖 © 南沙原創NODE

但在随後的結構檢測中,NT34被認定為危房,出于對安全和改造過程中不确定因素的考慮,我們在第二輪方案中提出拆除重建NT34,這個想法得到建設方和業主方的認可和支援。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第二輪方案效果圖 © 南沙原創NODE

建立部分以尖屋頂的形式塑造出文化展館有力的儀式感,和下層的商業空間形成顯著對比。在其他的重建設想中,我們也嘗試使用實驗性的、架構性的語言來構築開放的垂直空間。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模型推敲、衍變 (第二輪方案) © 南沙原創NODE

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井然有序推進,在施工圖已全部完成之際,我們獲悉NT34棟的業主明确反對拆除重建的想法。與此同時,NT33的業主也對拆除樓闆的範圍提出由“三跨減少為一跨”,并在其他地方增補回減少樓闆的面積的要求。面對數月工作的成果瞬間被颠覆的失落感,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現實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如何繼續改造這兩棟建築?我們提出豐富NT33和NT34北立面的“表情”的方式,以移位的樓梯來組織兩棟建築的聯系,與夾縫樓梯相呼應。雖有條件限制帶來的諸多遺憾,但我們堅持了設計的初衷,以一種“中間狀态”落地,透過混亂的表面尋找到兩座建築背後的自生秩序。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第三輪方案效果圖 © 南沙原創NODE

結語

「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文化同心」展館的改造設計突破了傳統建築空間布局的單一性,通過因地制宜的手法、實驗性的建構體系、差異化的功能組合和豐富的材料,強調空間的複合和創新,在南頭古城特殊的地方語境中探讨一種未來空間發展的可能。兩棟典型的城中村握手樓,成為一個兼具公共性、煙火氣和儀式感的“共同體”,其中曆史與未來并存,多重路徑交彙,如同一座耐人尋味的小型城市,和其所在的南頭古城一樣界限模糊、難以被定義。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 鳥瞰 © 直角建築攝影

項目圖紙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首層平面圖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二層平面圖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三層平面圖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四層平面圖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南立面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北立面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剖面圖1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剖面圖2 © 南沙原創NODE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細部 © 南沙原創NODE

項目名稱:設計方:南沙原建立築設計工作室公司網站: www.nodeoffice.com聯系郵箱: [email protected]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 設計時間:2020.04-2020.12, 建設時間:2020.12-2021.12主創及設計團隊: 劉珩項目位址:深圳市南頭古城東西街建築面積:NT33:499.5平方米,NT34:490.8平方米攝影版權:胡康榆合作方:代建機關: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項目規劃及設計管理: 萬科城市研究院、萬路設計機電及結構設計:深圳市博萬建築設計事務所展陳設計:直徑叙事設計燈光顧問:大觀國際結構體系:NT33:鋼筋混凝土結構,NT34:砌體結構(對部分承重砌體牆進行加強)材料:清水混凝土漆、瓷磚、水刷石、紅磚

南沙原創NODE|「同源館·文化同心」展館:南頭古城NT33、NT34改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