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作者:gooood谷德设计网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直角建筑摄影

两栋建筑在改造后以一种不张扬的谦和姿态融入古城的肌理,多层的时间切片在此重叠,讲述着古城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感谢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由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改造的「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是南头古城博物馆群建筑之一,馆内作品讲述以南头为中心的珠江口地区悠久独特的文化,建筑原为两栋紧邻的城中村居民楼NT33、NT34。面对密度极高、错综复杂的环境,如何实现从“握手楼”到文化展馆的转变,又怎样去用设计去回应古城特殊的地域性和城中村固有的生活形态?

▲鸟瞰「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 从报德广场看「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立面 © 直角建筑摄影

前置研究:历史、形态学和人类学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南沙原创通过一系列针对南头古城周边基础设施及景观提升的竞赛项目,积累了对古城及周边的深刻认识,沙田地的地理形成、人文环境的变迁等往世今生;也包括了对古城未来进一步复合型社区功能的预测在设计上的呈现。在本次「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项目中,这些积累以及历史、形态学和人类学方面的进一步梳理成为我们前置研究中的主要关注点。城中村作为城市化浪潮中的一个典型的片段,带着自发的生长性,不断更新演进、叠加扩张,始终处于一种“未建成”的状态,其中的空间业态和人口结构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前置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头古城历史研究及城市设计–总平面(2010)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头古城历史研究及城市设计–广场效果图(2010)©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头古城口袋公园及人行桥概念设计–总平面(2017)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头古城口袋公园及人行桥概念设计(2017)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头古城口袋公园及人行桥概念设计–口袋公园效果图(2017) © 南沙原创NODE

设计理念:时空拼贴的小型综合体

NT33和NT34,原为两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中村居民住宅楼,业主为一对堂兄弟。两栋建筑位于南头古城南北街与东西街交汇处,紧邻报德广场,总建筑面积约为1180 ㎡,均为五层高,首层用作临街商铺,二层至四层是出租房屋,五层为业主自住(改造之后仍为自住)。从一开始这两栋楼就具备功能复合的可能性。两栋楼之间的夹缝距离最窄处仅有0.8米,是典型80年代的“握手楼”。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场地区位 © 南沙原创NODE

文化展馆的介入带来了展厅设计改造的诉求,这和原建筑的空间功能截然不同;面朝十字街的首层商铺需持续运营,同时业主还需继续在此居住。建筑师需要去界定全新的方法论,来平衡不同诉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改造前建筑外观 © 南沙原创NODE

NT33和NT34的空间形态特质带有着一种强烈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存在于两栋紧靠的“兄弟楼”之间,也体现在它们与周边环境的对话之中。我们提出“混搭”的概念,通过拼贴的手法聚合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代痕迹,用带有差异性的形式语言对空间进行重组,将原本的城中村居民楼被转化为包含文化展览馆、商业空间和居住功能的小型综合体,以多元复合、交织连通的空间回应周边杂糅而生动的环境。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原建筑结构解读 © 南沙原创NODE

列斐伏尔所阐释的第三空间理论,指日常生活规律之外的那些不连续与自发的亮点时刻:“第三类时间使我们转瞬即逝地感受到爱、玩耍、放松与知识。”叠加拼贴在原有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之中的“上楼美术馆”,成为能够容纳这种特别时刻的“第三类空间”。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概念草图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NT34功能分布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NT34展厅面积 © 南沙原创NODE

自外而内:时间的层次

NT33外墙饰面为城中村建筑中常见的白色瓷砖,北立面和东立面则使用了极具20世纪90年代风格的灰色水刷石,我们将这些原有的材料作为时代风貌的印记予以全部保留,,脱落部分也重新填上同款瓷砖,尽量还原那时代的特点。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西侧楼梯可上至NT34二层平台 © Rico

两栋建筑在改造后以一种不张扬的谦和姿态融入古城的肌理,多层的时间切片在此重叠,讲述着古城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从小巷看NT34 © Rico

多重路径:编织“上楼美术馆”

展馆的主入口设于NT33首层西侧,这是一条完全服务于展馆的参观流线。通过NT33的弧形门厅进入位于NT34的电梯间,使用垂直电梯可直达各层展厅,与之相连的楼梯以轻盈的姿态嵌入,提供了漫步上下楼的通道。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34功能解析 © 南沙原创NODE

与此同时,我们提供了另一条不寻常的漫游路径:一道独立的“夹缝楼梯”自两栋楼的间隙生长出来,从NT34的二层平台延伸至屋顶花园,每层与其横向交织的阶梯贯通了水平的展览空间,顺势转接了两栋建筑之间的高差。两栋原本分离的空间被编织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将原本消极割裂的空间自外向内串联和激活为具有南方地域特征的、独具魅力的公共文化场所。而其他功能依然肩并肩在各自独立空间中运作,相安无事,互不干扰,与「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拼贴成一个日常生活共同体。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连通NT33和NT34的楼梯 © 南沙原创NODE

有别于传统展览空间白盒子的形式,这座在垂直界面形成的“上楼美术馆”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游览动线和体验方式。参观者能够上下穿行、探索交叉分岔的多重路径,与一系列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展览空间不期而遇;亦可拾级而上,来到NT34独立的屋顶花园,眺望古城独特的烟火气息。屋主自宅保留于NT33顶层,我们为其设计了专属的通道,用缜密的视角保障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平衡。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NT34 通往NT33的阶梯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通往NT33的阶梯剖面楼梯细部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交叉分岔的多重路径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美术馆廊道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夹缝楼梯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夹缝楼梯 © 直角建筑摄影

窗的意象:双向的画框

窗的意象成为展馆仪式感的显性体现。NT33原三四层被打通成为一个能容纳大型展品的空间,跨越两层高的落地拱券窗作为贯穿展馆内外的标志性结构被植入,在向室内引入大面积的自然光的同时,成为喧闹的环境中一个经典、冷静而诗意的存在。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跨越二层的拱券结构 © 直角建筑摄影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NT33拱券窗框 © 直角建筑摄影

NT34展厅的每一层都占据开阔的视野,原本窄小划一的窗口被延展打开,形成通透连贯、面向街道的“橱窗”,使展品得以呈现在建筑的立面,将来自室外的视线导向室内。不同个性的窗作为一幅幅双向的画框,成为展厅、街道、人和光线对话的媒介,在古城的日常街道生活中塑造出一个具有独特仪式感的场所。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NT34延展打开的窗将光线引入室内 © 南头古城

历程与反思

对于我们而言,城中村建筑改造中不可预测的变化带来了许多不同寻常的经验,也引发了与之对应的思考: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中,如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有效地通过设计回应变化、解决问题。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第一轮方案效果图 © 南沙原创NODE

但在随后的结构检测中,NT34被认定为危房,出于对安全和改造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考虑,我们在第二轮方案中提出拆除重建NT34,这个想法得到建设方和业主方的认可和支持。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第二轮方案效果图 © 南沙原创NODE

新建部分以尖屋顶的形式塑造出文化展馆有力的仪式感,和下层的商业空间形成显著对比。在其他的重建设想中,我们也尝试使用实验性的、框架性的语言来构筑开放的垂直空间。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模型推敲、衍变 (第二轮方案) © 南沙原创NODE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井然有序推进,在施工图已全部完成之际,我们获悉NT34栋的业主明确反对拆除重建的想法。与此同时,NT33的业主也对拆除楼板的范围提出由“三跨减少为一跨”,并在其他地方增补回减少楼板的面积的要求。面对数月工作的成果瞬间被颠覆的失落感,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现实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改造这两栋建筑?我们提出丰富NT33和NT34北立面的“表情”的方式,以移位的楼梯来组织两栋建筑的联系,与夹缝楼梯相呼应。虽有条件限制带来的诸多遗憾,但我们坚持了设计的初衷,以一种“中间状态”落地,透过混乱的表面寻找到两座建筑背后的自生秩序。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第三轮方案效果图 © 南沙原创NODE

结语

「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文化同心」展馆的改造设计突破了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单一性,通过因地制宜的手法、实验性的建构体系、差异化的功能组合和丰富的材料,强调空间的复合和创新,在南头古城特殊的地方语境中探讨一种未来空间发展的可能。两栋典型的城中村握手楼,成为一个兼具公共性、烟火气和仪式感的“共同体”,其中历史与未来并存,多重路径交汇,如同一座耐人寻味的小型城市,和其所在的南头古城一样界限模糊、难以被定义。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 鸟瞰 © 直角建筑摄影

项目图纸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首层平面图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二层平面图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三层平面图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四层平面图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南立面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北立面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剖面图1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剖面图2 © 南沙原创NODE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细部 © 南沙原创NODE

项目名称:设计方: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公司网站: www.nodeoffice.com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 设计时间:2020.04-2020.12, 建设时间:2020.12-2021.12主创及设计团队: 刘珩项目地址:深圳市南头古城东西街建筑面积:NT33:499.5平方米,NT34:490.8平方米摄影版权:胡康榆合作方:代建单位: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规划及设计管理: 万科城市研究院、万路设计机电及结构设计:深圳市博万建筑设计事务所展陈设计:直径叙事设计灯光顾问:大观国际结构体系:NT33:钢筋混凝土结构,NT34:砌体结构(对部分承重砌体墙进行加固)材料:清水混凝土漆、瓷砖、水刷石、红砖

南沙原创NODE|「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