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稱中國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

作者:朱前蹄後

史上唯一44℃高溫的夏天,正好讓乾隆給趕上了,連錫鉛等物都被融化,可想而知熱到什麼程度。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稱中國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

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這一年,乾隆皇帝登基已經有八年之久,他第一次前去大清的龍興之地盛京前去拜谒,并在盛京的講武台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同時祭拜了開國功臣。

此時的大清,正值國力昌盛之際,四海基本升平,按理說,乾隆帝不應該有什麼太大的煩惱,不過,這年的他卻相當的憂慮。

倒不是因為其他原因,主要是這天兒,實在是太太太太太熱了。

根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記載,在乾隆八年這年,一場極端的炎熱天氣,席卷了當時大半個中國。其中,包括北京、天劍河北、陝西、山東等地,尤其炎熱。按照我們現在的攝氏度溫度進行換算,在當年7月下旬的幾天裡,部分地區的溫度超過了40攝氏度,而在當年7月25号的那天,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4.4攝氏度。

這個記錄,自有史以來,哪怕到現在,還沒有被超越過,史上最熱,說的就是乾隆八年。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熱點有什麼啊?當然按照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确實沒什麼,一來呢, 有空調加持;二來呢,在高溫天氣下,停工停學是政府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的必要措施;三來呢,我們還真沒經曆過那種極端的天氣。

雖然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之下,我們現在經曆的夏天确實熱,但最高也不過室外溫度在三十幾度,四十攝氏度都基本上很少見到,是以,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熱一熱沒什麼大不了的。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稱中國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

但是,在極端的炎熱天氣下,是真的能熱死人的,44攝氏度的高溫,哪怕是鉛塊,都能被融化掉,更何況人呢?

《高邑縣志》記載,7月26日,“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根據部分縣志記載,在當年的7月下旬,許多地區都因為高溫出現了被迫遇難的人們,比如在山西,大街上以及城外的道路中,随處可見因高溫而被熱死的人,這種情況,在距離京師不遠的天津也同樣如此,“土石俱焦、桅頂流金”,連是都都被曬焦了,房頂上橫梁的油漆曬的都化成水了,至于大街上的人,就更不用提了。

除了山西、天津等地之外,最熱的莫過于京師北京,京城内外,無論是大街小巷,亦或是貿易集市,好端端正行走或者說話的人,可能下一秒就突然倒地而亡,為嘛?熱死的。

根據當年朝廷的統計,僅在京城内和京城近郊,短短10天裡,熱死的人數就達到了11400人之多。

在我們現代,如果碰到太熱的天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躲進空調房,再不濟也有個電風扇之類的,同時各類冷飲等降暑的物品也是琳琅滿目,總而言之,對于炎熱,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應對方法,可以讓我們渡過難捱的夏天。

但對于古代的人來說,尤其是古代的窮苦老百姓,這極端的炎熱,就是一場災難了。

古代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也沒有電冰箱,應付高溫,即便是有事先儲藏起來的冰塊,那也是隻有達官貴人們有能力享受的奢侈物品,老百姓們對于炎熱,能做的真的不多,唯一有的,就是一把蒲扇和涼水了。

還有的古人,會在炎熱的夏季躲進深山老林了進行避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溫所帶來的問題,同時,在唐代之後,古人就掌握了利用硝石來制冰的辦法,也能進行降溫。

但是這些辦法,在乾隆八年這樣的極端炎熱天氣裡,基本上是無濟于事。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稱中國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

乾隆八年的熱,不同于以往,前文已經講過,是有史以來的最熱的一年,氣溫達到了驚人的44攝氏度,地表溫度,則達到了恐怖的65攝氏度。如果在正午時分出門的話,估計腳上的鞋底,都有可能被燙壞。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老百姓不可能會因為天熱就足不出戶,因為還要維持生計,在沒有良好的避暑措施保護下,這種酷熱的環境,多數人就會被熱死。

蒲扇和涼水解決不了問題,那麼遷徙到森林等溫度低的地方可以嗎?不可以,沒等你走到地方,就可能會在前進的路途中被熱死,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

無論是京師,還是天津、山西等地,有不少老百姓為了躲避炎熱,不得不攜家帶口前往更為涼爽的地方,但又有很多百姓,就是死在了遷徙的路途上,各地的縣志也記載了,在城外的道路兩側,随處可見“熱斃者”。

家裡待不了,外面又會熱死人,是以,乾隆八年的這場異常高溫,成為了對老百姓而言的一場天災,當年的場景,要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慘烈,百姓們無能為力,隻得直面死亡。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稱中國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

相對于民間的水深火熱,皇家的成員們,卻仍舊有各種方式進行清涼避暑。

在故宮的藏品中,有一件藏品是一個四四方方的柏木盒子,這個盒子可不是一件普通的收納盒,而是清朝皇室在夏天時,靠依續命的“冰箱”。

當然,這個冰箱是不會通電制冰的,它的作用就是,把提前儲藏好的冰塊,置于其中,同時放置各類水果或者茶水,依靠冰塊的低溫,來制造各種清涼爽口的冰鎮食品。

至于冰塊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早在周朝就有解決方法。

數千年前,周王室就專門設立了“冰政”這樣專門負責管理冰塊的機構,這個部門的負責人稱“淩人”,每逢寒冬之際,這些人就會采集幹淨的冰塊,進行相應的儲藏,儲藏冰塊的地方,是一個提前經過處理好的低溫場所,大部分是以地窖為主。

除了大型的采集冰塊進行儲藏之外,民間還有自然制冰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我們現代也随處可見,拿一桶清水在,在冬日放置室外,過一夜就能得到冰塊,然後在自家找地方儲藏,以備來年夏天使用,成本節約,簡單易學。

在唐代末期,人們在生産火藥時,無意中發現了硝石可以在水中達到降溫,使水結冰,于是這種方法就逐漸被推廣,在夏天取硝石溶于水,使之降溫成冰,同時加糖或者水果,這就是早期的“冰淇淋”。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稱中國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

是以,在多種制冰、儲冰技術都具備的清朝,即便是遇到炎熱天氣,皇室貴族們就有現成的冰塊來進行降溫,無論是放置室内使空氣降溫也好,亦或是制作類似于“冰沙”、“冰飲”等,都能夠讓這些達官貴人在炎熱的夏季得以續命。

同時,作為夏天最為緊俏的冰塊,也成了皇帝用來賞賜大臣的好東西,乾隆八年,蘇祿國的使者冒着生命危險來到京城,向乾隆皇帝帶來的蘇祿國國王的問候以及貢品,乾隆帝大為感動,特意下旨,對蘇祿國的正副使“每日賜冰一方”。

而對于異常炎熱的七月,乾隆皇帝也頗為“憂國憂民”,朝中不斷有各地上報的因高溫而被“熱斃”大量百姓的災情,為此,乾隆皇帝除了安排災情嚴重的各地官員進行安撫百姓之位,還做了一首題目為《熱》的小詩,來展現他對于炎熱天氣的煩躁。

冰盤與雪簟,潋滟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乾隆《熱》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稱中國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

乾隆八年,中國北部遭遇了史上罕見的極端炎熱天氣,這場突如其來的高溫,造成了包括京師、天津、山西等地一萬餘人的死亡,可以說是曆史上因為氣溫造成的巨大天災之一,民間百姓面對這樣極端的天氣,基本上是毫無應對之力,在僅有的降溫設施之下,高溫對于百姓而言,就是一場災難,相比之下,宮廷中的皇家貴族則在這場災難面前應對自如,百姓的疾苦,是這些成員無法想象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