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作者:朱前蹄后

史上唯一44℃高温的夏天,正好让乾隆给赶上了,连锡铅等物都被融化,可想而知热到什么程度。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这一年,乾隆皇帝登基已经有八年之久,他第一次前去大清的龙兴之地盛京前去拜谒,并在盛京的讲武台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同时祭拜了开国功臣。

此时的大清,正值国力昌盛之际,四海基本升平,按理说,乾隆帝不应该有什么太大的烦恼,不过,这年的他却相当的忧虑。

倒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主要是这天儿,实在是太太太太太热了。

根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在乾隆八年这年,一场极端的炎热天气,席卷了当时大半个中国。其中,包括北京、天剑河北、陕西、山东等地,尤其炎热。按照我们现在的摄氏度温度进行换算,在当年7月下旬的几天里,部分地区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而在当年7月25号的那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4摄氏度。

这个记录,自有史以来,哪怕到现在,还没有被超越过,史上最热,说的就是乾隆八年。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热点有什么啊?当然按照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确实没什么,一来呢, 有空调加持;二来呢,在高温天气下,停工停学是政府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三来呢,我们还真没经历过那种极端的天气。

虽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之下,我们现在经历的夏天确实热,但最高也不过室外温度在三十几度,四十摄氏度都基本上很少见到,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热一热没什么大不了的。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但是,在极端的炎热天气下,是真的能热死人的,44摄氏度的高温,哪怕是铅块,都能被融化掉,更何况人呢?

《高邑县志》记载,7月26日,“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根据部分县志记载,在当年的7月下旬,许多地区都因为高温出现了被迫遇难的人们,比如在山西,大街上以及城外的道路中,随处可见因高温而被热死的人,这种情况,在距离京师不远的天津也同样如此,“土石俱焦、桅顶流金”,连是都都被晒焦了,房顶上横梁的油漆晒的都化成水了,至于大街上的人,就更不用提了。

除了山西、天津等地之外,最热的莫过于京师北京,京城内外,无论是大街小巷,亦或是贸易集市,好端端正行走或者说话的人,可能下一秒就突然倒地而亡,为嘛?热死的。

根据当年朝廷的统计,仅在京城内和京城近郊,短短10天里,热死的人数就达到了11400人之多。

在我们现代,如果碰到太热的天气,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躲进空调房,再不济也有个电风扇之类的,同时各类冷饮等降暑的物品也是琳琅满目,总而言之,对于炎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应对方法,可以让我们渡过难捱的夏天。

但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尤其是古代的穷苦老百姓,这极端的炎热,就是一场灾难了。

古代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也没有电冰箱,应付高温,即便是有事先储藏起来的冰块,那也是只有达官贵人们有能力享受的奢侈物品,老百姓们对于炎热,能做的真的不多,唯一有的,就是一把蒲扇和凉水了。

还有的古人,会在炎热的夏季躲进深山老林了进行避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温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在唐代之后,古人就掌握了利用硝石来制冰的办法,也能进行降温。

但是这些办法,在乾隆八年这样的极端炎热天气里,基本上是无济于事。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乾隆八年的热,不同于以往,前文已经讲过,是有史以来的最热的一年,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4摄氏度,地表温度,则达到了恐怖的65摄氏度。如果在正午时分出门的话,估计脚上的鞋底,都有可能被烫坏。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老百姓不可能会因为天热就足不出户,因为还要维持生计,在没有良好的避暑措施保护下,这种酷热的环境,多数人就会被热死。

蒲扇和凉水解决不了问题,那么迁徙到森林等温度低的地方可以吗?不可以,没等你走到地方,就可能会在前进的路途中被热死,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无论是京师,还是天津、山西等地,有不少老百姓为了躲避炎热,不得不携家带口前往更为凉爽的地方,但又有很多百姓,就是死在了迁徙的路途上,各地的县志也记载了,在城外的道路两侧,随处可见“热毙者”。

家里待不了,外面又会热死人,因此,乾隆八年的这场异常高温,成为了对老百姓而言的一场天灾,当年的场景,要比我们所想像的更为惨烈,百姓们无能为力,只得直面死亡。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相对于民间的水深火热,皇家的成员们,却仍旧有各种方式进行清凉避暑。

在故宫的藏品中,有一件藏品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柏木盒子,这个盒子可不是一件普通的收纳盒,而是清朝皇室在夏天时,靠依续命的“冰箱”。

当然,这个冰箱是不会通电制冰的,它的作用就是,把提前储藏好的冰块,置于其中,同时放置各类水果或者茶水,依靠冰块的低温,来制造各种清凉爽口的冰镇食品。

至于冰块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早在周朝就有解决方法。

数千年前,周王室就专门设立了“冰政”这样专门负责管理冰块的机构,这个部门的负责人称“凌人”,每逢寒冬之际,这些人就会采集干净的冰块,进行相应的储藏,储藏冰块的地方,是一个提前经过处理好的低温场所,大部分是以地窖为主。

除了大型的采集冰块进行储藏之外,民间还有自然制冰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现代也随处可见,拿一桶清水在,在冬日放置室外,过一夜就能得到冰块,然后在自家找地方储藏,以备来年夏天使用,成本节约,简单易学。

在唐代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无意中发现了硝石可以在水中达到降温,使水结冰,于是这种方法就逐步被推广,在夏天取硝石溶于水,使之降温成冰,同时加糖或者水果,这就是早期的“冰淇淋”。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因此,在多种制冰、储冰技术都具备的清朝,即便是遇到炎热天气,皇室贵族们就有现成的冰块来进行降温,无论是放置室内使空气降温也好,亦或是制作类似于“冰沙”、“冰饮”等,都能够让这些达官贵人在炎热的夏季得以续命。

同时,作为夏天最为紧俏的冰块,也成了皇帝用来赏赐大臣的好东西,乾隆八年,苏禄国的使者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京城,向乾隆皇帝带来的苏禄国国王的问候以及贡品,乾隆帝大为感动,特意下旨,对苏禄国的正副使“每日赐冰一方”。

而对于异常炎热的七月,乾隆皇帝也颇为“忧国忧民”,朝中不断有各地上报的因高温而被“热毙”大量百姓的灾情,为此,乾隆皇帝除了安排灾情严重的各地官员进行安抚百姓之位,还做了一首题目为《热》的小诗,来体现他对于炎热天气的烦躁。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乾隆《热》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乾隆八年,中国北部遭遇了史上罕见的极端炎热天气,这场突如其来的高温,造成了包括京师、天津、山西等地一万余人的死亡,可以说是历史上因为气温造成的巨大天灾之一,民间百姓面对这样极端的天气,基本上是毫无应对之力,在仅有的降温设施之下,高温对于百姓而言,就是一场灾难,相比之下,宫廷中的皇家贵族则在这场灾难面前应对自如,百姓的疾苦,是这些成员无法想象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