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作者:四月故事會

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但是管理政策,更是是治國理念,不但鞏固漢室統治,更塑造了整個中國政治與文化傳統。

漢武帝為什麼對儒家情有獨鐘?首先是個人因素,武帝年少時深受其舅父田蚡及其老師王臧的薰陶,向往儒家思想。對于進取的武帝,經董仲舒的诠釋,強調大一統,主張君主受命于天,有利中央集權。是以,儒家正好滿足漢武帝的鴻圖大志。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漢武大帝劇照

其次,儒家适切時代的需要。墨家的兼愛非攻,早已失去市場,法家的以法治國,被等同于暴政,道家的無為而治,漸見失效。漢朝七十年的休養生息,政治上過度寬松放任,導緻地方諸侯坐大,豪強兼并土地,富商巧取豪奪,匈奴構成邊患。儒家強調仁義忠孝,忠君愛國,正好是救世良方。是以,漢武帝尊儒以糾正時弊。

漢武帝親政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麼,漢武帝如何推動獨尊儒術呢?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在京師興辦太學,設定五經博士,研究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當時樂經已失傳),其他思想家派的博士一律遣散,使儒家獨占官學的地位。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漢武大帝

其後,漢武帝采納公孫弘的建議,使太學成為育才與選官的場所。從地方選拔優秀的青年五十人,被稱為博士弟子員,跟随博士學習五經。弟子員每年考試一次,能通過一經以上而成績優異者,可以擔任郎中,名義上是宮廷侍衛,實際是等候差事的官員。至于成績次等者,被委派為郡守的屬吏,在地方曆練。換言之,儒家知識成為進入官場的門檻。

此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察舉,指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子、廉吏各一,被提拔至中央任職。換言之,儒家的道德标準成為另一個進入官場的門檻。

漢武帝重用儒生以示尊儒。公孫弘為相成為了一個典範。其一,公孫弘出身低微,曾任獄吏,四十而學,以研習春秋而得到推薦;其二,公孫弘是先拜相後封侯,看似先後次序的技術問題,卻打破先封侯後拜相的慣例。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漢武帝推動獨尊儒術政策,把儒家列為官方正統,并以此為标準,選拔人才進入官場,以打破功臣貴族集團長期把持朝政的局面。然而,這種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培育儒家人才需要時間,儒家官員填滿整個政府崗位也需要時間。

這正是漢武帝與秦始皇的不同,他有耐性等候成果,經過漫長歲月,儒家成為進身官場的主流,政府由儒家知識分子所組成,形成士人政府。

或說,漢武帝是儒表法裡,隻是利用儒家作為管治工具。認同與否是見仁見智,難有客觀答案。換一個思考角度,要尊至什麼程度才算尊儒?如果儒家成為唯一官學,是否已唯我獨尊?僵化地以儒生為官,是否國家之福?内心的政治信念和功利的統治手段,又是否互相排斥?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地想一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