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作者:四月故事會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但是管理政策,更是是治国理念,不但巩固汉室统治,更塑造了整个中国政治与文化传统。

汉武帝为什么对儒家情有独钟?首先是个人因素,武帝年少时深受其舅父田蚡及其老师王臧的薰陶,向往儒家思想。对于进取的武帝,经董仲舒的诠释,强调大一统,主张君主受命于天,有利中央集权。因此,儒家正好满足汉武帝的鸿图大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大帝剧照

其次,儒家适切时代的需要。墨家的兼爱非攻,早已失去市场,法家的以法治国,被等同于暴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渐见失效。汉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治上过度宽松放任,导致地方诸侯坐大,豪强兼并土地,富商巧取豪夺,匈奴构成边患。儒家强调仁义忠孝,忠君爱国,正好是救世良方。因此,汉武帝尊儒以纠正时弊。

汉武帝亲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汉武帝如何推动独尊儒术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师兴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研究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当时乐经已失传),其他思想家派的博士一律遣散,使儒家独占官学的地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大帝

其后,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使太学成为育才与选官的场所。从地方选拔优秀的青年五十人,被称为博士弟子员,跟随博士学习五经。弟子员每年考试一次,能通过一经以上而成绩优异者,可以担任郎中,名义上是宫廷侍卫,实际是等候差事的官员。至于成绩次等者,被委派为郡守的属吏,在地方历练。换言之,儒家知识成为进入官场的门槛。

此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察举,命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子、廉吏各一,被提拔至中央任职。换言之,儒家的道德标准成为另一个进入官场的门槛。

汉武帝重用儒生以示尊儒。公孙弘为相成为了一个典范。其一,公孙弘出身低微,曾任狱吏,四十而学,以研习春秋而得到推荐;其二,公孙弘是先拜相后封侯,看似先后次序的技术问题,却打破先封侯后拜相的惯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推动独尊儒术政策,把儒家列为官方正统,并以此为标准,选拔人才进入官场,以打破功臣贵族集团长期把持朝政的局面。然而,这种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培育儒家人才需要时间,儒家官员填满整个政府岗位也需要时间。

这正是汉武帝与秦始皇的不同,他有耐性等候成果,经过漫长岁月,儒家成为进身官场的主流,政府由儒家知识分子所组成,形成士人政府。

或说,汉武帝是儒表法里,只是利用儒家作为管治工具。认同与否是见仁见智,难有客观答案。换一个思考角度,要尊至什么程度才算尊儒?如果儒家成为唯一官学,是否已唯我独尊?僵化地以儒生为官,是否国家之福?内心的政治信念和功利的统治手段,又是否互相排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想一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