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作者:南柯紀實

前言

棍,是古老的冷兵器之一,被奉為“百兵之祖”。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持棍格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棍術出現諸多流派,形成了各自風格迥異的技擊特點。

所有的國術流派,都離不開地域文化的豐厚底蘊,其精彩紛呈的背後,都帶着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南安棍術亦如是!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棍術與“抗倭”的淵源

明朝年間,倭寇時常滋擾大陸沿海,軍旅武藝超強的俞大猷、戚繼光,率官兵多次擊退了人侵的倭寇屢建奇功,人稱“俞龍戚虎”。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後來,俞大獻總結了自己50多年的戎馬生涯和練功心得,寫就了一部以棍技為研究對象的國術專著《劍經》。

這部著作是俞大猷以福建為根據地轉戰東南沿海的實戰積澱,是中國國術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備、科學适用的棍術專著,其研究價值堪稱經典,曆久彌新。曆史上南安曾一度是閩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國術文化源遠流長。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劍經》所述棍法目前在南安有最完整、最古老、最傳統的保留和傳承。受南安市文體新局委托,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國術非遺保護的馬文友教授新作《南安棍術研究》(人民體育出版社2019年2月版)。

資料詳實圖文并茂,真實再現了南安棍術的發展淵源和盛況,不僅填補了近現代以來南安棍術暨閩南國術技藝與理論研究的留白,還從社會學及美學角度闡釋了南安棍術的當代社會價值及未來發展趨勢,為地域國術文化研究開創了新的範式。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讓我們沿着傳統國術這條“流動的河”回溯源頭,去探尋凝結着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南安棍術,看到“俞家棍等一代經典棍法的前世今生。

南安棍術文化内涵

南安棍術的流派和套路種類非常豐富,除了具備與其他流派棍術技術體系相同的棍法、棍勢、棍路構成外,南安棍術的技術體系一直保持着自明代以來的既具有軍旅兵棍的本性,又具有民間棍術的特點。

這種相容并包的特點,讓南安棍術與衆不同一枝獨秀。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另一方面,南安棍術雖有悠久曆史和文化淵源,卻從未進行過系統化的整理與研究,可資借鑒的文字資料甚少。

《南安棍術研究》書中做了大量基礎考證和調研工作,對南安棍術的曆史演變進行整理,梳理了南安棍術的技術體系,從文化上填補了長期以來南安棍術理論研究的缺失。

該書對棍法做整體性的關注通過深入細緻的選擇、梳理和分析,以點帶面多元時空呈現南安棍術曆史演進過程的文化特征和發展脈絡。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從現有棍術現象的外在表現形式提升至理性思辨的高度,将南安棍術的曆史文化底蘊深度挖掘出來。

傳統棍術極具美學價值

跟一般的地域國術研究不同,《南安棍術研究》并未止于地域國術研究的慣用範式,對某地域國術文化内容進行梳理,或對某典型拳種進行個案研究,而是另辟蹊徑從國術美學角度出發闡釋了南安棍術的社會學價值。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這是馬文友教授繼其前作《中國國術審美文化》的理論思辯之後的實踐觀照,為傳統國術文化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地域性國術不僅可以作為研究對象,還可以作為研究的原點,延伸漸及到更多的文化視域。

南安棍術非常講究實用,即使在套路中也很少有花法,均以技擊為目的,充分展現出南安棍術的軍棍傳統,也展現出實用即為美的追求。

南安棍術能夠數百年流傳經久不衰,成為閩南後裔的珍貴文化遺産,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依靠的不僅僅是技術優良,更重要的德行高尚,以崇尚武德為美。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崇尚“美善統一”,國術審美同樣強調“以善為美”。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從南安棍術的習練、交流、傳承等方面可見,這種“美善統一”無處不在、貫穿始終,南安水頭鎮、官橋鎮、霞美鎮、樸裡村、桃源村等地的村民大多免費習武,南安市國術協會及當地愛心企業家出資贊助服裝器材并提供交流與展演的場所,時而水頭鎮樸裡中心國小也會參與,薪火相傳,以武為媒,建構了和諧的鄉村文化。

通過感性的技術磨煉與理性的德育滲透,促進習武者道德上的淨化和人格上的教化。另外,習武者在人格意象中獲得了無盡的魅力和情感的激越,備受人們景仰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等,潛移默化中激發了世人的愛國熱情和保家衛國的思想,展現出了審美強大的教化作用。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棍術傳承務必重視

“傳統國術已成為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産”

南安棍術一直到近代以來仍有大批的習練者,但随着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深入,南安棍術在傳承方面也逐漸出現了瀕臨傳承斷代的趨勢,現狀堪憂。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從《南安棍術研究》一書呈現的傳承人和演練者可以看到,掌握南安棍術精髓技術的大多是老一輩傳承人,他們因循守舊的思想和民間缺乏習武熱情之間的沖突很難調和,甚至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想教沒人願學”的尴尬局面。

有鑒于此,《南安棍術研究》提出了從價值宣傳平台、精神文化層面、生态美學意識三方面對南安棍術創新發展的建言。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必須改變目前口口相傳耳提面命的傳統傳播方式,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方式,着力打造南安棍術宣傳平台,提升南安棍術文化傳播能力,進而提高南安棍術的文化公信力和影響力。

将南安棍術文化中特有的強烈的民族精神等核心要素整合凝練,使之适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同時适合青少年審美價值取向,在“守正創新”中感受“愛拼敢赢”的風範,将南安棍術豐富強大的精神内涵轉化為社會生産力。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促進南安棍術與消費文化的結合,立足南安本土,借鑒他域成果,實作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優化組合,統籌南安棍術的物質文化生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的文化需求。

南安棍術顯著的地方特色和良好的傳統保留,“為廣大國術愛好者提供了共同的曆史記憶和交流的親切感,是交流的重要媒介,可以增強同胞們的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很強的文化交流意義”。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國術通過一種身體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感染,使人們能夠從中得到生命的啟示,這是國術不同于其他武技的獨到之處,也是國術國際競争力的一大展現。

具體到南安棍術而言,其曆史人物和優秀作品都是南安棍術的特色名片。

值得提的是,南安棍術在海外有着良好的市場和影響力(僅作為中國第一僑鄉的泉州在東南亞就有八百多萬華僑),他們對國術(棍術)有着同根同源的親近感。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由此可見,南安棍術對外交流的文化意義不容小觑,國際文化傳播優勢也十分明顯。

在日趨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下,南安棍術始終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國術優良傳統的精髓要義,這一點特别值得中國國術借鑒。

國術自古以來在福建特别是閩南地域具有良好的群衆基礎,很多民營企業家都熱愛國術并熱衷于回饋鄉裡。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定期舉辦公益性的國術活動或比賽,在擴大國術影響力的同時,民營企業的公益形象悄然提升,實作合作共赢。

南安市國術協會活動豐富,每年承辦各類國術比賽,充分發揮其國術習練人口多、國術館校多、國術品牌賽事多的優勢,舉全市之力做好賽事工作,促進了南安國術産業和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南安國術比賽打造品牌賽事的願景正在積極籌劃,賽事拉動了多方人士贊助,吸引了更多人群的關注,力争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結語

國術又稱國術,是大陸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國術的文化瑰寶,并逐漸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傳統國術發展面臨尴尬困境,特别是傳統國術與現代搏擊“約架”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網紅“國術大師”讓中華國術一度淪為笑柄,使傳統國術的聲譽遭受重創。嘲諷、質疑甚至否定傳統國術的聲音甚嚣塵上,傳統國術遭遇信任危機。

棍棒作為“百兵之祖”,雖然平庸無奇,但有兵器格鬥的根基所在!

《南安棍術研究》是一部真實展現閩南地方傳統國術發展的力作,我們可以從中管窺傳統國術的滄海桑田,見證大浪淘沙薪火相傳的傳奇人生,感受那些繁華背後的無聲堅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