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大“非遺”對話 川劇《皮影人家》演繹皮影傳承故事

作者: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薛維睿

“一曲唱盡滄桑事,雙手舞出生死情,莫道曲罷終散去,人影相随何處行……”5月11日,四川藝術基金2023年青年藝術人才舞台孵化項目——小劇場川劇《皮影人家》在四川省川劇院首次亮相舞台。以傳統對話傳統、非遺演繹非遺,《皮影人家》通過描繪“王皮影”家班傳承皮影藝術的故事,折射出一代又一代傳承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兩大“非遺”對話 川劇《皮影人家》演繹皮影傳承故事

《皮影人家》劇照。

作為青年藝術人才舞台孵化項目,該劇以“傳幫帶”的形式創排,由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擔任藝術總監,四川省川劇院優秀青年編劇曾浩月擔任編劇,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優秀青年教師康曉琳、武遠遠執導,四川省川劇院中青年骨幹演員楊坤昊、鄒宏、譚紅梅等擔綱主演。

“《皮影人家》通過川劇和皮影結合,展現一代代傳承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努力和堅守。”陳智林表示,劇中展現了文化傳承過程中的沖突與抉擇,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不僅需要技藝的承襲,更需要對藝術發自内心的了解和熱愛。

兩大“非遺”對話 川劇《皮影人家》演繹皮影傳承故事

《皮影人家》劇照。

非遺演繹非遺

展現“王皮影”們的堅守努力

舞台燈光亮起,随着劇中人物邱傻子提着皮影走入觀衆席,帶領衆人走進“皮影人家”的故事——王皮影的兒子王一鳴,站在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經曆迷茫與彷徨,最終堅定踏上了傳承皮影藝術的道路。

“這是一部以非遺演繹非遺的小劇場川劇。”編劇曾浩月說,川劇植根于巴蜀文脈中,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川北王皮影迄今有三百餘年曆史,多次登上國際舞台,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19年,關注到‘皮影傳承’這一題材,我到阆中采風,拜訪了川北王皮影的傳承人,被他們的故事深深觸動,這也成為《皮影人家》的靈感來源。”提及該劇創作背景,曾浩月介紹,川北王皮影由王元勝創于清朝康熙年間,王皮影第六代傳人王文坤,既是雕刻皮影的巨匠,又是走唱皮影的高手。随着現代文化的發展,皮影戲幾度面臨傳承危機,但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一系列保護措施下,通過“王皮影”們的堅守努力,這一文化遺産至今熠熠生輝。

随着對川北皮影的深入了解,曾浩月愈發覺得這個題材有價值。“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們值得書寫,而用川劇的形式演繹這門傳統藝術的傳承,更具巴蜀文化特色。”

兩大“非遺”對話 川劇《皮影人家》演繹皮影傳承故事

《皮影人家》劇照。

呈現巴蜀文化

将皮影藝術融入川劇舞台

“作為戲曲人,很容易對這部劇産生共鳴。”對于該劇的背景和立意,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的導演康曉琳和武遠遠感觸很深,“我倆都是從小開始學戲曲,這部劇不僅講述皮影藝術的傳承,也映射了其他傳統文化面臨的發展與挑戰。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産越來越受重視,排演這樣的題材是恰逢其時。”

在兩位導演看來,川劇和川北皮影同根同源,都承載着豐富的巴蜀文化和民間故事,反映了當地的曆史、人文和風俗。此外,在川北皮影的演出中,融合了川劇鑼鼓、唱腔、表演等,兩者有許多共通的特質。

在執導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将皮影文化融合于川劇舞台。川北皮影藝術魅力獨特,造型生動,色彩鮮豔,雕刻精細。為了更好地展現皮影藝術,團隊特意請川北王皮影第七代傳人王彪教演員們操作皮影,并為該劇量身打造了皮影道具。舞台設計也進行了大量光影效果處理,以呈現皮影在光影下的藝術魅力。

“皮影是靈魂,川劇則是落腳點。”康曉琳說,《皮影人家》不能複刻皮影表演,最終還是要遵循戲曲表達手法,依托川劇表演呈現舞台。在該劇高潮——父子倆共演《金槍會》時,《皮影人家》打破限制,将皮影化身為有靈魂的戲曲人物形象。“皮影演出的最高境界是将皮影演活,以川劇傳統戲的方式也可以讓皮影‘活起來’。”

兩大“非遺”對話 川劇《皮影人家》演繹皮影傳承故事

《皮影人家》劇照。

川劇藝術家“傳幫帶”

“90後”和“00後”挑大梁

作為四川藝術基金2023年青年藝術人才舞台孵化項目,《皮影人家》也展現了川劇藝術家與青年演員的“傳幫帶”成果。

戲裡,皮影家班的傳承故事展開。戲外,《皮影人家》采用“傳幫帶”的形式,在劇本創作、舞台執導、舞美燈光,以及司鼓、司琴、領腔等方面,均由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幹帶領青年戲曲工作者合力打造。從編劇、導演到演員,主創團隊由“90後”和“00後”挑大梁。

“這次劇本創作得到了前輩們特别多的幫助,經曆了徹底推翻重寫和數次改動。”作為“90後”年輕編劇,曾浩月表示,該劇在劇本創作之初,就接受著名川劇理論家、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會長杜建華的建議,關注“皮影傳承”這一題材。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四川省劇目工作室也數次組織研讨會,召集戲曲專家開會讨論,為該劇創作建言獻策。

“這是我在川劇院第四個立上舞台劇本,也是我感覺得到幫助最多、收獲進步最大的一台戲。”曾浩月說,“作為年輕創作者,能夠遇到這樣學習和實踐的舞台,是特别值得珍惜的機會。”

同為青年戲曲工作者,康曉琳和武遠遠此前參與過平劇、豫劇等劇種創作,這是她們第一部作為主力導演執導的川劇作品。“劇院不僅願意把機會和舞台給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還傾其所能幫助我們,在前輩們的帶領下,舞台經過一次次提升和打磨才呈現今天的效果。”

讓康曉琳印象深刻的是,作為該劇藝術總監,陳智林反複觀看彩排,提出很多中肯建議。“年輕人或許總喜歡做加法,加上非常重視這次舞台,我們将全部能量一股腦全使出來,但陳院長建議,舞台首先要保證戲順,讓觀衆關注到表演,不論是舞美還是燈光,都不能喧賓奪主。這讓我們受益匪淺。”

兩大“非遺”對話 川劇《皮影人家》演繹皮影傳承故事

《皮影人家》劇照。

“我很欣慰能看到劇院團隊在川劇現代戲創作上進步,他們能夠打破傳統戲的禁锢,呈現出經過專業訓練的現代戲舞台。”陳智林表示,這次創排也讓他感受到了青年戲曲人的執着精神,“到今天上台前,大家還在不斷磨細節,團隊上下擰成一股繩,戰鬥力特别強,真正展現了戲曲人的藝術精神。”

對于川劇人才的“傳幫帶”,陳智林認為這是川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也是從年輕演員走過來的,得到過川劇前輩的信任和支援,今天我有能力幫助年輕後生,當然也會不遺餘力給他們指導和建議。這是戲劇傳承的必經之路。”

(四川省川劇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