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代皮影的發展

作者:YCsky
曆代皮影的發展

皮影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表演藝術,它雖在宋代形成一個高潮,但隻有片段、零散記錄,既無系統,文物資料亦不多,元代有少許記錄,但缺形象,真正的成熟期是在清代和民國初年。清代皮影藝術豐富多彩,特别是民初有唱片公司錄制了一些皮影戲唱片,影響深遠,是研究皮影戲的珍貴資料。

皮影戲在宋代進入成熟時期。首先是與說唱藝術結合,由散文(說)及韻文(唱)兩部分組成。宋代的影詞多為七言,并能夠演出複雜的煙粉靈怪、傳奇和曆史故事。表演形式上有大、中、小影戲和喬影戲(滑稽戲)等不同形式。

曆代皮影的發展

古老的劇目

元代是中國戲劇文化的高峰,元雜劇的劇本創作和表演藝術都有相當高水準,相比之下,影戲卻少有文獻記載。元時影戲随着其軍事與政治傳播到西域,波斯、阿拉伯、希臘、土耳其都留下中國影戲的影迹。十四世紀波斯的史學家拉施愛德丁(1247—1318年)曾說:“當成吉思汗的兒子繼承大統後,曾有中國的戲劇演員到波斯,表演一種藏在幕後說唱的戲劇。”所指即為影戲。

明代是中國影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代,一是南北中外皮影有了交流,二是各地形成的皮影流派。明成祖朱棣将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于永樂元年(1403年)采取“徙官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實北京”的措施,浙江自宋代以來興盛的皮影被帶到北京。另外,朱棣派太監鄭和(1371─1433年)七下西洋,也對中外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鄭和的文書馬歡在他為1416年的一次航行所寫的報告中,記載了印度尼西亞爪哇的看圖說故事的藝術表演。陜西、山西、河北、山東、浙江和閩南、雲南騰沖等地皮影,都在明代初步形成地方流派。明代詩文中記載有影戲演出,河北省蔚縣留莊鎮白中堡門外的觀音廟戲台,就是明代一個演出木偶、皮影的專用台,自古稱為“燈影戲台”。

曆代皮影的發展

精美的西安皮影(旦角)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中國曆史上的盛世,而諸般民俗藝術也進入一個繁盛時期。清代影戲發展,大緻可分三個時期:擴散普及期(1644─1795年)、成熟完善期(1796─1874年)、空前繁榮期(1875─1911年),最後一個時期延續到民國20年,直到1930年左右。清代至民初也是中國影戲的表演藝術和工藝美術傳入歐美各國的重要時期。專程來中國研究皮影的德國學者奈‧西蒙博士曾說:“在西方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歐洲,許多人都酷愛中國的皮影戲。在不少公共博物館和私宅中,均可欣賞到人們搜集這種民間藝術品。”

曆代皮影的發展

人物形象皮影‧清代

中國影戲的發展曆程,由方士弄影招魂,為皇帝貴戚服務到僧道勸善,宣揚因果報應,至宋代與蓬勃發展的說唱藝術結合,成為都會瓦子中頗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藝術。明清以來都市中有家養戲班,也有依靠在茶園或堂會演出,活躍在北京、成都等大城市的職業影戲班子,但更多的是在廣大農村連台演出的影戲,它成為農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在一些皮影藝術較有基礎的地區,先後建立劇團,有的還應邀赴國外演出及交流。現代皮影藝術表演題材不斷擴大,以神話、寓言故事為主。新時代皮影戲已經從地方戲曲向兒童表演藝術轉化,出現了新的藝術風格。

曆代皮影的發展

瓦子

宋、元、明民間娛樂與買賣雜貨的市場,又稱“瓦市”、“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