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各地木偶大不同

作者:YCsky
各地木偶大不同

語彙獨特的湖南木偶

湖南的木偶戲,素以操縱穩健準确、表演細膩傳神、造型精美生動、神态栩栩如生而聞名于世。杖頭木偶在湖南則盛極一時,并根據地方戲曲劃分為四大流派:祁陽派,表演粗犷樸實;衡山派,表演細膩;龍山派,表演豪放;常德派,唱常德漢劇,表演具有鄉土氣息。

各地木偶大不同

掌中木偶中醜角,湖南木偶皮影藝術劇院。

心靈手巧的河北木偶

河北省的木偶戲主要分布在滄州和邯鄲地區,目前仍流行的有扁擔戲、杖頭木偶兩種。河北人稱扁擔戲為“單帳小戲”、“獨台戲”、“嘟嘟戲”等。一台扁擔戲,角色十分豐富,一般有12個木偶:醜、紅、淨、花、八戒、猴、醜婆、三花臉、旦(兩個)、文武白臉(兩個),有時也配備16到18個。

各地木偶大不同

扁擔戲

扁擔戲的全部家當隻是一付擔子,一頭是裝木偶、道具、樂器及藝人衣物的圓籠。演出時,藝人用扁擔支起小舞台,下垂幔帳,藝人鑽到帳子裡鳴鑼擊鼓,吹打演唱,同時還要用手舉木偶表演,一人演一台戲,同時為幾個角色配音。藝人借助“口琴子”來說台詞,“口琴子”是用兩片銅片制成的,聲音很符合小木偶的特點。

舞刀弄槍的山西木偶

山西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提線或布袋木偶戲偶有演出。山西的木偶班社既能演木偶戲,又能演皮影戲。山西的木偶戲劇目豐富,大多為武戲。藝人技藝也高超,能唱又能演,耍刀弄槍、舞拳弄棒、抖袍提袖、吹胡瞪眼、盤腿打坐、脫衣脫帽、抖帽翅、舞扇子、翻觔鬥,跪拜等都能表達自如。

滑稽風趣的陝西木偶

陝西木偶戲又叫“小戲”,或名“傀儡”戲。木偶的頭部過往是用木雕,大小若拳頭,臉譜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須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經過改進,頭用石膏翻模,紙殼脫胎,輕巧結實。木偶頭根據人物性格精心設計,并用拉線、拔棍等把眼、眉、口、舌、耳裝成活動的,加上搭腳、帶腿,把呆闆的木偶,變成了感情豐富的劇中人。

各地木偶大不同

布袋戲

感情豐富的四川木偶

四川木偶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木偶、被單戲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不同的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中型木偶高度約1米;精木偶長40厘米,小巧玲珑卻動作精确。

各地木偶大不同

被單戲

被單戲是布袋木偶戲中單人表演的一個流派,表演者能操縱多個木偶和替多個角色演唱,并能用不同嗓音展現不同的性格。

形神兼具的江蘇木偶

在江蘇流傳最廣的是杖頭木偶戲,俗稱“三根棒”,亦稱“三根棍”。偶人用十字型棍棒作身架并支撐頭部,用另兩根木棒操縱偶人的兩手,腿腳則在需要腿部動作時再配。戲班一般在民間辦紅白喜事時演出,或演酬神戲。其唱腔受徽劇影響,後來又受平劇影響,基本采用平劇劇目。

樣樣皆精的福建木偶

福建木偶目前仍然盛行的有提線木偶、布袋木偶和鐵枝木偶。提線木偶以泉州最為有名,線規程式嚴謹,制作精美,取材廣泛,音樂曲牌豐富,聲腔高吭剛健,伴奏以小唢吶為主,配以打擊樂器。布袋木偶則以龍溪最具特色,演員能運用偶人不同的姿态,特别是用“反套”(制造出偶人背手的視覺)、“飛套”(從演員的一隻手飛脫、套到另一隻手上)等操縱技術。

各地木偶大不同

福建提線木偶,旦角,

人神共處的海南木偶

海南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而在海南最為興盛的要數臨高木偶戲,演出時,采用大舞台,不設布幛,人偶同演。臨高木偶戲最早源于當地村民迷信祈求真武大帝保佑村民子孫平安而演出的一種戲,從單純的祭神活動逐漸走上戲台演出,同時也兼作祭祀和祈福,有的地方甚至會把神像請出來,擺在台前看戲。

多才多藝的台灣木偶

台灣木偶戲主要有布袋、提線兩種,傳自閩南,與福建梨園戲、莆仙戲及潮州戲等同屬一系。近代台灣的布袋戲在唱腔方面大改變──南管戲曲改為北管,文戲轉為武戲,兩者的結合奠定了本地特色。提線木偶戲稱為“嘉禮”,也稱“傀儡戲”。在民間習俗中,特别是在寺廟慶典時,如嘉禮戲未開場,其他劇種不得演出,故被稱為“大戲”。嘉禮戲在戲院演出的機會很少,故影響力遠不及布袋戲。

各地木偶大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