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泥濘中的鐵甲,法國CA11型水陸坦克

作者:兵工科技

好消息,兵工科技2024年第六期《中國第四艘航母指日可待》全新上市,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衆号兵工科技快訊或者掃描文中二維碼進行購買!

二戰結束後,法國妄圖恢複其在印支半島的殖民統治,很快便組織了殖民地軍隊進入越南、高棉等地。為了快速解決越盟武裝力量,法軍根據自家在二戰中的經驗建立了裝甲部隊,以為可以橫掃印支半島。隻是他們低估了當地惡劣的地理環境,那些在歐洲平原上縱橫馳騁的裝甲車輛,很容易就陷入到水田、河灘和沼澤的泥淖中,進退兩難。為此,一線作戰人員強烈要求裝備具備兩栖作戰能力的裝甲車輛,法國針對這種需求,很快研制出了CA11型水陸坦克。

泥濘中的鐵甲,法國CA11型水陸坦克

由于到處都是水田、池塘,導緻法軍的裝甲部隊隻能沿着田埂開進,機動能力遭到嚴重限制

機庫開出的鐵烏龜

1949年1月18日,法國陸軍司令部提正式提出研發一種新型輕型水陸坦克,這種水陸坦克不僅可以被用于法屬印度支那地區,還可以被用于包括法屬西非殖民地以及法屬蓋亞那等适宜這一裝備運作的法國殖民地。根據法國陸軍司令部的要求,該坦克戰鬥全重不得超過11噸,并且具有較好的全地形通過能力,為了發揚火力,該坦克還應安裝有一個容納75毫米榴彈炮的炮塔。

新水陸坦克的招标發出之後,法國國内多個兵工廠和裝備制造商都行動起來,CA11就是瓦贊公司研制的一款産品。

整個CA11項目的進展速度非常快,研發團隊在完成了水陸坦克的總體設計後制作完成了一個縮比例模型,經過評估後認為其基本設計足以滿足法國陸軍的需求,之後法國陸軍下達了一輛低碳鋼制原型車的訂單,原型車在1952年完成生産,并于1953年3月20日在薩托利向法國陸軍進行了展示。

泥濘中的鐵甲,法國CA11型水陸坦克

CA11型水陸坦克側視繪圖

法蘭西風格設計

和法國在戰後初期推出的不少裝甲車輛一樣,CA11在很多方面都借鑒了二戰時期各國裝甲車輛的設計,很多地方甚至幹脆采取了“拿來主義”,而且該車在設計階段就對标了美制LVT系列兩栖裝甲車,是以在該車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濃厚的美式裝甲車輛風格。

雖然CA11确實隻是一輛戰鬥全重為12.5噸(稍稍超出了法國陸軍的要求)的輕型坦克,但其尺寸卻一點也不“輕型”,車體全長達到了5.81米,車體寬度為3.05米,車體高度則為2.66米,已經達到了二戰時期中型坦克的水準,不過這也展現出了該車為了追求浮渡能力而形成的“薄皮大餡”的特點。由于該車追求航渡性能而刻意壓降了戰鬥全重,是以該車的裝甲防護非常薄弱,僅僅可以防護輕武器直射。

由于雖然法國在二戰期間并未獲得LVT系列兩栖裝甲車,但也設法參考了其設計,是以CA11與LVT系列(尤其是LVT-4)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處,包括船型車體造型以及劃水履帶等。不過法國人在設計過程中也為該車加入了一些法式元素,例如其懸挂系統設計就非常容易讓人聯想到在二戰初期令德軍望而生畏的夏爾B1系列重型坦克,在懸挂系統的底部排列有6個大尺寸負重輪,而在負重輪上方則有3個浮箱,能為坦克提供一定的額外浮力。

為該車提供動力的是一台8缸10.857升排量的300馬力發動機,使得全車的功重比達到了24馬力/噸,進而具有不俗的機動性能。該車的最大公路速度為54千米/小時,水上速度為12千米/小時。由于該車并沒有噴水推進裝置,是以該車在水上航行時完全通過履帶劃水獲得前進動力。

泥濘中的鐵甲,法國CA11型水陸坦克

保留至今的一張CA11的斜向視圖,可以看出該車車體設計非常類似LVT系列兩栖裝甲車

由于CA11的設計任務為支援步兵而非與敵方裝甲車輛交戰,是以該車的主炮選擇了SA 45型75毫米榴彈炮。該炮早期為“潘哈德”178B而設計,不過後者最終并未安裝。雖然誕生時間較晚,但SA45從本質上看依然是著名的M1897型75毫米野戰炮的“縮水”版。由于身管被截短,是以其炮口初速較M1897下降了15米/秒,不過在使用M1897的配用彈藥(SA45可與M1897通用彈藥)時,威力依然可觀。考慮到當時法軍中保有的75毫米炮彈為數不少,使用這種“落後”火炮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除了主炮之外,炮塔内還安裝有1挺MAC31型7.5毫米機槍作為并列機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車的炮塔并非由瓦贊公司研發,而是出自另一個法國軍工“名企”——薩基姆公司。炮塔為焊接結構的雙人炮塔,車長位于炮塔左側而炮長則位于炮塔右側。為了讓車長獲得全向視角,炮塔左側設有一個車長指揮塔,并且沿指揮塔布置有多個(據推測為8個)潛望鏡。

泥濘中的鐵甲,法國CA11型水陸坦克

兵工科技雜志微信商城,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進店購買

造不如買

整體上看,CA11坦克的設計雖然缺乏亮點,但也算得上中規中矩,由于大量采用成熟技術和設計,是以有效地控制了研發難度。如果非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那就是——該車出現的實在太晚了。駐越法軍根本“等不及”該車投入生産就提出從美國引進裝備比M29C更強大的LVT系列兩栖裝甲車,經過與美國方面的談判,第一批LVT在1950年到貨(甚至早于CA11原型車生産),雖然瓦贊公司方面和法國陸軍中一部分人認為CA11可以在美國方面拒絕提供裝有75毫米榴彈炮的LVT(A)-4(A為Army一詞縮寫,意為美國陸軍自用型)時填補這一空缺,但随着美國方面同意提供後,這一理由也失去了意義。

泥濘中的鐵甲,法國CA11型水陸坦克

法軍等不及CA11兩栖坦克研制出來,就從美國引進了LVT系列兩栖裝甲車

事實上,到1953年時,法軍在越南乃至整個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的戰争已經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為了這一場已經耗資巨大但注定失敗的戰争繼續花巨資研發生産一種“白象”武器對戰後初期的法國來說實在是難以承受,而美軍由于處理戰時剩餘物資和換裝新裝備等原因,對保有的LVT系列兩栖裝甲車采取了近乎“甩賣”的定價,在權衡利弊後,法軍最終選擇了繼續引進LVT系列兩栖裝甲車。成也美國,敗也美國,CA11的命運也就在此畫上了一個句号。

順帶一提,在LVT系列兩栖裝甲車被送往法屬印度支那戰場後,法軍官兵認為該車雖然較M29C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火力和裝甲防護仍然不足,是以進行了一系列戰場改造,而法國國内兵工廠也提出了一系列更新改造方案,極大地提高了LVT系列兩栖裝甲車的作戰效能。即使在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的戰事以法軍撤出而告終後,剩餘的LVT系列兩栖裝甲車依然在法軍中服役,直到1970年才全部退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