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作者:非正常曆史研究室

大唐乾甯二年(895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攻打濠州,攻下後在城内巡視,意外地遇到一個流浪兒。

唐末亂世,流浪兒比比皆是,楊行密也見怪不怪,但這個孩子眉宇之間透露一絲英氣,讓他覺得有些不平凡,當場決定收他為義子。

古代收養義子是很常見的事情,大部分是因為無子想要繼嗣,但楊行密兒子衆多,收養義子引起其他親生兒子的不滿,尤其是楊行密長子楊渥,但礙于父親的權威,他隻能暗中刁難。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南唐《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曆經後唐、楊吳、南唐和北宋四朝

如此三番兩次,搞得楊行密也頭大,無奈之下隻能将流浪兒送給心腹徐溫當養子。

徐溫也有兒子,但楊行密的話不敢不從,當場收下這個流浪兒,并取名為徐知诰。

從小流浪的生活也讓徐知诰懂得進退,将徐溫視為親生父親,也讓徐溫對這個養子也倍加喜愛。

01

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已經當上吳王的楊行密去世,自知長子楊渥沒有足夠的威望壓住自己手下這群驕兵悍将,隻能囑托心腹徐溫、張颢好好輔佐楊渥。

徐溫和張颢含淚答應,但擁立楊渥繼位後立馬擅權,到處培植親信。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楊吳初期疆域

不甘心任人擺布的楊渥立馬任用心腹組建新的禁軍衛隊,逼走宣州刺史王茂章、誅殺暗中謀立的淮南節度判官周隐、貶谪淮南節度副使劉威,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地方威服後理應處理慢慢處理身邊擅權的徐溫和張颢,但楊渥自恃武功,采用非常激進地手段鎮壓,反而讓本來不大對付的二人暫時結盟以求一線生機,但楊渥身邊有親信衛隊,徐、張二人沒有下手的機會。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割據江西的鐘傳病逝,幾個兒子為了争奪繼承權而大打出手,楊渥自認為是拓展疆土的機會,立馬派心腹秦斐前去征讨。

為了萬無一失,楊渥又安排朱思勍、範師從、陳璠三人帶着自己心腹衛隊前去讨伐,一來是曆練曆練,二來是讓他們立功好升遷,這就直接給了徐溫、張颢折斷楊渥翅膀的機會。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徐溫為徐知诰打下了基礎

趁着大軍還未到,徐溫先安排部将陳祐率快馬奔至秦裴處,聲稱朱思勍等人謀反,就地誅殺,然後打算廢掉楊渥瓜分楊吳向朱溫稱臣投降。

天祐五年(908年)五月,楊渥被徐溫、張颢廢黜,随後将其弑殺,擁立楊行密次子楊隆演為吳王,随後徐溫和張颢又龌龊不斷,徐溫又設計殺死張颢,至此楊吳大權徹底被徐溫掌握。

此時徐知诰已經是快二十歲的小夥子了,不僅喜歡讀書,而且擅長騎射,為了鞏固權勢,徐溫讓他擔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升州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地位險要,足以看出徐知诰在徐溫心中的地位。

然而徐溫雖然掌握大權,但地位并非并非十分的穩固,原本跟随楊行密出生入死勳臣舊将對靠着陰謀起家的徐溫十分的不滿,想要暗中除掉徐溫。

天佑九年(912年)三月,宣州觀察使李遇、鎮南節度使劉威以及輋州觀察使陶雅經過密謀,打算除掉徐溫,徐溫得知後,決定先下手為強,安排黑雲都指揮使柴在用前去征讨,并且安排徐知诰一起出征。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黑雲都與銀槍效節都齊名,各個都是精銳

李遇也并非庸才,雙方的戰争持續一個多月還不分勝負,氣的徐溫直接抓了李遇的小兒子前來勸降,李遇不忍幼子哀嚎求生,被迫投降,随後全家就被徐溫給屠了,養父的這一手,也讓徐知诰明白斬草要除根。

戰後論功行賞,徐知诰升任為升州刺史。

看到養父這麼重視自己,徐知诰打算做出一番成績回報養父,到了升州後,懲治貪腐、選拔人才、修明政教、整修城池,僅用五年,就讓升州面貌大變,百姓繁富。

徐知诰原以為自己的政績會得到養父的賞識,沒想到卻引起徐溫的忌憚,徐溫是很賞識徐知诰,但畢竟不是親生的。

在巡幸升州的期間,看到徐知诰将升州治理不錯,擔心他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直接将他改任為潤州團練使,至于親生兒子徐知訓,則坐鎮廣陵,名義上輔佐楊隆演,實際上是監視他,父子裡應聯手,以便更加穩固把控朝政。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南吳初期疆域(919年)

02

顯然,徐溫的釜底抽薪引起徐知诰的不滿,畢竟潤州久經戰亂,人煙稀少,遠不如升州和廣陵,自己好歹也叫徐溫一聲父親,但也不能如此厚此薄彼吧!

于是徐知诰向徐溫請求前往更加富庶的宣州去任職,但徐溫堅決不許,父子裂痕就此埋下。

正當徐知诰遲疑的時候,身邊謀士宋齊丘私下找到了他,認為潤州是個好地方,畢竟距離廣陵就一水之隔,且徐知訓一直驕橫目中無人,遲早要出事,一旦除了問題,就可以從潤州直接出兵廣陵,名正言順去控制局面。

宋齊丘的一番話,讓徐知诰如醍醐灌頂,立馬啟程趕赴潤州。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宋齊丘

局勢變化也正如宋齊丘所料,徐知訓是一點沒有繼承父親徐溫的政治頭腦,仗着父親的全是驕橫自私,時常拉着楊隆演去演戲,自己當參軍,楊隆演當童仆,毫無君臣之禮。

對楊隆演都這樣了,對其他大臣更别說了,得知威武軍節度使李德誠家裡有家妓數十人後,立馬向他索要,被李德誠婉拒,氣的徐知訓當着李德誠使者的面發誓要殺了李德誠全家。

又比如大将朱瑾,朱瑾好心教授徐知訓兵法,徐知訓卻眼饞人家家妓,朱瑾憤憤不平又無可奈何,多次勸說楊隆演尋機誅殺徐氏父子,但楊隆演就是一個無權的傀儡,他能怎麼辦呢?

天佑十五年(918年),朱瑾設計誅殺了徐知訓,在潤州觀察時局的徐知诰終于得到了機會,一聽到消息就立馬過江,進入廣陵控制局面。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在潤州觀察時局的徐知诰終于得到了機會

而徐溫得知兒子被殺後,也立刻由升州趕回了廣陵,徐知訓是徐溫唯一的一個年長的兒子,他被殺害,徐溫立馬就懷疑是不是徐知诰動的手。

畢竟徐知訓曾幾次三番想要殺掉徐知诰,而且徐知诰剛到潤州沒多久,朱瑾就殺了徐知訓,徐知诰反應極為迅速,第一時間帶兵過江進入廣陵,這些全都讓徐溫滿腹狐疑。

然而徐溫到廣陵的時候首犯朱瑾已經自殺,他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徐知诰有所圖謀,除此之外,徐溫居然在徐知訓生前的住所發現了一個秘密居所,裡面居然挂着一幅畫。

畫中徐知訓本人衮冕正座,徐溫和徐知訓的幾個弟弟被綁縛受刑,氣的徐溫當場痛罵這兒子死的太晚了。

當然這些畫真的是不是徐知訓所作誰也不知道,但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徐溫對徐知诰的懷疑,加上其他幾個兒子都比較小,隻能任命徐知诰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接替徐知訓原來的位置。

至此,徐知诰成為徐知訓被害之後的最大赢家,他靠着自己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驚人的忍耐力,成為楊吳僅次于徐溫的最大權臣。

和徐知訓驕橫不同,徐知诰禦衆以寬、約身以儉、求賢規谏,宿将悍夫無不歸服。

而到了這個時候,徐知诰已經不甘心充當養父權臣徐溫的爪牙,他想要更多。

03

另一邊徐溫眼看徐知诰權勢越來越大,嚴重威脅自己的地位,立馬派次子徐知詢來到潤州,一是培養徐知詢,二是監視徐知诰。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徐溫也很擔心

除此之外,徐溫的親信們也意識到徐知诰已經尾大不掉了,屢次建議徐溫把徐知詢派去廣陵将徐知诰替換出局。

說實話徐溫一時間拿不準主意,畢竟徐知詢能不能勝任,他是一點沒有底,但考慮到養子和親子的關系,徐溫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要撤換徐知诰。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十一月,為了滿足自己禅位稱帝的夢想,徐溫逼迫新的吳王楊溥稱帝,并打算親自率領諸藩鎮節度使入朝,但臨行前,徐溫突然病倒,隻能派兒子徐知詢奉表入朝勸進,然後借機代替徐知诰執政。

得知養父又要換掉自己,自知羽翼未豐的徐知诰隻能連夜寫好了表章請求前往洪州出任刺史,但奏表還未送出,徐溫就病逝于金陵府。

金陵府其實就是之前的升州,徐溫改升州為金陵,就是為了日後篡位做準備。

而徐知詢得知父親病逝,自知不是徐知诰的對手,連夜跑回了金陵府,而徐知诰則沒了徐溫的壓力,一下子從容了許多,繼續在廣陵輔政,然後繼續逼迫楊溥稱帝,楊溥無奈,最終在逼迫下宣布稱帝。

徐溫死後,身邊的心腹同僚則留在了徐知詢身邊以圖大事,但徐知詢也和自己老哥徐知訓一樣,既無才又無德,還不懂收買人心,直接導緻大半人馬改換門庭轉投了徐知诰。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徐溫幾個兒子,一點都沒繼承徐溫的能力

而徐知詢對自己的幾個弟弟同樣刻薄寡恩,直接導緻徐知誨、徐知谏也首鼠兩端頻頻向徐知诰示好。

眼看身邊人整日惶惶不可終日,徐知詢打算讓徐知诰前往金陵府服喪,然後一舉剪除後患。

徐知诰可沒有這麼天真,假稱楊溥不許,還以楊溥的诏令讓徐知詢前來廣陵,至于理由,可比服喪狠多了——僭越。

徐知诰說有人告發徐知詢收了錢镠不少龍鳳圖案的物品,有不臣之舉,需要來廣陵自證清白。

雖然楊溥隻是一個傀儡,但名義上還是大家君主,僭越這個事還是很忌諱和非比尋常的,徐知詢沒理由不過來,隻能硬着頭皮前往廣陵,而他一到廣陵,就以不臣之罪奪取兵權,至此徐溫一族的實力一蹶不振。

雖然徐知詢此後終日宴飲,絲毫沒有非分之想,但徐知诰依舊對他不放心。

《資治通鑒》裡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次徐知诰召見徐知詢,酒席間賜給徐知詢一杯酒,祝他活過一千歲,這徐知詢也很機智,到了一半給徐知诰,說兄弟倆各享五百歲。

徐知诰臉色一下就變了,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緊要關頭,一個名叫申漸高的伶人上前去打圓場,将兩杯酒喝完,随後離場而去,徐知诰立馬派人送解藥,但還是遲了一步,申漸高毒發身亡。

雖然不知真假,但也可以看出徐知诰對徐氏的戒心,當然徐知诰沒有趕盡殺絕,徐溫的子孫在日後的南唐都活的不錯,徐知證和徐知谔還被視為宗室,也算報了徐溫的養育之恩。

04

至此,徐知诰成為楊吳無可争議的實際掌權者,而他也面臨最後一步:篡位。

而篡位之前,徐知诰也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不管是楊氏舊臣還是普通百姓,徐知诰一律采用懷柔之策,以争取當地勢力的好感,除了懷柔江淮土著勢力的同時,還大力提拔南下的賢才,不斷增加自己的實力。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篡位在五代十國不稀奇,稀奇的是能夠如此平穩

至此徐知诰行王莽之事隻剩下時間了。

至于楊氏族人,除了楊行密第三子楊濛在一幫舊臣宿将的支援下想要誅殺徐知诰,卻遭到徐知诰的毀滅性的打擊,楊濛先被關押,随後被誅殺,而楊濛一死,楊氏老臣人人自危,從此不再有大規模的抵制行動。

南吳大和七年(935年),徐知诰進封齊王,正式建立齊國,立宗廟置百官,篡位踏出實質性的一步。

升元元年(937年),楊溥禅位給徐知诰,徐知诰改名徐诰,改元升元,國号為齊,定都金陵,尊養父徐溫為齊太祖。

和其他篡位者相比,徐知诰的篡位在當時并未引起非議與混亂,能夠如此平靜,靠的就是徐知诰二十年如一日對楊吳軍臣百姓上下打點,對他們的籠絡非常周全,加上徐知诰極富忍耐力,這才讓他的受禅無比順利。

徐知诰當時建立的是齊國,那為何變成了南唐呢?這還得從徐知诰改名換姓開始說起。

升元三年(939年),一直唯徐知诰馬首是瞻的徐知證和徐知谔突然上奏,說徐知诰既然稱帝,理應恢複原來的姓氏,徐知诰則立馬推辭,說徐溫對我有養育之恩,豈能忘恩負義?

但随後,徐知诰就踏上了恢複原來的姓氏的道路,很顯然,徐家子弟的上奏背後必然有徐知诰的授意,他想要鞏固皇位,徹底切割原來的楊吳和徐氏的影響力。

那麼徐知诰到底姓什麼呢?他想到了一個姓:李。

此時李唐覆滅不過二十餘年,大唐的旗号還有很強的号召力,況且當時還有谶語:東海鯉魚飛上天。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古人對谶語深信不疑

鯉魚代表李氏,東海就是海州,與他的地望相符,飛上天就是稱帝,顯然李是自己最好的姓氏。

當然這也許是徐知诰稱帝之前編造傳播借以迷惑視聽,反正姓李大家都接受了。

至于是李唐哪位皇帝的後人呢?徐知诰也有選擇,這就是唐太宗,大唐還有誰比唐太宗還猛的皇帝嗎?要做就做唐太宗的子孫。

至于唐太宗那一系,徐知诰選來選去,選擇了吳王李恪,李恪雖然在唐高宗時期因涉嫌謀反被殺,但又被平反了,後代還出了兩位宰相,遠比其他血脈強很多,然後找大臣給自己編了族譜,自稱李恪十世孫。

有了姓自然也要改名,總不能稱李诰吧,于是選了一個字“昪”(biàn),寓意日光明亮,也代表光複大唐。

姓名都改了,國号自然也要改。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改名李昪,改國号為“唐”,史稱南唐,既然是李唐了,宗廟裡自然要拜訪唐高祖、唐太宗的牌位,至于徐溫的齊太祖,又改為唐義祖。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南唐疆域

可以說徐知诰改名改國号的一系列行為,就是為了清除徐溫的影響力。

說實話李昪到底是誰的後人?各個史書莫衷一是,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裡記載李昪世本微賤,根本不是什麼李唐後裔。

至于是不是,大概也就李昪自己知道了,畢竟一個六歲的孤兒而且天性聰慧,不太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更不會忘記自己原來的姓氏,但冒充李氏,隻是為了鞏固皇權罷了。

05

李昪自幼被擄為養子,寄養徐氏門下以來四十餘年,從看别人眼色生活的螟蛉之子到開創基業的一國之君,自然知道生活的不易和民間的疾苦,在位期間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也讓南唐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且對臣下也極為寬容。

但對臣子寬仁不代表對楊吳宗室寬容,稱帝掌權後,将楊行密的子孫全部關在永甯宮,重兵把守,裡面的人出不去,也不殺他們。

南唐烈祖李昪:孤兒出身,詐稱唐太宗後人,謀劃二十年,終成霸業

李昪對待楊吳宗室的态度,的确少見

關久了,這些血緣親密的楊氏後人居然搞在一起,雖然令人不齒,但他們或許存有報複的心思,畢竟現在出不去,家族需要繁衍,長期接觸不到外界的人隻能内部消化。

隻要活着就有奇迹,自己不一定能出去,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後代身上,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重見天日。

可以說李昪長期把他們像牲口一樣圈養起來,折磨人的心靈,比直接殺了他們更難受,但他們熬了十四年,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柴榮征讨淮南,為了安撫楊氏後人,說他和南唐的戰争不會不會牽扯到楊氏,讓楊氏後人放心,而當時在位的李璟得知消息,怕有人叛亂,立馬将楊氏後人殺光了。

可以說李昪的舉動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性格極其沖突的人,既善弄權術又敦厚慈恕,既謙抑恭儉克制自己,又有極其強烈的自尊心,比如與後晉大戰失敗,不肯接受被遣返的戰俘等等。

升元七年(943年)二月二十二日,李昪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臨終前,召見兒子李璟,再三叮咛:

德昌宮儲存戎器具,金箔700餘萬,汝守成業。宜善交鄰國,以保社稷,不可襲炀皇之迹,恃食阻兵自取覆亡。苟能守吾言,汝為孝子,百姓謂汝為賢君矣。

當晚就病逝于升元殿,上廟号烈祖。

李昪是五代十國裡典型的開國之君,雖然有豪情壯志,建立千秋基業的心胸,卻受制于環境,終究隻能以保境安民為滿足。

不過在位期間百姓安居樂業,李昪也算得上一代賢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