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談農家樂為何“樂”不起來:日漸消失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作者:封面新聞
專家談農家樂為何“樂”不起來:日漸消失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成都某地農家樂提供親子遊 團建聚餐等(圖源網絡)

封面新聞記者 宋潇

曾經火爆一時的農家樂,如今卻集體“遇冷”。日前,據央廣網報道稱,川渝地區有超過15000家農家樂已消失,這其中,有農家樂同質化以及大衆消費心理、需求變化的因素,也有宰客、轉型難等問題的疊加。

農家樂的式微,似乎已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然而,在一些農家樂老闆眼裡,客流量的減少并非單一因素導緻,農家樂如何轉型才是關鍵。有遊客表示,如今推薦的衆多旅遊打卡地,都有農家樂的影子,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消費方式和理念都在發生着變化,也需要農家樂應時而變。4月10日,記者采訪了成都天府新區、龍泉驿區等地方多家經營農家樂的老闆,結合遊客以及他們的看法,農家樂“樂”不起來背後,或許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啟發。

專家談農家樂為何“樂”不起來:日漸消失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成都某地農家樂提供親子遊 團建聚餐等(圖源網絡)

農家樂老闆:經營困難賺不到錢 還不如出去打工

今年46歲的譚先生,在成都天府新區永興街道丹土村經營着一家農家樂,他将自家院落裡的水泥壩拓寬,又在原來房屋建造的基礎上,打造了多個大棚、柴火竈和露天花園,用來制作柴火雞等,但譚先生這兩年發現,來到他家消費的人越來越少,即便是節假日,也隻有零星幾個熟客來吃飯。

專家談農家樂為何“樂”不起來:日漸消失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成都某農家樂裡的柴火雞(受訪者提供)

譚先生疑問,現在的人出門都不找農家樂了嗎?實際上,據記者走訪調查了解到,在譚先生所在的村子,類似的農家樂不下20家,基本上都是村裡人自家經營,要麼挂着“農家小院”的牌子,要麼就是在門口擺放柴火雞、紅燒魚等廣告牌,由于近年來周邊地區修建公路、鐵路等原因,多數房屋面臨拆遷,而有遊客到訪此處時,往往不會過多停留。

譚先生告訴記者,他家裡的農家樂在2019年之前的生意還算可以,那時候村裡有哪家人辦酒席會在他那裡預定,也有外出自駕的遊客,集體到這裡就餐遊玩,“生意好的時候基本上要提前一周預定,如果有宴席的話,就要提前兩個月說。”

如今,譚先生獨自一人在家經營農家樂,他一人分飾多角,負責廚師、服務員和老闆的角色,妻子在街道上班,偶爾有零星的騎行愛好者到這裡,也僅點幾份炒菜,每月收入入不敷出,“再過一段時間,我打算出去打工了,把面包車賣了,出去打工要穩定一些。”

和譚先生的情況類似,記者此前在大邑縣某地走訪發現,即便是随着成都“打野”和徒步熱潮的到來,在這裡的農家樂的經營情況也不複當年,有農家樂老闆坦言,很多徒步遊客到這裡,基本上是自己帶着午餐和吃食,選擇到農家樂就餐的并不多,而有一些農家樂則是選擇以接待“團隊遊客”為主,接待“散客”為輔,要就餐或者住宿,則是需要提前預定。

專家談農家樂為何“樂”不起來:日漸消失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農家樂裡面的消費“散客”往往很少(受訪者提供)

有農家樂老闆告訴記者,周末和節假日的遊客會增加,但整體來看,由普通消費者帶來的收入和投資農家樂的投入不成正比,往往投得越多,反而虧得越多,“隻能說将就維持。”

遊客:農家樂消費太高 遇到良心商家要“碰運氣”

成都市民朱女士是一名徒步愛好者,每逢周末節假日,她都會和家人,帶上寵物到成都周邊遊玩。她周五下班就出發,開車一到兩個小時,到彭州或者崇州等地比較熟悉的農家樂住宿遊玩,然後第二天早上去爬山,或者和親朋好友在山上打麻将吃喝。

朱女士告訴記者,相比一家人在城裡逛商場或者到景區遊玩,這樣的消費方式還挺劃算,她也更樂意到農家樂裡吃農家飯,親近自然。然而,這兩年她發現,以前她認識的一些農家樂老闆,很多都關門了,她給一些老闆打電話預定的時候,對方告訴她,家裡的農家樂已經開不起走了。

“有很多因素,确實有很多農家樂的經營情況都不理想。”朱女士說,實際上她們每次去農家樂裡的點餐和住宿,一家五口人的花費加起來也就幾百元,住宿一晚上120元,吃飯一頓80元,老闆給配餐,葷素都有,但是如今這樣的價格,在很多農家樂裡都找不到了。據她發現,現在很多農家樂正在轉型成民宿,有些老闆也開始将自家農房擴建,做成家庭農場和共享廚房,以此來賺一點收入。

專家談農家樂為何“樂”不起來:日漸消失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成都某地農家樂提供親子遊 團建聚餐等(圖源網絡)

而在90後消費者吳先生看來,如今要在外面遇到一兩家味道好、體驗也好的農家樂就要“碰運氣”了。吳先生記者,2024年3月份,他在成都一家農家樂消費後,就收獲了一次不好的消費體驗,“我們四個人,點了一雞多吃,有涼拌土雞、芋兒燒雞、一份雞雜和湯,一頓飯吃了我們600多元。”在吳先生看來,本身現在年輕人和同學、朋友出門,往往選擇的都是AA制,要麼是“打平夥”,每個人帶一些食品,大家野餐、露營玩得也開心,沒必要去農家樂消費,是以這次消費讓吳先生打定主意,以後不去農家樂消費。

記者注意到,不少農家樂宰客、高消費以及缺乏新鮮感和體驗感等問題屢見報端,不斷出現差評導緻口碑一落千丈,多種因素疊加,有消費者坦言,熱情早已變冷淡,農家樂“處處是坑”“防不勝防”。

專家談農家樂“轉型難”:

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陳光告訴記者,農家樂“集體退場”或轉型調整,根本原因是需求的變化。

他說,第一是市場本身的變化、消費層次的提高以及多樣化的選擇的出現。近年來,人們休閑度假方式更加多樣化,例如民宿、自駕、露營,相較以前是極少的。随着智能通訊和家庭汽車的普及,人們有更多樣化的選擇和足夠的能力去更多地方休閑度假。

專家談農家樂為何“樂”不起來:日漸消失背後是需求在變化

年輕人出遊更喜歡露營 到農家樂消費的變少(受訪者提供)

第二,經營者内部管理模式沒有提檔更新。經營者能否避開同質化打造自身特色、經營者能否更新經營管理模式以應對市場變化。

農家樂未來發展方向究竟在哪?恐怕還不是一個簡單的方案更新更新就能解決,需要重新研判目前外部新的發展形勢,特别應該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思考,陳光認為,需要照顧到現在居民需求的變化,如今大家消費的不僅僅是一種物品本身,而是一個精神價值,休閑的也不是一個時光,休閑的是一種文化,在這個時候還要提供更多的多樣化的,“比如親子遊玩的、租借土地的,或者參與式的消費,參與式的農作物種植、更加生态的、更加自然的一種農作物擷取方式,這是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