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作者:封面新闻
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成都某地农家乐提供亲子游 团建聚餐等(图源网络)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曾经火爆一时的农家乐,如今却集体“遇冷”。日前,据央广网报道称,川渝地区有超过15000家农家乐已消失,这其中,有农家乐同质化以及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有宰客、转型难等问题的叠加。

农家乐的式微,似乎已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在一些农家乐老板眼里,客流量的减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农家乐如何转型才是关键。有游客表示,如今推荐的众多旅游打卡地,都有农家乐的影子,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和理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也需要农家乐应时而变。4月10日,记者采访了成都天府新区、龙泉驿区等地方多家经营农家乐的老板,结合游客以及他们的看法,农家乐“乐”不起来背后,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成都某地农家乐提供亲子游 团建聚餐等(图源网络)

农家乐老板:经营困难赚不到钱 还不如出去打工

今年46岁的谭先生,在成都天府新区永兴街道丹土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他将自家院落里的水泥坝拓宽,又在原来房屋建造的基础上,打造了多个大棚、柴火灶和露天花园,用来制作柴火鸡等,但谭先生这两年发现,来到他家消费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是节假日,也只有零星几个熟客来吃饭。

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成都某农家乐里的柴火鸡(受访者提供)

谭先生疑问,现在的人出门都不找农家乐了吗?实际上,据记者走访调查了解到,在谭先生所在的村子,类似的农家乐不下20家,基本上都是村里人自家经营,要么挂着“农家小院”的牌子,要么就是在门口摆放柴火鸡、红烧鱼等广告牌,由于近年来周边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等原因,多数房屋面临拆迁,而有游客到访此处时,往往不会过多停留。

谭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里的农家乐在2019年之前的生意还算可以,那时候村里有哪家人办酒席会在他那里预定,也有外出自驾的游客,集体到这里就餐游玩,“生意好的时候基本上要提前一周预定,如果有宴席的话,就要提前两个月说。”

如今,谭先生独自一人在家经营农家乐,他一人分饰多角,负责厨师、服务员和老板的角色,妻子在街道上班,偶尔有零星的骑行爱好者到这里,也仅点几份炒菜,每月收入入不敷出,“再过一段时间,我打算出去打工了,把面包车卖了,出去打工要稳定一些。”

和谭先生的情况类似,记者此前在大邑县某地走访发现,即便是随着成都“打野”和徒步热潮的到来,在这里的农家乐的经营情况也不复当年,有农家乐老板坦言,很多徒步游客到这里,基本上是自己带着午餐和吃食,选择到农家乐就餐的并不多,而有一些农家乐则是选择以接待“团队游客”为主,接待“散客”为辅,要就餐或者住宿,则是需要提前预定。

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农家乐里面的消费“散客”往往很少(受访者提供)

有农家乐老板告诉记者,周末和节假日的游客会增加,但整体来看,由普通消费者带来的收入和投资农家乐的投入不成正比,往往投得越多,反而亏得越多,“只能说将就维持。”

游客:农家乐消费太高 遇到良心商家要“碰运气”

成都市民朱女士是一名徒步爱好者,每逢周末节假日,她都会和家人,带上宠物到成都周边游玩。她周五下班就出发,开车一到两个小时,到彭州或者崇州等地比较熟悉的农家乐住宿游玩,然后第二天早上去爬山,或者和亲朋好友在山上打麻将吃喝。

朱女士告诉记者,相比一家人在城里逛商场或者到景区游玩,这样的消费方式还挺划算,她也更乐意到农家乐里吃农家饭,亲近自然。然而,这两年她发现,以前她认识的一些农家乐老板,很多都关门了,她给一些老板打电话预定的时候,对方告诉她,家里的农家乐已经开不起走了。

“有很多因素,确实有很多农家乐的经营情况都不理想。”朱女士说,实际上她们每次去农家乐里的点餐和住宿,一家五口人的花费加起来也就几百元,住宿一晚上120元,吃饭一顿80元,老板给配餐,荤素都有,但是如今这样的价格,在很多农家乐里都找不到了。据她发现,现在很多农家乐正在转型成民宿,有些老板也开始将自家农房扩建,做成家庭农场和共享厨房,以此来赚一点收入。

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成都某地农家乐提供亲子游 团建聚餐等(图源网络)

而在90后消费者吴先生看来,如今要在外面遇到一两家味道好、体验也好的农家乐就要“碰运气”了。吴先生记者,2024年3月份,他在成都一家农家乐消费后,就收获了一次不好的消费体验,“我们四个人,点了一鸡多吃,有凉拌土鸡、芋儿烧鸡、一份鸡杂和汤,一顿饭吃了我们600多元。”在吴先生看来,本身现在年轻人和同学、朋友出门,往往选择的都是AA制,要么是“打平伙”,每个人带一些食品,大家野餐、露营玩得也开心,没必要去农家乐消费,因此这次消费让吴先生打定主意,以后不去农家乐消费。

记者注意到,不少农家乐宰客、高消费以及缺乏新鲜感和体验感等问题屡见报端,不断出现差评导致口碑一落千丈,多种因素叠加,有消费者坦言,热情早已变冷淡,农家乐“处处是坑”“防不胜防”。

专家谈农家乐“转型难”:

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告诉记者,农家乐“集体退场”或转型调整,根本原因是需求的变化。

他说,第一是市场本身的变化、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多样化的选择的出现。近年来,人们休闲度假方式更加多样化,例如民宿、自驾、露营,相较以前是极少的。随着智能通讯和家庭汽车的普及,人们有更多样化的选择和足够的能力去更多地方休闲度假。

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年轻人出游更喜欢露营 到农家乐消费的变少(受访者提供)

第二,经营者内部管理模式没有提档升级。经营者能否避开同质化打造自身特色、经营者能否更新经营管理模式以应对市场变化。

农家乐未来发展方向究竟在哪?恐怕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升级更新就能解决,需要重新研判当前外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应该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思考,陈光认为,需要照顾到现在居民需求的变化,如今大家消费的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本身,而是一个精神价值,休闲的也不是一个时光,休闲的是一种文化,在这个时候还要提供更多的多样化的,“比如亲子游玩的、租借土地的,或者参与式的消费,参与式的农作物种植、更加生态的、更加自然的一种农作物获取方式,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