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50年6月25日,北韓内戰爆發。

部署在三八線兩邊的北南雙方軍隊,在經過長期劍拔弩張的軍事對峙和一系列小規模武裝沖突之後,終于在這一天燃爆了以武力解決統一問題的戰争火藥桶。

1、斯大林的意外

跨越三八線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開始于當日淩晨4時20分(當地時間)。此時,中原標準時間為25日3時20分,莫斯科時間為24日22時20分,華盛頓時間為24日14時20分。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6月28日,人民軍攻進漢城(今首爾)。同日,北韓軍事委員會釋出指令,對三八線以南作戰的人民軍全體人員增發戰地工資,标準為:将軍和軍官增加50%,列兵和軍士增加100%,非軍職人員增加50%。

戰争初期,北韓人民軍勢如破竹,但勝利中也有隐憂。從最初戰果看主要缺點是未能在漢城地區達成合圍并大量殲滅韓軍有生力量的目标。

韓軍部隊向南退卻,盡管處境狼狽,但尚未出現大批投降和被俘的情況。

更為嚴峻的是,美國在戰争開始後斷然決定實行軍事幹預,北韓内戰迅速更新演化成一場國際戰争。

戰争的性質變了,前景亦蒙上一層陰影。

美國迅速、高調、強力介入北韓内戰,大大出乎蘇聯上司人的意料。

本來,斯大林之是以同意采取軍事行動,前提是認定美國不會介入半島戰争。

1950年4月,金日成通路莫斯科期間,曾對美國幹預問題作過如下分析:

從政治上看,此前,美國沒有打算幹涉對其更為重要的中國的内戰,以挽救其盟友蔣介石,由此推斷,美國更不會插手面積更小、更加微不足道的北韓,以拯救李承晚和他的南北韓政權。

從軍事上看,南北韓軍事力量薄弱,根本不是北北韓的對手,一旦戰争爆發,人民軍可以速戰速決。

當時,估計戰争可以速決有4個理由:

(1)北北韓将在三天内取得軍事勝利;(2)将有20萬南北韓共産黨員舉行起義;(3)南北韓遊擊隊将支援人民軍作戰;(4)美國也沒有時間為實施幹預做好準備。

斯大林同意以上分析和估計,據解密檔案透露,對斯大林的态度産生重要影響的,是他看到了蘇聯情報部門通過特殊手段竊取到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482号檔案。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這份高度機密的檔案明确地把北韓置于美國太平洋防禦圈之外,斯大林認定它是真實的。基于這些情況,斯大林作出即使半島發生戰争,美國也不會出兵幹預的判斷。

2、斯大林與金日成的自大

赫魯曉夫當政時曾不負責任地編造說,北韓戰争是由斯大林和毛澤東共同決定的。

對此,鄧小平、彭真1960年9月在莫斯科與蘇共上司人當面進行過對質。

彭真指出:

你們蘇共中央很清楚,這個問題是你們和北韓上司人決定的,決定後才通知我們,怎麼能夠說是我們呢?在你們作出決定以前,毛澤東同志曾經提過意見,說如果發動戰争,不隻是對南北韓的問題,而且是牽扯到美國的問題;不是南北韓是否可以拿到手的問題,而是北北韓是否能夠保住的問題。這就說明,毛澤東同志明确地反對過在北韓開戰。事實就是如此,毛澤東同志是反對的,為什麼一定說是毛澤東同志和斯大林共同作的決定,你們這樣做的目的何在?是什麼用意?

鄧小平接着彭真的話說:

就是要證明中國人生來就是“好戰”“要侵略”。這些事實,讓我們感到奇怪。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上司人之是以不贊成北韓開戰,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美國的軍事幹預一直持有更為客觀、冷峻的認識。

早在1949年5月金一訪華時,毛澤東就對他談到,一旦開戰,“麥克阿瑟能夠迅速把日本部隊和武器調到北韓來”。

1950年5月,毛澤東與金日成會談時問他:

如果北韓發生内戰,美國會作何反應?毛澤東認為,既然李承晚政權是美國扶植的,北韓又離日本很近,是以不能完全排除美國幹預的可能性,朝方在行動前,應該考慮到這一危險。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金日成回答:

美國唆使日本參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美國人派上兩三萬日本兵來,也不能改變戰局,隻能使人民軍的鬥志更加堅定;至于美國直接參戰,那更是不可能的。

具有豐富對敵鬥争經驗的毛澤東還是告誡說:

帝國主義的事,我做不了主,我們不是他們的參謀長,不能知道他們心裡想的是什麼,不過準備一下總是必要的。

據師哲記述,金日成在與毛澤東會談時表現得相當自信,他确信美國不會出兵,至少沒有時間出兵,因為北北韓兩三個星期之内就可以結束戰鬥。

這與他對斯大林陳述的理由相同。

當毛澤東詢問金日成是否需要中國提供軍事支援時,金日成胸有成竹地回答:

有北北韓自己的軍隊,再加上南北韓遊擊隊的配合,他們自己可以解決問題,不需要中國在軍事上卷入。

楊尚昆也有類似記述,他晚年回憶說,當毛澤東表示如果美軍介入,過了三八線,中國将以志願軍名義出兵支援北韓時,金日成“婉言謝絕”,說“中國沒有出兵的必要”。

以後,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談及此事,指出:

“金日成同志到北京的時候,我們就告訴他,要嚴重注意外國反動軍隊侵略北韓的可能性。”

3、以聯合國的名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頭号強國,軍事、經濟實力遠遠超過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并一度擁有核壟斷地位。

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安排中,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他國“内政”,隻要美國認為與自己“安全”有關,世界任何地區都可納入它的關注範圍,劃在它的防線以内;一旦有事,它就會以它認為合适的方式進行幹涉,直至出兵打仗。

對于美國的帝國主義本性,中國上司人是有深刻認識的。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革命戰争過程中,中共中央對美國可能的幹涉包括軍事幹預始終保持高度警覺。

即使在中國革命發展最為順利、勝利前景已經十分明朗的時候,毛澤東等上司人仍将美國出兵幹涉這一最壞的可能性估計得相當充分,并将其計算在總的作戰計劃之内,以使自己不至于在突然事變到來時手足無措,陷于被動地位。

毛澤東也是用這種觀點來看待美國幹預北韓的可能性的。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還應指出一點,美國對北韓内戰的軍事幹預,從形式上說,采取了一個與以往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軍事幹預時不同的做法,那便是打着聯合國的旗号。

這一招也是蘇聯方面沒有料到的,或者即使料到了開始時也沒有特别把它當回事兒,因而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美國決定實行軍事幹預,是與它操縱聯合國安理會指責北北韓為“入侵者”并通過支援美國采取軍事行動,以擊退所謂對南韓的“入侵”的決議同步進行的。

安理會這個決議,不僅使美國的侵略性質的軍事幹預有了“合法”的包裝,而且拿到了“聯合國軍”這面大旗,進而能夠在這面旗幟下糾集一幫盟友,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堂而皇之地開進北韓打仗。

遺憾的是,在安理會讨論通過這一決議的關鍵時刻,蘇聯仍以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沒有解決為由拒絕出席安理會會議,因而未能及時行使至關重要的否決權,使得美國炮制的決議得以順利通過。

這無論對蘇聯、對北韓,還是對中國,都在政治上造成很大的被動。

對于蘇聯這個舉動,後來許多研究者深感困惑,有人甚至懷疑其中可能包藏着什麼“陰謀”,而實際上,這就是斯大林的一個低級失誤。

時任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的葛羅米柯在其回憶錄裡所作的解釋很簡單,可能也最接近事實。

他說,斯大林當時認為,美國就北韓問題緻安理會的信裡對蘇聯和北韓使用了“挑釁甚至是侮辱的論調”,一怒之下訓示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對安理會會議采取抵制行動,進而放棄了使用否決權的機會。

葛羅米柯寫道:“這一次斯大林一時感情用事,沒有作出最佳決定。”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北韓戰争打起來之前,毛澤東對美國軍事幹預作出了與蘇、朝上司人不同的估計。戰争打起來之後,美國的軍事幹預由可能變成現實,對于由此産生的危險及應對之策,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意見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4、要不要派顧問?

斯大林對美國采取大大超出他預想的幹預行動深感不安。

據俄羅斯解密檔案記載,7月1日,他緻電駐北韓大使什特科夫,令其立即向莫斯科彙報如下問題:

(1)北韓人民軍司令部是否打算向前推進,還是決定暫停推進?

(2)北韓上司人如何看待美國空軍對北北韓地區的襲擊?他們是被吓壞了,還是在繼續地頑強堅守?

(3)北韓政府是否打算對襲擊和武裝幹涉提出公開抗議?

斯大林指出:

北韓人民軍必須堅決繼續進攻,因為南北韓解放得越快,外國幹涉的機會就越少。他讓什特科夫通知金日成,蘇方将完全滿足北韓方面關于供應彈藥和其他軍需品的申請。

對斯大林來說,有個底線自始至終都很明确,那就是必須確定蘇聯不卷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從一開始,他就完全排除了直接出手幫北韓打仗的任何可能性。至于向朝方提供軍事援助,他采取的方式也是有選擇、有節制的。他隻同意以供應彈藥和其他軍事物資的方式進行間接支援,而謹慎地避開了一切可能導緻蘇聯直接卷入戰争的措施和行動。

斯大林對向北韓前線派遣蘇聯軍事顧問的态度,便反映了這一點。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俄羅斯解密檔案中有這樣的記錄:

7月3日,金日成會見什特科夫,指出前線形勢嚴峻,請求蘇聯方面指導朝方“如何在這一複雜的環境下更好地組織對軍隊的指揮”;他請求蘇方為人民軍建立立的兩個方面軍各派出兩名軍事顧問(分别任方面軍司令員顧問和炮兵司令員顧問),準許蘇聯總軍事顧問瓦西裡耶夫及軍官組随同前線指揮部一起赴漢城,并常駐在那裡。

幾天後,金日成又通過什特科夫緻電斯大林,請求允許在北韓前線司令部和兩個方面軍司令部裡使用25~35名蘇聯軍事顧問,理由是“大陸軍事幹部尚未充分掌握指揮現代軍隊的藝術”。

對于蘇聯大使未能準确揣摩蘇聯上司人的意圖,對朝方建議未加勸阻便直接傳遞回國的行為,斯大林極為不滿。

他發電給什特科夫加以斥責:

“你們的表現是不正确的,因為你們事先沒有詢問我們,就答應北韓人給他們派蘇聯顧問。你們應該明白,你們是蘇聯的代表,而不是北韓的。”

斯大林訓示:

蘇聯軍事總顧問不要随人民軍前指移至漢城,而要留在平壤不動;其他軍事顧問可按朝方要求的數量派出,但必須“讓他們穿上便裝,作為《真理報》的記者到前線參謀部和方面軍部隊中”。

他還給什特科夫下達死指令,要他“負責保證我們的顧問不落入敵人手中”。

為了将戰争進行下去,同時避免引火燒身,斯大林采取了兩手措施:

一是不斷給北韓上司人打氣,堅定他們的決心,催促其加快進攻速度,以縮短戰争持續時間,不給美國擴大軍事幹預的機會,争取在美國幹預因素全面發酵之前結束戰事;

二是将視線投向中國,提醒和鼓勵中國上司人考慮準備向北韓提供包括出兵在内的直接軍事支援。

5、狂熱與冷靜

中國上司人對美國實行軍事幹預并不驚詫,因為這是他們意料之中的事情。當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美國的軍事幹預将對北韓戰局産生什麼樣的影響?美國還會不會有進一步的行動?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7月2日,美國地面部隊進入北韓戰場的第二天,中共中央上司集體成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就北韓形勢進行了一個下午的讨論。會後,周恩來約見蘇聯大使羅申,傳達中國上司人在這次讨論中形成的意見,重點談了對美國軍事幹預危險性的看法。

周恩來指出:

毛澤東主席在與北韓上司人的幾次談話中,都談到了美國幹涉的可能性,可惜未能引起他們的重視,現在看來,美國軍事幹涉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人民軍能否挫敗美國的幹涉,令人擔心。

如果說戰争爆發之前,中國上司人強調的是美國軍事幹預的可能性,那麼,在戰争爆發、美國武力介入後,中國上司人關注的是這一行動可能的更新及其将造成的更嚴重的危害。他們對蘇聯,并通過蘇聯對朝方提出建議,要他們注意已經出現的和随後可能出現的更大的危險,在戰略上采取預防措施,防止因局勢逆轉而陷于不可收拾的境地。

7月12日,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副參謀長兼情報局局長李相朝帶着金日成信函來到北京,毛澤東、周恩來當天在中南海與之會見。

在聽取情況通報後,毛澤東談了對北韓戰局的看法,指出:

美帝國主義是最兇狠的帝國主義,他們将長期參戰,還會向北韓投入更多的兵力。他詢問朝方是否考慮過何時和如何撤退的問題,并建議金日成指令部隊停止進攻,以便儲存自己的主力。

具體分析當時情況,許多人之是以對美國軍事幹預的嚴重性作出低估,很大程度上與美軍參戰初期的表現不佳有關。由于輕敵和準備不足,美國地面部隊進入北韓最初一段時間裡,仗打得相當艱難,這自然而然給人一種美國軍隊也不過如此的印象。

美軍第一批投入戰場的“史密斯特遣隊”,首戰便在烏山地區被人民軍全殲。緊接着,人民軍順利突破美軍沿錦江、小白山建構的防線,重創美軍第24師。當時,美軍這個主力師被打得如此不堪,以至師長迪安少将本人也在戰場上失蹤,最後還當了俘虜。

消息傳來,各方對北韓戰局的看法趨于樂觀,甚至連周恩來一度也産生了美軍戰鬥力可能還不如南北韓李承晚軍隊的感覺。

即使如此,中國上司人還是認為,在美國已經開始大規模戰争動員的情況下,它是絕不會輕易承認失敗、放棄北韓的;它一定會采取新的更新和冒險手段,以打破僵持,扭轉戰局。它有這個企圖,也有這個能力。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在8月國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周恩來等對人民軍進抵洛東江後形成的膠着局面進行了分析,再次強調:

在目前形勢下,美軍可能在人民軍後方登陸的危險性增大,如果人民軍不能突破洛東江防線,美國增援部隊來了,很可能出現十分不利的局面。

與中國上司人的冷靜分析相反,蘇聯上司人仍是熱度不減。

8月28日,斯大林通過什特科夫捎信給金日成,要求他“不要因為在與外國幹涉者的鬥争中沒有取得連續勝利而不安”,并以“俄國在1919年英、法、美武裝幹涉時期的處境,比現在北韓同志的處境要困難得多”為例,為北韓上司人打氣。

他在信中寫道:“聯共(布)中央毫不懷疑,外國幹涉者将很快被趕出北韓”;“在革命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下去”。

斯大林要什特科夫将這封信的内容口頭轉告金日成,書面形式也行,隻是不要署上斯大林的名字。

金日成聽了什特科夫傳達後,“一再強調這封信太好了”,并要求在北韓黨中央政治局裡宣讀這封信,理由是“有些政治局委員情緒不對頭,了解這封信的内容對他們有好處”。随後,金日成給斯大林回信,表示對赢得“最後勝利充滿信心”。

其實,北韓戰場正在孕育一場更大的危機,美國正計劃和準備在北韓人民軍後方發起一次規模更大、更具有危險性的行動。

北韓戰争爆發,美國已經出兵,斯大林和金日成憑啥還認為能速勝?

中國上司人的意見未能引起友方的注意,他們的預見和憂慮正随着戰局變化一步步演進為嚴酷的現實。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