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通常不會看到總統複賽發生,因為一個政黨再次提名失敗者是不尋常的,正如喬治·巴頓将軍所說,美國人喜歡勝利者,不會容忍失敗者。”弗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總統傳記作家兼總統口述曆史項目聯合主席芭芭拉·安·佩裡說。
2024年總統大選并不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兩位總統候選人在背靠背的競争中對峙。盡管如此,總統複賽還是相對罕見的,在美國曆史上隻發生過六次,自1956年以來沒有發生過一次。這些重賽不僅展示了政治鬥争的激烈,也反映了美國選民對于“勝者為王”這一理念的偏愛。今天,狂人就帶大家來捋一捋。
托馬斯·傑斐遜與約翰·亞當斯(1796年和1800年)
托馬斯·傑斐遜和約翰·亞當斯,這兩位開國元勳的對決,不僅是政治理念的較量,更是美國早期政治黨派形成的見證。他們兩人都反對形成政治黨派,但事與願違,美國的政治黨派幾乎在憲法制定的同時就出現了。華盛頓總統在卸任時警告說,黨派會成為野心家利用的工具,而傑斐遜和亞當斯的對決,正是這一預言的展現。
1796年的選舉中,亞當斯作為聯邦黨人,傑斐遜作為民主共和黨人,分别成為總統和副總統。但在1800年的選舉中,兩人的沖突公開化,傑斐遜最終在一場充滿争議的選舉中勝出,成為美國第三任總統。這場選舉不僅改變了美國的上司層,也标志着美國政治格局的重大轉變。
約翰·昆西·亞當斯與安德魯·傑克遜(1824年和1828年)
1824年的選舉中,約翰·昆西·亞當斯和安德魯·傑克遜的對決,是一場因為“被盜”的選舉而引發的複仇之戰。1824年的選舉中,由于沒有候選人獲得選舉團的多數票,根據憲法規定,決定權交給了衆議院,而亞當斯在衆議院的投票中勝出。但這引發了争議,傑克遜和他的支援者認為亞當斯和衆議院議長亨利·克萊達成了“腐敗交易”。
四年後,傑克遜以壓倒性的優勢赢得了1828年的選舉,成為美國第七任總統。這場選舉不僅是對亞當斯的複仇,也是對當時政治精英的一次重大打擊。
馬丁·範布倫與威廉·亨利·哈裡森(1836年和1840年)
馬丁·範布倫和威廉·亨利·哈裡森的對決,是一場政治黨派和選民極化的展現。範布倫作為安德魯·傑克遜的副總統,繼承了他的政治遺産,成為了強大的民主黨的一員。而在1836年的選舉中,由于輝格黨的分裂,範布倫輕松獲勝。
然而,在1840年的選舉中,輝格黨團結起來,全力支援哈裡森。這場選舉在很多方面被視為現代總統選舉的開端,有着标志性的競選口号和宣傳活動。哈裡森以“提佩卡努和泰勒”為口号,成功赢得了選舉,但不幸的是,他隻在任32天就去世了。
格羅弗·克利夫蘭與本傑明·哈裡森(1888年和1892年)
格羅弗·克利夫蘭和本傑明·哈裡森的對決,産生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結果:唯一一位非連續任期的總統。克利夫蘭在1884年的選舉中獲勝,打破了共和黨長達24年的統治。但在1888年,他輸給了共和黨參議員本傑明·哈裡森。然而,克利夫蘭在1892年的選舉中卷土重來,再次獲勝,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非連續任期的總統。
威廉·麥金利與威廉·詹甯斯·布萊恩(1896年和1900年)
威廉·麥金利和威廉·詹甯斯·布萊恩的兩次對決,是一次關于經濟政策的較量。
麥金利是商業保守派,堅定捍衛金本位制,而布萊恩則是一個民粹主義者,反對金本位制。在1896年的選舉中,麥金利以強大的資金支援和城市選民的支援獲勝。在1900年的選舉中,麥金利再次獲勝,但在任期内遭到暗殺,副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接任。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與阿德萊·史蒂文森(1952年和1956年)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和阿德萊·史蒂文森的對決,是一場在冷戰背景下的選舉。艾森豪威爾作為二戰英雄,深受群眾喜愛,他的非黨派軍事生涯使他成為兩黨争奪的對象。最終,艾森豪威爾選擇了共和黨,并以保守、親商的政策參選。史蒂文森作為伊利諾伊州州長,是一個聰明、有魅力的改革者,但他面對的是幾乎不可戰勝的“艾森”。
在1952年的選舉中,艾森豪威爾以83%的選舉團票獲勝。在1956年的重選中,民主黨試圖利用艾森豪威爾的年齡問題,但艾森豪威爾以更大的優勢獲勝,得到了86%的選舉團票。
這些總統選舉的重賽,不僅是政治鬥争的縮影,也是美國曆史發展的重要節點。它們反映了美國政治文化的變遷,也展示了美國選民的偏好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