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對天文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将于中原標準時間4月9日淩晨上演,全食帶掃過北美洲,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的衆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次日全食,發生時間為當地時間4月8日中午到下午。有科學家警告說,在4月的日食期間,美國緻命的車禍可能會激增。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017年日食的道路交通資料,發現在日食前後三天,美國各地的道路交通死亡人數增加了1000多人。
這些資料會使某些人誤解為兇兆,那這些天文現象究竟是否蘊藏着人類的厄運?為何古人非常懼怕日食?今天狂人就來和大家聊聊日月食與人類文明的交織曆史。
日食與月食是天文學上兩種令人歎為觀止的天象。當太陽、地球、月球在太空中排成一條直線時,月球的陰影會落在地球上形成日食,而地球的陰影則會投射在月球上形成月食。在科學還不發達的古代,這種罕見的天文現象往往被視為神秘莫測的預兆,對人類曆史産生了重大影響。
最早記載日食的文獻要追溯到公元前2134年10月22日。根據中國古籍《書經》的記載,那天“日月不相與,同不相陪”,史學家認為,這段描述應該是在講述一次日全食。相傳當時有兩位禦用天文官羲和浩,因為貪杯誤事,沒能預報日食,被帝王斬首示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在古代中國,準确預報天象是天文官的重要職責,疏忽大意就可能招緻殺身之禍。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一次日全食讓兩個交戰的國家停戰言和。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記述,當時呂底亞人和米底人在哈裡斯河畔激戰正酣。突然間,白晝變成黑夜,日月交相輝映。交戰雙方把這種異象視為神谕,認為是衆神在警示他們罷兵休戰。于是雙方各自收兵,在哈裡斯河畔簽訂了停戰協定。這場戰争也是以被稱為“日食戰役”。
公元前413年8月27日,雅典軍隊在伯羅奔尼撒戰争中節節敗退。根據古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的記載,當時雅典軍隊在西西裡島與敵軍苦戰,指揮官尼西阿斯決定暫時撤退,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但就在雅典軍隊準備乘船返航時,突然發生了月全食。尼西阿斯迷信月食是兇兆,執意推遲撤退。敵軍趁機發動攻擊,雅典軍隊遭受重創。這次失利成為雅典衰落的轉折點,也說明了迷信有時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1504年2月29日,哥倫布第四次橫渡大西洋時,他的船隻受到蛀蟲侵蝕,被迫在牙買加島緊急靠岸。當地土著居民起初熱情地接待了哥倫布一行,為他們提供食物和住所。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西班牙水手開始搶劫土着居民,雙方關系日趨緊張,土着居民切斷了給養。
根據哥倫布之子費迪南德的記載,絕望中的哥倫布翻閱了随身攜帶的曆書,發現幾天後将發生月全食。于是他告訴土著居民,上天對他們不再供養西班牙人感到不滿,将在月全食時顯靈,讓明月變成血紅色。幾天後月全食如期而至,土著居民大為震驚,重新開始向西班牙人提供食物。
盡管這個傳說被許多曆史學家質疑,因為當地土著居民六年前才剛目睹過一次月全食,不太可能輕易相信哥倫布的說辭。但南伊利諾伊大學人類學教授約翰·麥考爾指出,盡管這類故事需要持懷疑态度,但1504年的月食路徑是已知的,哥倫布的描述似乎與他的名聲中不光彩的一面相吻合。
1869年8月7日,一次日全食化解了阿拉斯加當地土著居民與美國探險隊之間的沖突。著名天文學家和探險家喬治·戴維森率領科考隊前往阿拉斯加考察。當時阿拉斯加還是一片未知的領地,戴維森曾多次勘測阿拉斯加的部分地區,但他得知奇卡特印第安人因為美國人的挑釁行為而憤怒,可能會用槍和矛迎接他,而不是張開雙臂歡迎。
8月6日,雙方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中會面。戴維森解釋說,他此行完全是出于科學目的,特别渴望觀測次日将要發生的日全食。不知奇卡特人對此作何感想,但日食過後,戴維森一行報告稱,他們得以繼續考察工作。這次日食似乎緩解了雙方的敵意,為科考隊的順利考察掃清了障礙。
1919年5月29日,一次日全食幫助證明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認為時空是一種可以彎曲的連續體,大品質天體會扭曲時空,而這種扭曲表現為引力。為了檢驗這一理論,英國實體學家亞瑟·愛丁頓爵士率領的科學家團隊利用日全食的機會,在月球遮擋太陽光線時觀測太陽附近的恒星位置。他們的觀測結果證明,恒星光線在太陽附近發生了偏轉,進而支援了愛因斯坦的理論。這是廣義相對論得到的最早的實驗證據之一。
日食和月食作為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在人類曆史上産生了深遠影響。古人将其視為兇兆,認為它預示着戰争、災難、王朝更疊等重大事件,同時也滋養着文學藝術的創作靈感。陸遊的“天陰雨濕聲啾啾,愁聞點滴催更籌。一輪明月缺還圓,三五共婵娟”、李商隐的“霜落悲筝絕,蛩鳴天似穿。今宵月将圓,月圓還憶圓”等詩句,都借助月圓月缺的意象抒發離别相思之情。
但随着科學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日食和月食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由天體運動規律決定,是可以預報的。盡管如此,古代關于日月食的傳說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昭示着天文現象與人類曆史的奇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