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对天文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将于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上演,全食带扫过北美洲,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的众多城市都能看到这次日全食,发生时间为当地时间4月8日中午到下午。有科学家警告说,在4月的日食期间,美国致命的车祸可能会激增。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017年日食的道路交通数据,发现在日食前后三天,美国各地的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增加了1000多人。
这些数据会使某些人误解为凶兆,那这些天文现象究竟是否蕴藏着人类的厄运?为何古人非常惧怕日食?今天狂人就来和大家聊聊日月食与人类文明的交织历史。
日食与月食是天文学上两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天象。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太空中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的阴影会落在地球上形成日食,而地球的阴影则会投射在月球上形成月食。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这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往往被视为神秘莫测的预兆,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早记载日食的文献要追溯到公元前2134年10月22日。根据中国古籍《书经》的记载,那天“日月不相与,同不相陪”,史学家认为,这段描述应该是在讲述一次日全食。相传当时有两位御用天文官羲和浩,因为贪杯误事,没能预报日食,被帝王斩首示众。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准确预报天象是天文官的重要职责,疏忽大意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一次日全食让两个交战的国家停战言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记述,当时吕底亚人和米底人在哈里斯河畔激战正酣。突然间,白昼变成黑夜,日月交相辉映。交战双方把这种异象视为神谕,认为是众神在警示他们罢兵休战。于是双方各自收兵,在哈里斯河畔签订了停战协议。这场战争也因此被称为“日食战役”。
公元前413年8月27日,雅典军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节节败退。根据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当时雅典军队在西西里岛与敌军苦战,指挥官尼西阿斯决定暂时撤退,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就在雅典军队准备乘船返航时,突然发生了月全食。尼西阿斯迷信月食是凶兆,执意推迟撤退。敌军趁机发动攻击,雅典军队遭受重创。这次失利成为雅典衰落的转折点,也说明了迷信有时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1504年2月29日,哥伦布第四次横渡大西洋时,他的船只受到蛀虫侵蚀,被迫在牙买加岛紧急靠岸。当地土著居民起初热情地接待了哥伦布一行,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班牙水手开始抢劫土着居民,双方关系日趋紧张,土着居民切断了给养。
根据哥伦布之子费迪南德的记载,绝望中的哥伦布翻阅了随身携带的历书,发现几天后将发生月全食。于是他告诉土著居民,上天对他们不再供养西班牙人感到不满,将在月全食时显灵,让明月变成血红色。几天后月全食如期而至,土著居民大为震惊,重新开始向西班牙人提供食物。
尽管这个传说被许多历史学家质疑,因为当地土著居民六年前才刚目睹过一次月全食,不太可能轻易相信哥伦布的说辞。但南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教授约翰·麦考尔指出,尽管这类故事需要持怀疑态度,但1504年的月食路径是已知的,哥伦布的描述似乎与他的名声中不光彩的一面相吻合。
1869年8月7日,一次日全食化解了阿拉斯加当地土著居民与美国探险队之间的矛盾。著名天文学家和探险家乔治·戴维森率领科考队前往阿拉斯加考察。当时阿拉斯加还是一片未知的领地,戴维森曾多次勘测阿拉斯加的部分地区,但他得知奇卡特印第安人因为美国人的挑衅行为而愤怒,可能会用枪和矛迎接他,而不是张开双臂欢迎。
8月6日,双方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会面。戴维森解释说,他此行完全是出于科学目的,特别渴望观测次日将要发生的日全食。不知奇卡特人对此作何感想,但日食过后,戴维森一行报告称,他们得以继续考察工作。这次日食似乎缓解了双方的敌意,为科考队的顺利考察扫清了障碍。
1919年5月29日,一次日全食帮助证实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是一种可以弯曲的连续体,大质量天体会扭曲时空,而这种扭曲表现为引力。为了检验这一理论,英国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爵士率领的科学家团队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在月球遮挡太阳光线时观测太阳附近的恒星位置。他们的观测结果证实,恒星光线在太阳附近发生了偏转,从而支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这是广义相对论得到的最早的实验证据之一。
日食和月食作为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人将其视为凶兆,认为它预示着战争、灾难、王朝更迭等重大事件,同时也滋养着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陆游的“天阴雨湿声啾啾,愁闻点滴催更筹。一轮明月缺还圆,三五共婵娟”、李商隐的“霜落悲筝绝,蛩鸣天似穿。今宵月将圆,月圆还忆圆”等诗句,都借助月圆月缺的意象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日食和月食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天体运动规律决定,是可以预报的。尽管如此,古代关于日月食的传说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昭示着天文现象与人类历史的奇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