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作者:印客美學

自開播以來,母女情感真人秀《是女兒是媽媽》引起了衆多網友的讨論。

節目中的四對母女,呈現了多樣化的代際關系。

其中,安陵容扮演者陶昕然的家庭關系和她從小被打壓式教育的經曆,讓網友狠狠共情。

中國式代際關系,為何總這麼别扭?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中國式代際關系裡,

多少人在自我療愈?

這段時間,對于代際關系的讨論一個接着一個。

《是女兒是媽媽》裡,陶昕然的童年經曆,讓人立刻了解了為何她能将安陵容演得細緻入微。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媽媽是老師,是以總以最高标準要求她,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她考98分回家,媽媽會問她,那兩分怎麼丢掉的,然後揍她一頓。

她考全班第四,媽媽會問,為什麼不是前三名,然後揍她,為了殺她的威風。

這種典型的打壓式教育,令小時候的陶昕然自卑、敏感,也對母親一直心存怨恨。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直到女兒何陶出生後,陶昕然用她從小渴望的方式來教育女兒,就像把自己重新養了一遍。

她會非常尊重何陶,希望女兒做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她漸漸治愈了自己、釋懷了童年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母親和解了。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這種母女關系,與前段時間的熱播劇《煙火人家》不謀而合。

母親隻對女兒“重拳出擊”,從小到大都在控制女兒。

很多觀衆表示:好現實,就像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相處模式。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還有《是女兒是媽媽》中的王珞丹和母親,存在邊界感缺失的問題。

女兒渴望獨立空間,媽媽卻總要插手一切。

女兒習慣報喜不報憂,媽媽卻想事無巨細全部知曉。

媽媽形容兩人像“閨蜜”一樣無話不談。但王珞丹卻表示:兩人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是批判,對抗,未知。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前段時間,掃興父母也屢屢登上熱搜。

每當子女想跟父母分享生活感受、讓父母也體驗自己喜愛的事情,就會被他們潑上一盆冷水。

雙方就好像“沒頭腦”和“不高興”。

年輕人興緻沖沖獻寶,老一輩卻總是痛心疾首搖頭。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在諸多“代際悲劇”的陰影下,“電子親人”成了網友們的精神寄托。

很多網際網路賬号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一類的身份視角,更新日常、分享生活。

稀松平凡的瑣碎内容,卻得到許多人真情實感的追更。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為什麼這段時間大家如此關注代際關系?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明明是表達愛,

為何會帶來這麼大的傷害?

熱衷于讨論代際關系,是因為原生家庭是一個群體性的話題。

是以每當有相關的讨論點出現,就能激起大衆的共情和交流欲。

而理想化的親情關系則通過移情效應,填補了人們心中的情感空白和常識缺失。同時還滿足理想化的親情需求:互相支援、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很多都是打壓式、缺乏邊界感……明明是表達愛,對給子女帶來了傷害?

強調孝道、服從的傳統觀念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強調集體主義和服從傳統的社會文化中,父母可能更傾向于采用打壓式教育,強調服從和尊敬,期望子女能夠符合社會期望和家族榮譽。

但這樣會忽視子女的個性和需求,令子女感到壓抑和束縛。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由于對孩子的未來抱有高期望,中國式父母也不自覺地對孩子施加了過多的壓力。

但這會令孩子感到不安、焦慮,甚至出現逆反心理。

在父母輩的觀念裡,還可能認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物”:既然是“我的孩子”,當然可以随意幹涉其生活和決策。

但這種缺乏邊界感的教育方式不僅侵犯了子女的個人空間和自主權,也容易導緻子女在成年後缺乏獨立性和自我決策能力。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在交流時,父母往往還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

中國的父母在表達愛意時總采用間接、含蓄的方式。

他們總是通過提供物質條件或者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來表達“我在乎你”,而不是直接進行語言上的肯定和鼓勵。

他們傾向于隐瞞家庭情況,獨自處理困難,但這也會令孩子感到疏離、覺得父母與自己不親近,對自己不信任。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教育理念的偏差,也讓很多父母不懂該如何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父母自身的成長經曆和教育背景會影響他們的教育方式。

許多父母小時候也經曆過不當的教育,且認為這種方式是“正常”的,甚至是對子女有益的。

還有一些父母,由于自身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将情感寄托在子女身上,對子女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通過打壓式教育來展現自己的“愛”。

别扭的表達愛的方式,往往讓孩子感到困惑和傷害。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缺乏科學的教育知識和方法也使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感到迷茫。

很多家長并沒有把小孩子當作“人”,而是當作一個“物件”來對待,覺得小孩什麼都不懂。

但其實,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思維邏輯、行為習慣和人生走向……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很多孩子在長大後,走了很多彎路,才意識到從小受的教育是不合适的。

于是,他們開始反思原生家庭,試圖進行自我療愈。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重養一次自己後,

終于跟原生家庭和解?

從2019年開始,網上對原生家庭的讨論數量激增。

《歡樂頌》《都挺好》《小歡喜》等家庭劇引發熱議,讓“原生家庭中的代際沖突為兒女帶來的傷痕”被熱議。

口罩時期,很多人的生活被迫按下暫停鍵,或者與家人長時間相處。這也促使更多人開始反思代際關系。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大衆對原生家庭的讨論,反映出如今我們對個體成長的關注度提升。

在網絡讨論中,網友們普遍覺得:原生家庭的缺憾,會令人産生“自卑”“敏感”“沒有安全感”“恐婚”等問題,影響人生的走向。

但新生代也在逐漸看清、接受并重視“獨立個體”的意義。

人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努力讓自己走出童年的陰影。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如今興起的自我療愈,其實說明我們在找自己的過程中,也在理性看待原生家庭,積極消解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意識到怨恨的背後其實是愛,完全否定父母也無法真正解放自己。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而自我療愈的目标正是:逐漸看到父母也是他們所處的整個家庭、社會、文化綜合作用下的受害者。

他們的教育方式不當未必是個人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個系統性的問題。

既然都是受害者,何必再彼此怨怼和傷害?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親情的線,終究會面臨時間的狂風。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幸和不幸。

哪怕是關系最緊密的父母兒女,都會有數不清的沖突、争執、冷戰和誤解,甚至還有不想被發現的傷口和秘密。

我們都期待理想的原生家庭,但那隻存在于想象中。

在處理代際關系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慢慢學會放平心态,面對這段關系賦予我們的複雜體驗。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狠狠共情了安陵容

因為對于每個人而言,代際關系都是将會延續一生的牽絆。

這牽絆很複雜,裡面除了沖突,還有責任、在乎和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