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新東方家庭教育

2024-05-20 11:14釋出于北京育兒領域創作者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一位部落客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令人十分揪心。

她生活在一個教師家庭,從小就被當教師的爸媽說:“老師的孩子,生下來就必須考高分!”

因為有了這個奇怪的“信念”,從小到大,隻要關于學習方面的事,她都必須無條件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标準來,容不得一絲反抗。

考得差了,爸媽會唉聲歎氣分析原因,然後用一段長時間的沉默,逼迫她感到愧疚。

考得好了,父母又會用權威的教師身份,從她的卷面、答題時間、答題态度、答題方法再挑出各種毛病。

當他們發現女兒的智商确實有限後,又開始插手她的社交。

穿新衣服會被懷疑早戀,收禮物更會被輪翻盤問,她的房間從來沒有秘密,因為所有的角角落落都被父母偷偷翻過無數遍。

在父母密不透風的強勢控制下,她的整個學生時代,都過得小心翼翼,無比自卑。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成長,本質上是一場和父母之間的權力争奪。

父母赢了,孩子就輸了。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父母用假強勢虛張聲勢

孩子用真弱勢委曲求全

一個媽媽和我訴苦,說她從小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

現在的她,對所有人都始終唯唯諾諾,經常覺得别人不重視她的話,不在意她的人。

她很少為自己主動争取什麼,經常是那個被委屈的人。

她的婆婆和她父母一樣,都非常強勢,每次吵架,她習慣性不敢反駁,隻會選擇默默忍受,有時候即使想反駁,話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

她甚至覺得,是不是自己心态有問題,是不是自己太敏感,太多疑了?還是自己不會經營人際關系?

一直的妥協,對自我的懷疑,讓她很長時間都陷在焦慮中。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她開始尋求改變,于是,她把尋求方向轉向了孩子。

她要求孩子必須事事争氣,不允許孩子有任何退縮逃避的行為,甚至連孩子隻是不小心被同學撞到了,她都要逼孩子撞回去。

可是她沒有發現的是,她已經在無意識中,完全複制父母當年對她的教育方式。

她用自己最想逃避的教育方式,又束縛住了自己的孩子。

最後,孩子在她的管教下,反而活成了另一個她,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做什麼都唯唯諾諾,被人欺負也隻會忍受。

有次孩子被同學逼到下跪,她知道後氣急敗壞地甩了孩子一個耳光,大哭着質問:“為什麼要讓别人這麼欺負你!”

可她哭到崩潰,孩子卻習慣性地一直低着頭,沒有任何表情。

那一刻,童年的子彈穿過時間射中了現在的她。

她最終把孩子教育成了她最不想成為的樣子。

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這樣的父母,并不是那種核心穩定的真強勢父母,而是用虛張聲勢的強勢,掩蓋自己内心的脆弱。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早已切切實實、毫無察覺地傷害了自己的孩子,把處于真正弱勢的孩子,培養出了真正弱勢的性格。

父母虛張聲勢,孩子戰戰兢兢。

一篇文章中曾寫道,這種父母,其實都有一個強勢的假源頭。

他們或者是因為自身安全感的缺失,是以要以控制欲的方式去養育孩子;

或者因為從小獲得的正面關注太少,是以想要從孩子的成就中去找補回來自己曾經的缺失。

而他們假強勢的核心,也是源于脆弱型的高自尊和浮誇型的自戀。

脆弱型的高自尊讓他們難以接受自己童年的失敗,是以把成功的期望轉嫁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替代童年的他們,站出來反抗和拒絕。

而浮誇型的自戀,是因為他們長期在強勢父母的打壓下長大,自戀受損,需要讓孩子幫助他們重塑自戀的信心。

但無論是哪種,唯有孩子受到的傷害和改變,是實實在在存在着的。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父母的假強勢

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有個問題:

“為什麼孩子一面對父母就會變得很倔?”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

“當父母用帶着權威性的控制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敵意。

如果孩子選擇低頭,他會因為在父母的惡意中屈服而感到羞恥;

如果孩子用倔強的方式表明他不接受父母的敵意時,其實是用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在證明自己的存在。”

是以你看,但凡父母的出發點是強勢,無論孩子是屈服還是不順從,本質上,都是在激發孩子的負面反應。

而這些親子對抗中持續出現的負面反應,會對孩子的一生産生很不好的影響。

曾在十幾歲以青春文學出道的少年作家七堇年,在37歲有12部作品傍身時,回顧過往,卻說自己年少時對自己的心理評價隻有-50分,而這一切都源自她的母親。

小時候父母離異,她和媽媽擠在職工宿舍。

家裡有一面書牆,可她不能随意翻閱。

她沒有看過小夥伴都在讨論的《新白娘子傳奇》,也沒有看過大家都喜歡的通俗文學。

因為她所有被允許看的電視和書籍,都是媽媽指定的嚴肅正劇和名著。

在她的記憶中,媽媽急性子、強勢、刀子嘴豆腐心,什麼都要求她做到最好,會對她說:“你要比别人做更多的事,擔更多的責任。”

國文考了100分,媽媽會問她為什麼數學被扣了兩分?數學考了100分,又被問為什麼體育不是滿分?

她喜歡寫作,被媽媽批評不是正經職業,媽媽不看她的書,不願和她讨論她喜愛的文字。

媽媽讓她音樂,也是媽媽自己喜歡。她覺得她在媽媽逼她彈琴的眼睛裡,看到的是一個想象中的女兒。

她說,自己了解媽媽當年對自己的強勢要求,是因為時代的失落和壓抑都落在了媽媽身上,是以媽媽并不是真的強勢,隻是用期待、恐懼、焦慮彌補她曾錯失掉的歲月。

這樣的成長環境,讓七堇年變得早熟,她說自己從小就心事重重,隻能用寫作熬過枯燥的童年。

她在自己的書裡用苦悶形容自己的成長,用沖突形容自己和母親的關系。

因為受母親的影響,她還曾在出版幾本暢銷書後,又放下寫作,為了讓母親安心,轉去機關上班,可最終被内耗拖垮,還是以離職退場。

她說,自己似乎一直活在自我審視、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絕望困境中。

她了解母親當年的不容易,但也對母親給予自己的痛苦心有怨念。

她說,長大後的她,最喜歡的,就是找一個沒有天花闆的地方,靜靜呆着,那一刻,她覺得她終于可以自由呼吸。

記得有句話說:“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在等待着父母的道歉,而父母花一輩子時間在等待孩子對他們說謝謝,而我們都等不到想要的。”

一個家庭中,父母的權力占了上位,愛就變得被動了。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的強勢“欺負”,那他長大後,就會被全世界,尤其是他自己“欺負”。

當然,這并不是說父母就不管孩子,放縱孩子了。

隻是不要用虛假的強勢,去自以為是地養育孩子,而是讓孩子能在安全、自由、被尊重的環境下長大。

讓他們可以養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發自内心真實地愛自己,可以在任何關系中,都能以平等的姿态面對,而不是任何時候都忽視自我,把自己放在關系的下位。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恰到好處的強勢

是不說硬話,不做軟事

既然絕對的強勢是養育的黑洞,也不可以一點強勢都沒有讓孩子完全放縱,那怎麼才能恰到好處的強勢,給孩子更好的養育呢?

《正面管教》中寫道:“和善而堅定!”

和善,是不說硬話。

是用平和溫柔的語言,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和愛,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而這種用時間和情感建立起的良好關系,是所有養育行為的基礎;

堅定,是不做軟事。

是用明确的态度,對孩子表明我們的底線,并且在養育中給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讓他們知道哪些高壓線不能觸碰,哪些紅線不能越過。

當然,和善而堅定不隻是代表兩種養育方式,還能互作補充。

比如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有時候因為堅定太過,會引起孩子的一些抗拒、反叛情緒,或者說對他們自尊的挫傷。

這時候,我們的和善的态度,就能抵消堅定過度帶來的問題。

再比如,有時候我們在養育過程中和善過度,像一些對孩子的驕縱或者溺愛。

這時候,我們堅定的底線,就能抵消和善過度帶來的問題。

說白了,父母最終還是要養出一顆強大的核心,去面對養育中出現的各種意外和驚喜,而不是用強勢的方式,簡單粗暴地去“鎮壓”孩子。

隻和孩子溝通我們的建議,但不期待孩子是以一定要成為什麼樣子;

孩子在成長中遇到一些問題時,隻輸出我們身為過來人的觀點,但不和孩子争辯決定和選擇誰對誰錯;

孩子遇到挫折和難題時,隻幫助他們篩選出哪種解決方法更好,但不站在上位者的角度,教育孩子必須要怎麼怎麼樣。

檢視原圖 5K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強勢”的父母,養出了“真弱勢”的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