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近日,校園欺淩的新聞再次引爆關注。

毆打、性侵、甚至蓄意謀殺,極端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

從《少年的你》到《黑暗榮耀》,“校園欺淩”也成為影視劇中的常見主題,未成年的世界裡一次又一次響起警鈴。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校園欺淩事件頻發

90後姑娘鐘馨樂是“友樂青春”團隊的主理人,在過去5年,他們走過十餘個省市,和超過6000名教師讨論了“校園欺淩”的現象。

從親身經曆和調研的案例中,他們總結出一些規律,并呼籲:“不要錯過每一個微小的惡意。”

以下是她的講述。

編輯:魯雨涵

責編:倪楚嬌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友樂青春教育工作室”主理人 鐘馨樂

很多人成年之後,對于童年都投射了一種特别美好的想象,覺得兒童是很純真的。是以每次出現極端的校園欺淩事件時,大家會感到非常沖擊和震驚。

我們團隊從2019年開始做“校園欺淩”相關的教育科普,對我們來說,每一次看到相關事件出現的時候,更多是覺得無力。

因為絕大部分我們看到的極端事件,都是從小摩擦、小沖突,一些很小的惡意開始滋長的,非常多可以提前幹預的機會,但是很可惜它們都被錯過了。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電影《怪物》中的男孩依裡因為“不夠有男子氣概”被同學欺負

我們有遇到過的一個例子,主人公叫小光,因為他氣質比較“陰柔”,同學們叫他“娘娘腔”。小光很困擾,去找老師,但老師隻是說:“同學們應該隻是開玩笑而已,你不用太在意。”

老師這樣的行為,在其他同學看來,就是預設了這樣的行為。于是,他們慢慢發展成随意拿他的東西,毀壞他的物品,往他的床上丢垃圾,再更新成一些肢體的毆打,最後變成教唆自殺, 在QQ上說“你怎麼不去死”等等。

在這期間,小光也多次向學校和老師報告,得到的回複大多是“大家都是同學”,勸他要寬容一點。在長期的被欺淩中,小光患上了比較嚴重的抑郁和焦慮,産生了自殘自殺的行為,最後就退學了。

在小光的故事裡,欺淩者們的惡意是一點一點更新的,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沒有人去告訴他們這個事情是不可以的。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資料來源(2019-2020年華中師範大學教育治理現代化課題組)

在我們團隊的研究和一些官方統計裡,也有一些觸目驚心的資料:中國小校裡面大概有32.4%,也就是将近1/3的孩子遭遇過校園欺淩。其中隻有21%的人會主動報告給老師和學校。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跟肢體暴力相關的欺淩行為,其實校園裡比例最大的是言語欺淩,比如取外号、嘲笑、諷刺、侮辱。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鐘馨樂給學生講座,很多同學都遭遇過排擠

我們曾收到過一個13歲女孩的求助,因為性格比較外向開朗,被别的女生說是“綠茶”、“喜歡勾引别人”,還有男生直接叫她“公共汽車”,都是非常過分的言語欺淩。

還有一類是關系欺淩,比如排擠,小團體。我們團隊的一位同僚,在六年級的時候轉到一所新學校,和兩個女孩成了好朋友。但是沒過多久,她發現那兩個朋友在私下傳紙條吐槽她。但是因為她是轉學生,害怕孤獨,隻能繼續和她們做朋友。

直到她加入了我們團隊,她才意識到:“原來我當年所經曆的就是一種關系欺淩。”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電影《少年的你》,少有的講述校園暴力的國産片

這幾年我們還越來越多接觸到網絡欺淩的行為,特點就是不可控,當事人無法控制視訊或者照片會流傳到哪裡,最終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我們有遇到過一個男孩,愛好跳芭蕾舞。有一次他跳舞的視訊,被同學錄下來傳到了網上。同學本來隻是想小小開個玩笑,卻讓這個男孩子遭遇了很嚴重的網暴。

這些所謂的“小玩笑”,就是很多惡性和極端欺淩事件最開始的模樣。還有一些更微小、更暧昧的欺淩行為,困擾着更多人,造成的傷害可能更長期,很多人成年之後依然帶着傷痛在生活,還有一些孩子就沒有邁過去。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影視劇中的帶頭霸淩者形象

在工作中,我們會盡量避免給某一類的孩子,貼上是欺淩者或者被欺淩者的标簽,他們可能是任何特征的人。

我們遇到過一個老師,找到我們的時候他特别苦惱。他發現一個在他看來一等一的好學生,私底下會教唆其他同學去幫他買東西,讓其他同學幫他做事情。是以當他聽到其他同學投訴的時候,他覺得特别沖擊。

同樣的特征,在不同的環境裡面也會引發不同的反應。

比如在大家的刻闆印象裡面,成績比較好、比較漂亮的女生,很大可能是欺淩者。但是另外一方面, 她們也更容易被傳八卦,造黃謠,蕩婦羞辱。

我們想象裡可能會覺得,如果一個同學欺負他人,别的同學就會對他敬而遠之。其實一些很微妙的欺淩行為,恰恰是他們獲得更多認可和地位的一種方法。

比如有過被欺淩經曆的兒童,也有可能會在某一個時刻轉變成欺淩者,去欺淩看起來比他更弱小的男生,進而獲得群體的歸屬感,這是他的一個生存政策。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電影《少年的你》多次展現了同學和校方對校園暴力行為的縱容

我們遇到過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子,在學校裡面偷别人的錢,老師和家長特别苦惱,都打算送她去專門學校裡面接受教育了。

到後來我們發現,她偷錢其實是為了去買化妝品,因為她在同伴關系裡面受到了很多對于她外貌和長相的負面評價,大家會笑她醜,笑她胖,起一些外号。

我們拿這個案例跟老師們讨論的時候,有時候會聽到老師說,這個女孩子她虛榮心比較強,不夠自信,太在意别人的評價了。

其實“虛榮心”的背後,是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被接納。但是對這個女孩子來說,隻能更符合大衆審美的标準,才能被别人接納,最後就采取了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面,很少去被教育說去接納和尊重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這種比較單一的文化标準,也會成為校園欺淩的誘因。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日劇《非自然死亡》

比方說,我們會強調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你要夠強大,你要有力量。是以一些個子比較矮,性格比較内向的男孩子就更經常被欺負。

普遍來說,男生之間欺淩的發生率是比女生高的。未成年人犯罪裡,男孩子的犯罪率超過90%,這個資料放到成年人裡也适用。

男性也很少表達自己的脆弱,在一些案件裡面,就是因為男生去向老師求助了,欺負他的男人就覺得他膽小懦弱,居然找老師來解決問題,于是對他的欺淩行為進一步的更新。

這背後的邏輯是,當我去嘲笑另外一個男生,他不夠男生的時候,恰恰是要證明我足夠男生。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大熱韓劇《黑暗榮耀》,展現了不同階級出身的學生之間的霸淩行為

而好的女孩子要溫柔,如果你性格比較張牙舞爪,可能就會被其他同學叫“母老虎”,“女漢子”。我們想象的女孩子也要矜持,不能跟異性往來過多,如果你有比較多的男孩子好友,可能就會被人說是“不檢點”。

女生中比較常見的是關系欺淩,因為我們對于女孩子的期望是作為一個照顧者,關注身邊人的感受,經營好和别人的關系。是以一段關系的破裂,對于女孩子來說的傷害可能也會更大。

又比方說,我們的社會整體會比較強調要有完滿的家庭,是以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家庭裡成長的孩子,以及留守兒童裡面的校園欺淩的發生率也是偏高的。

另外和學校的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在所謂的“超級大校”,師生比非常懸殊的學校,或者寄宿制的學校,更有可能會發生欺淩事件。如果是一個暴力性的校園環境,老師會對學生進行體罰、訓斥、辱罵,那孩子也會内化這樣一套的相處模式。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日劇《非自然死亡》

我們團隊的成員都是90後、95後,還有00後的實習生。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校園欺淩還沒有作為專門的概念,進入到公衆的視野裡面,但是所有人都多多少少經曆或者目睹過校園欺淩。

比如我中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男孩子,身高偏矮,性格有點執拗,班裡的男生特别喜歡開他的玩笑。這個男生其實特别努力地想跟身邊的同學打好關系,他會記住班上每一個女生的生日,給我們送禮物。但是我們女孩子之間也會私下議論,覺得他這樣的行為很惡心,明裡暗裡排擠他。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日劇《3年A班》,故事從一個因校園欺淩自殺的女生開始

某個學期的一天,這個學生就請假了,一直沒有來學校。後面過了很長時間,我們才從老師的嘴裡了解到,這個男生輕生未遂。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身邊的好幾個女生,都非常震驚,感覺自己都參與到了其中,成為了其中一個施害者。

很多人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沒有把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問題和校園欺淩挂鈎。直到成年之後,重新反思我們的成長,才會意識到這是有問題的。是以我們希望做一些什麼,去幫助現在還在學校裡面的孩子們。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早期的預防是成本最低的,也最有效的。很多欺淩行為,一開始都是偶發的,欺淩者從中獲得了權力的快感,就有一點像“上瘾”的行為。如果沒有人及時發現,就會逐漸更新。

但是,哪怕我們很努力地強調預防的重要性,最後好像隻有出事的時候才會引起關注。所謂的關注,可能就是在學校裡面上一堂主題班會課,都是很一次性的教育。

教育本身是可以發生在任何的場景和任何的時間裡面的,我們更會鼓勵老師從最小的細節出發。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 在班級裡設立留言闆,鼓勵被欺淩的學生說出自己的經曆

首先是不要因為同學的性别、家庭背景、能力等等而有差別性的對待。

比如班裡不允許吃零食,有一個成績特别好的學生帶了零食到班裡來吃,老師沒有制止,他覺得這是一個好孩子,他可能也不是有意的。老師不幹預的行為,在其他同學的眼裡,就會變成這是老師賦予他的特權,他很了不起,可能就會去巴結他,形成小團體。

有一些老師在我們的支援下,會在自己的辦公室貼一張小小的海報,寫着“我承諾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看起來好像隻是一句口号,恰恰是這樣一些聽起來太正确的事,反而是被忽略去做表達的。

事實也證明,孩子看到這樣一個可見的承諾之後,确實會提升他們的求助意願。

困擾1/3中國孩子,這種隐秘的惡行,再上熱搜

很多改變可以從語言上開始。當孩子找老師求助的時候,類似“你不要太敏感”或者“你可能也要反思一下”的話語還是非常常見,這也會影響孩子對老師的信任感。

男孩子和女孩子發生了沖突,老師習慣性的表達就是“你是個男生,你要讓着女同學”,或者教育女孩子“你一個女生,怎麼還打人”。其實也在固化他們從小到大受到的一套刻闆印象。

我們會鼓勵老師少說理,多提問,更有利于我們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成人對待孩子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有太多的“我以為”。

欺淩的解決就是沒有什麼“一勞永逸”,它要回到很多的日常,很長期的耕耘裡面,去推動更加平等尊重的關系,才能創造真正的改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