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55歲脫離軌道的人生

孔子:55歲脫離軌道的人生

孔子:55歲脫離軌道的人生

當年,孔子的運氣非常差。

五十五歲仕途失意,不得已離開魯國。

十四年周遊之旅遭逢各種意外:欲渡黃河奔赴晉國,晉國突發内亂;前往宋國途中得知對方意圖殺掉自己,倉促逃向陳國;幾年後陳國淪為戰場,遂前往蔡國;然而途中遭遇搶劫,斷糧許久;就在即将見到中原霸主楚昭王時,昭王突然薨逝……

古稀之年回到故國,迎來的是兒子孔鯉、愛徒顔回和子路的離世。

怎麼辦呢,孔子大概也很絕望。

如果當年有人采訪孔子,問他:人生是曠野還是軌道?

他恐怕會說:軌道走不通之後,人生被迫變成了曠野。

這裡并非隐喻,在戰亂頻仍的春秋末期,在離開魯國的孔子面前,容納有幾十上百個國家的中原地帶徐徐展開。在他決定四處遊說君王、宣揚自己思想的一刻,晚年的生命便波瀾壯闊起來。

放在今天來看,孔子這番周遊堪稱行為藝術。他和弟子會先住在某個官員家中,靜靜等候國君召見,有時一等就是幾年。

有時候會想,在這十幾年中,很難說孔子的思想本身造成了多大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行為之中“藝術”的部分震撼了所有人。

“此人如此自信,莫非他說的真有道理?”當時的人也許這樣想。

氣勢大概真的重要。

日本文學巨匠井上靖寫了一部小說,講的便是孔子“脫軌”後的這一段故事。

孔子:55歲脫離軌道的人生

顔回:

老師隻是因為喜歡這裡,才留下的

在十四年周遊之旅中,孔子一行人在陳國停留了近四年。這幾年裡,孔子過得十分悠閑。他住在一位大夫家裡,白天四處走走,解答百姓從農事到祭祀的各種問題,或者舉辦集會,闡述自己的思想;晚上和弟子聊天讨論;偶爾進宮面見國君。

按理說,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大同社會,他一向希望借助強國的力量,以推行仁政。但陳國是弱國,當時夾在吳楚兩大強國間喘不過氣。

老師在這裡待再久,恐怕也對時勢無甚改變。弟子們可能這樣想。

于是,在陳國待了半年後,看到老師完全沒有要走的意思,子路便問顔回和子貢:老師不知要待多久啊。

兩人不答。子路便自顧自說道,老師大概本意是想幫助陳國,到了之後發現幫不上忙,人家又對我們這麼好,便不好意思走了吧。

一邊說,一邊有點開心的樣子,可能覺得老師遇到麻煩是件有趣的事。

子貢說,夫子不會這般欠考慮,肯定有所打算,他選擇歸順楚國的陳國,當然是為了有朝一日面見楚王。留在陳國是在為此事做鋪墊呢。

顔回先是低頭沉默,又擡頭望向遠方,說,老師隻是因為喜歡這裡,才留下的。

顔回慢慢擡起頭望着遠方,緩緩開口道:“眼下夫子應該不會離開此處,或許會停留數年。夫子大概對這個國家心存好感。比起衛國、齊國,甚至故土魯國,他更愛這個小小的陳國。這是我的看法。”他又說:“若當真如此,那麼夫子究竟喜歡這個國家的哪個方面呢?這是個難題。在我看來,此地百姓喜吟淫靡之音,又崇尚巫術。盡管如此,夫子卻……

 “盡管如此,夫子卻還是喜歡這個弱小的陳國。究竟這個國家為何讓夫子無法割舍呢?近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還是未能走進夫子的内心。”(摘自《孔子》)

不愧是你啊,顔回。

孔子:55歲脫離軌道的人生

子路:

好人為何會遭遇不幸

幾年後,吳國圍攻陳國,孔子一行便動身前往楚國,途中遭吳國殘兵襲擊,馬車和糧食被洗劫一空。禍不單行,随行的年輕勞工趁夜逃跑,一行人陷入無車無糧的絕境。

好不容易走到一個無人的村落,所有人都因饑餓和疲憊動彈不得。

這時,子路突然起身走到孔子身邊,發難道:好人也會走到窮途末路嗎?

“君子亦有窮乎?”

夫子放下琴,轉頭看向子路。

“君子固窮,”夫子聲音洪亮,振聾發聩,“小人窮斯濫矣!”

小人陷于窮困,便會胡作非為,無法限制自己。而君子即使潦倒,也能保持自己的品性。夫子所說便是此意。

子路站在原地,向夫子深深俯首,然後大幅扭轉身軀,展開雙臂與肩齊平,和着韻律一般緩緩搖擺起來。(摘自《孔子》)

子路當時已滿五十歲,餓着肚子,依然會在興之所至時跳舞。想到《喬喬的異想世界》裡說,隻有自由的人才跳舞。

雖然那是在兩千五百年前,但子路是個自由的人啊。

孔子:55歲脫離軌道的人生

孔子:

走,回家去

一行人來到楚國,認識了葉公(就是喜歡龍那個),葉公展示了自己刻有龍圖案的日常用品,笑着講起坊間流傳的“葉公好龍”的故事。當然,他沒有見到龍,更沒有暈倒。

當時楚國正和吳國交戰,楚昭王親征,葉公作為重要官員,也被召至前線。等他回來時,卻帶來一個噩耗:楚昭王死了。

孔子苦心孤詣,多年來都在為面見楚王做準備。他相信楚國有力量稱霸中原,也相信自己的學說會讓天下人更幸福,還有一件事很重要,他希望将三名優秀的弟子——子路、子貢、顔回引薦給昭王,幫他們實作自身價值。

但這一切都在一夜間破滅了。

回住處的路上,孔子腳步虛浮,弟子們緊緊簇擁着他,擔心老師因這噩耗倒地不起。但孔子似乎并未流露出太多情感,許久,他說:

走吧,我們回家。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是以裁之。”

“回去吧,是時候回去了。我家鄉的弟子們,留在魯國的年輕人們,他們心懷夢想,志存高遠,能編織圖案美妙的錦緞,卻不知該如何裁制。”

“他們需要我。回去吧,是該回去了。”

夫子說。(摘自《孔子》)

一場盛大的“行為藝術”告一段落。

書上說,孔子最大的成就還是育人,培養出衆多優秀人才。但人們津津樂道的卻是這段屢屢失敗的旅程,也是孔子之是以成為孔子的關鍵。

他做了一件壯闊浪漫的“傻事”,也是以博得了世人的信任——他若是誇誇其談之輩,怎會費這麼大力氣,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世事難料,失敗也是漂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