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莫過于父母内心的疾病蔓延,而孩子卻無辜地承受着治療的苦澀。

父母想要治愈孩子,請先反思自己。

作者 | 番茄媽

誰能想到,我從小乖巧懂事,聰明優秀的女兒,居然抑郁了?

前段時間,女兒情緒總是莫名低落,吃不下飯,對我們愛搭不理的。

不僅如此,她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頻頻出錯,對學習異常消極。

我焦慮萬分,還有一年就要中考了,這可怎麼行?

于是,我趁着周末帶上隊友和女兒,火急火燎地挂了醫院心理科給女兒看病。

經過醫生一系列的咨詢與問卷調查,診斷結果出來了:

竟然是中度抑郁!

隊友帶着女兒去開藥,我坐在大廳百思不得其解。

期間,旁邊陸續過去不少帶着孩子看病的父母。

一對母子走過,男孩明顯情緒不佳,低頭往前走,母親還在邊上不停地絮叨:

剛才醫生的話你聽到沒有?一天天心不在焉的;

别人的孩子都好好的,怎麼就你這麼多毛病?

别以為病了就可以找理由不學習,晚上回去趕緊寫作業聽到沒!

我本來心裡還在感歎,這些家長這麼打壓孩子,怪不得孩子心理會出現問題。

轉念一想,曾經的我不也對女兒說過類似的話嗎?

女兒從國小鋼琴,哪怕她彈得已經很好了,我卻從來沒誇過她:練了一個月才練成這樣,還好意思說?

女兒有段時間喜歡追星、經常給喜歡的明星打榜,我每次看到總要訓斥:

“能不能把心思放在學正事上?”

“上次國文考成那樣,還不抓緊時間學習?”

有次女兒跟我說心裡難受,不想上學,我卻斷然拒絕:“我看你就是想給不學習找借口!”

想到這裡,我羞愧萬分。

原來,女兒身上出現的問題,根源竟是我自己。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貴陽一位13歲的男孩患上了重度抑郁,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來。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原來,男孩的學習成績本來挺不錯,在班上名列前茅。

母親卻總覺得孩子不夠努力,不斷給他施加壓力,告訴他家裡多麼不容易,一定要考上好大學改變家庭等等。

重壓之下,孩子成績開始退步,内心極度自責,産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諷刺的是,在他确診後,他的媽媽還在病床邊喋喋不休:

“你有啥好抑郁的,我們掙點錢,全都給你花了,我們現在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

我們一天天的壓力多大啊,你還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簡直讓人心寒。

怪不得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家裡,男孩是病得最輕的。”

這個抑郁的孩子,其實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壹心理 曾經講過一個真實案例:

一個叫思樂的男孩跟着父母去找心理醫生做咨詢。

據了解,思樂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還總是情緒低落,連日常作業都無法完成。

醫生診斷結果為抑郁症,但母親覺得,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手機。

“給他玩手機,他就挺好的,一到學習,就各種不舒服,抑郁症就是借口。”

當醫生給父母孩子講解相關事項時,思樂開始有點注意力不集中。

這很正常,畢竟才10歲,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紀,還可能受到情緒的影響。

母親卻打斷他:“醫生跟你說話,你要認真聽啊,不然你怎麼懂!”

從進門起,這樣的場景一直在發生:

講完咨詢相關事宜,思樂提出上洗手間,母親不耐煩:“每到關鍵時候,你就掉鍊子。”

知情同意書簽完後,思樂對折給我,母親又搶下來:“好好的紙,你折它幹嘛。”

孩子每做一個正常的動作,就會迎來一句指導或批評。

突然間,一直在旁邊沉默的父親低吼了一句:“都是你慣的,被你養成了廢物!”

然後,不耐煩地走開了。

看到這一幕,我想大家可以了解,為什麼好好的孩子會突然生病了。

心理睡眠科的門診醫生李豔曾提到,患抑郁症的孩子,其中至少一半都與家庭因素有關。

是以,每次診療的前十多分鐘,李豔通常都是在跟父母交流,她說:

“跟孩子談什麼?(很多)孩子都是替父母生病。”

家庭猶如一個小型生态系統,孩子就是新生的嫩芽。

很多嫩芽病了折了,不過是因為背後的系統出了問題。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就是:明明是父母有病,卻要孩子吃藥。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部落客@成都精神科劉春豔 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從業20年,接診過近2000個問題孩子。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她發現,很多患上精神疾病(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人格分裂症等)的孩子,其根源都是因為原生家庭。

有高三的孩子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他說自己的大腦裡住着三個小人,每天互相吵架,他在中間勸和;

後來才知道,他的父母經常當着他的面吵架;

有國中的女孩,在學校不跟任何人說話,渴望有朋友又不敢,最後得了抑郁症。

原因就是她的媽媽很強勢,父親不管事,家裡環境特别壓抑;

還有孩子出現幻覺,總覺得有人在監視自己,其實就是因為之前父親總是在家監視他...

孩子身上的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父母某個問題的折射。

可悲的是,醫生會和家長溝通,提醒家長做出改變。

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有的孩子,十幾歲的年紀,已經幾進幾出,出院不到半個月,又回來住院了。

因為根本問題沒解決,即使症狀在住院期間得到了緩解,回到原先的家庭環境中,又會複發。

心理專家陳瑜曾在《不被了解的少年》中提到一個叫語喧的女孩。

從上高一開始,她就壓力特别大,焦慮敏感、情緒起伏嚴重。

深入訪談之後,陳瑜才知道,她的壓力不僅來自課業,更多來自家庭。

她的爸爸性格乖戾、情緒極度不穩定。

中考前,爸爸曾給語喧報了一個4萬的一對一突擊班,但語喧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

因為這事,爸爸直接把她拉黑了。

平常在家裡,語喧的父母經常吵架,兩人總為了一些雞毛蒜皮,捕風捉影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

聽完語喧的家庭情況後,陳瑜認為父母就是影響她心境的重要因素,建議她從家庭的漩渦裡抽身出來。

可半年之後,陳瑜再度回訪了語喧,發現她的情況并沒有好轉,甚至一度休學,選擇去寺廟出家,成了一名沙彌尼。

就是因為她的父母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她依舊在困局中無法自拔。

如果父母不做出改變,孩子吃再多藥,做再多治療,都是無濟于事的。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南韓教育專家李柳南曾是知名校長,一雙兒女也在她的高壓教育下,出類拔萃。

然而,當一切朝着美好方向發展時;

兒子卻突然提出了退學,每天隻想待在家裡玩遊戲、擺爛;

女兒也步了哥哥後塵,把自己關在房裡,發了瘋般地撕毀衣服和書籍。

到底哪裡做錯了呢?

回顧孩子幼年時期發生的無數事件,李柳南蓦然發現,自己仿佛是一個統治者:

為了備戰中考,她把兩個孩子送去了遠在郊區的全日制補習班,每天從5點學到12點;

女兒喜歡漫畫,她便擅自闖進女兒的房間,搜出十多本漫畫書,把女兒痛罵了一頓。

隻要發現作業有一點錯誤,就是劈頭蓋臉地指責...

就這樣,她将自己最愛的孩子生生地逼成了仇人。

經曆了痛苦的反思之後,她寫下一本《媽媽的悔過書》,決心改變自己,不再逼迫孩子。

她鼓勵女兒學起了糕點烘焙,支援兒子去音樂課堂打起了架子鼓。

最後,兩個孩子也被慢慢療愈,女兒考上了國際知名大學,兒子也順利完成學業。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說過:

當一個池塘的水出了問題,池塘的魚再怎麼長都可能會出現問題。

當一個孩子出現問題時,最該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隻有父母認清自己、改變自己,才能真正拯救孩子。

想通這些之後,我在痛定思痛之下,決心改變自己。

首先,我決定在女兒的成長上進一步撤退,不再強迫女兒做她不喜歡的事:

鋼琴想彈就彈,不想彈就不彈,給她足夠的自主權;

其次,我不再用言語打壓女兒,開始去發現一些她的優點,并由衷地表達出來。

最後,我不再對她施加壓力,而是多陪她做些她喜歡做的事。

我試着去了解女兒喜歡的明星,幫她所在的粉絲團釋出推文。

那天,女兒突然說:“媽媽,你能不能陪我出去走走?”

我激動不已,連連點頭,起碼我重新獲得了女兒的信任,成為了她的情緒出口。

想起另一位女兒患上抑郁症的母親說過的一句話:“我願意成為我女兒攻擊和推倒的目标,隻有推倒,才能重建。”

我堅信,當我努力改變自己、推翻自己,女兒也一定會好起來的。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一個媽媽的反思:女兒抑郁後,我才知道她是在替全家人生病

白岩松曾說過:“我認為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怎麼教育孩子,而是怎麼當父母。”

對于父母來說,那些脫口而出的打壓、噴薄而出的情緒、對孩子過高的期待……看似不起眼;

但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終有一天會導緻孩子内心的崩塌。

有智慧的父母,會通過檢討自己、改變自己,去治愈孩子、重塑親子關系。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