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落的30年,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作者:凱恩斯财經

最近日本股市出現了持續性的上漲,日經225指數最新的高點是38865點,已經逼近30年的曆史高點38957點,曆史新高近在遲尺。我們的經濟專家都說《日本失去的30年》,實際上并不準确,因為日本股市從2012年已經開始反轉,而且到今年已經上漲了12年。日本股市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見到6994點最低點的,然後底部橫盤了4年。這與日本經濟的經濟增長緩慢有一定的關系,但股市總是會價值回歸的,在日本股市長期的低迷之後,類似巴菲特的這種長期投資人,國際資本進入日本股市抄底,随着日本經濟通縮的解除,股市也在慢慢逼近曆史新高。

失落的30年,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我知道很多中國的經濟學家都嘲笑日本的失落30年,其實,這些嘲笑日本的經濟學家自己才是最可笑的,因為這些經濟學家認為,日本失落的30年,是因為在美國的打壓之下,被逼着簽署了廣場協定,放開了金融市場外彙管制,是以日本經濟才不行的。而我是第一個提出,日本經濟失去30年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企業沒有抓住網絡科技革命的機會,是在科技競争中失落的。最近,我欣喜的看到國内的一些專家學者開始認可我們的觀點,日本實際上在過去的30年,先是錯過了PC網際網路時代(谷歌和微軟為代表),又錯過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FACEBOOK和蘋果)。在全球網絡科技上市公司中,市值前20沒有一個日大學技企業,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或者商業模式創新,日本企業沒有跟上美國引領的科技創新,這才是日本失去30年的本質原因。

中國的經濟學家開始正視日本失落30年的原因,卻沒有一個人問過一個問題,日本的為何沒有跟上美國的創新呢?難道日本1億多人就沒有一個科技創新人才嗎?日本政府就沒有一個官員,認識到科技創新對于日本經濟的重要性嗎?

我覺得這要回歸一下日本經濟的崛起和失去30年的全過程。短短幾十年,日本從一個二戰的戰敗國迅速崛起,甚至揚言賣到一個東京,就能買下整個美國。可是之後日本的繁榮就像一場絢麗的煙花,砰的一聲飛上了天,落下來的全是灰。日本經濟整整陷入了長達30年的停滞,這一切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演變的呢?中國的經濟學家說日本的經濟衰落是因為日本接受了廣場協定,是日元升值導緻,但之後日元強烈貶值,日本經濟為何依然沒有起色?有人說,日本爆發經濟危機,房地産泡沫破滅導緻的經濟不景氣,為何美國房地産大崩潰,美國連房地美房利美這樣的類住房公積金債券都出大事了,引發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卻迅速恢複,股市還持續上漲了10年,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有人有人說中國當下的房地産泡沫和日本房地産泡沫破滅前特别相像,我們又如何避免出現日本的失落的30年呢?

說起日本失落的30年,首先得從二戰之後,日本經濟繁榮的原因說起。

二戰之後,日本大概有40%的工廠和基礎設施被毀,大批勞工失業。同時由于戰争的極度消耗,日本還欠下了巨額的債務。而且戰後美國限制日本貿易,日本物資緊缺,戰後生産和進口的各類大宗商品不足戰前的十分之一,有些品類甚至還不足百分之一,通脹一飛沖天,日本大部分交易都在黑市中進行,城市沒有監管 ,詐騙、犯罪、黑社會盛行,日本進入黑暗時代。

但是由于國際環境風雲突變,中國革命的勝利導緻美國在亞洲的布局出現重大纰漏,同時美蘇争霸的背景下,為了遏止蘇聯,美國急需在亞洲重建立立一個基地,加上日本在亞洲的地理位置特殊,美國便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并對日本進行了保姆級的改造。包括寫憲法、土地法改革、勞動改革、教育改革等等一系列改革,同時給資金給技術,讓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内,如暴發戶一般完成了鹹魚大翻身。

緊接着,北韓戰争爆發,美國給日本送來了大量的軍工訂單,廣義特需累計52億,對比1946-1952年美國不到20億的援助,再加上美國提供的制度和技術,日本的制造業開始恢複元氣,日本的出口工業蓬勃發展,再加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日本成為了世界工廠,日本經濟就像瘋牛一樣開始了狂奔。1954到1972年間,日本增速一直在10%以上,這麼持續性的高速增長讓當時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驚呆了,是以這段時間也被史稱【日本速度】。

為什麼日本的經濟如此特殊?我們先來說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然後再來說說我們自己的觀點。有人說日本之是以能保持長達20年高速成長,然後泡沫又迅速坍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層原因:财團體系。從1860年到二戰之前,日本整個經濟被一些特别大的家族控制着,他們控制各大命脈産業,這些家族就叫财閥。當時日本有四大财閥,強大到連日本政府想弄點錢都得找他們去商量。二戰之後,在美國的主導下,就把這幫财閥全都給拆了,很多資産都歸于國有。但日本的财閥文化已經深入到日本人的骨髓裡頭,沒想到過了幾年,被拆碎的财閥們居然又聚在一起,形成新的大财團。

新形成的6大财團,主導着日本半個世紀的經濟,這些财團,都是以若幹個大銀行為核心,然後橫向控制着像電子、石油、食品、汽車等一系列的産業鍊。在财團内部,公司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包括就公司之間會互相持股,高管人員經常會一起開會啊、社交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态鍊。财團們不僅橫向橫跨多個領域,而且縱向還會整合一個個的産業鍊,就比如大部分的制造業巨頭,尼桑、toyoto等,都是從原材料到生産銷售一條鍊。

一個财團裡邊,甚至會達到上萬家公司,這就是典型的裙帶資本主義。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那個時期,财團經濟的體制是非常有優勢的。提高效率、整合資源、降低無謂競争,而且,員工基本都是終身雇傭制的,不用想跳槽人員非常穩定。這種模式像不像赤壁之戰裡的鐵鎖連舟?跨越千年,赤壁的那場火将會以另一種形式在日本燒起來,這裡先埋個伏筆,後面在詳細解釋。是以金融史就像是一部戰争史,後面我們會做一個金融曆史的系列視訊,記得點個關注哦。

說回日本,到了70年代,1973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日本石油99.7%都依賴于進口,油價暴漲,導緻輸入性通貨膨脹,消費需求開始資訊速降低。雖然石油危機對日本的沖擊不小,但是他成功的完成了一個經濟上的轉型,從原來非常粗放的生産導向型轉向了技術導向型。就比如說豐田,當時就獨創了一叫tps的豐田生産系統,大大提高了汽車流水線的生産效率。再加上石油危機油價飛起,日本車創新出省油的特點,這讓日本車在全世界範圍内都大大受到青睐。1960年的Toyota年生産量隻有15萬,但到了1980年,驟升為330萬輛。日本其他一衆品牌,索尼、東芝、松下豐田、三菱……全都成了當時全世界消費者家裡的常客。

不過也就是在這個經濟危機期間,日本的GDP增速降到了4%。但是那時全球都萎靡不振,是以日本的4%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就在日本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美國開始如坐針氈。

70年代,美國先是單方面宣布和黃金脫鈎,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接着兩次石油危機又讓美國陷入了高通脹,一度高達14%。同時,經濟停滞,陷入了非常嚴重的滞漲,當時美國新上任的央行行長保羅沃克大刀一揮,非常激進的決定加息來抑制通脹。1981年,直接把聯邦利率幹到20%,通脹抑制住了,但副作用也非常的明顯。激進的措施抑制了美國的經濟,甚至陷入衰退,另外貨币升值産生了巨大的股市泡沫。同時,由于美元升值,導緻美國出口嚴重受創,出現了巨大的貿易逆差。即便如此,保羅沃克當時還是非常的有魄力的,不惜在短期内犧牲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來抑制通脹。美聯儲這次強硬加息也在幾十年後就被人們認為是教科書級的危機處理方式,換來了之後美國長達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想想如今的美國通脹率也是非常高,美聯儲開啟了40年曆史上最陡峭的加息,是不是也會引發美國經濟衰退?如果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對于全球經濟會有什麼影響呢?

話說回來,随着美元飙升,當時日本物美價廉的什麼電子産品、汽車等迅速占領了美國市場。美國貿易逆差中有有三分之一是因為日本。美國政府就迫于工會的壓力,尤其是那些汽車公司工會的壓力,就和日本開啟了貿易戰。美國直接限制每年進口日本車的數量,同時對日本的電子産品加收了高達100%的關稅,但都不太管用。這一幕你總覺得似曾相識?2018年特朗普反動了中國企業的貿易戰,這也是本輪美國通脹率一直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1985年9月22号美國就把日本、法國、英國、德國代表都叫到了紐約的廣場飯店,五方達成了一個著名的廣場協定,聯手抛售美元,讓美元貶值來緩解美國的貿易逆差。當然,美國主要針對的就是日本跟德國,因為他對這兩個國家的貿易逆差實在是太大了,同時還要求日本德國的貨币升值,幫助美國緩解壓力。這也就成為了日本以後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的重要導火索。協定一簽完,日元開始瘋狂往上飙,美元對日元在1年之内幾乎翻倍,從一美元能兌換250日元,一下漲到一美元隻能兌換130日元,這意味着,日本的産品出口價格瞬間漲了一倍,對日本的出口造成了巨大沖擊。

1985年第四季度,日本就陷入了衰退,經濟下滑,日元又持續升值,同時通脹又比較低。日本央行就從1986年,連續兩年把基準率率從5%直接砍到2.5%。之後日本經濟基本上恢複了正軌,日元對美元的升值也得到了緩解,而且國内也沒有出現通貨膨脹。

是以這波操作其實是非常成功的,但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低利率,意味着往市場上投放流動性,借錢變得更容易,是以産生了大量貸款,市場上的錢就變多了,錢多就得有地方流,但無非就是兩個去處,一方面流到了實體經濟,導緻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流到資本市場,導緻資産泡沫。對于日本來說,出現了後者的問題,錢大量流入了股市和樓市。于是從85年到91年,日本平均商用住房的價格翻了3倍,東京這種大城市更是到了離譜的程度。

1988年東京的銀座區的房價達到了22萬美金一平,日本股市大盤也翻了4倍,達到了39,000點,到現在都還沒回去。這也造就了當時的一個奇觀,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前十名,日本公司占了7個。當時大部分日本公司也會自己拿錢去炒股,89年時,尼桑從股市裡邊賺的錢比他賣車賺的都多。這股票一漲,日本就憑着他們當時雄霸全球的估值到全世界去買地買公司。比如索尼就花了34億買下了哥倫比亞影業地産公司,三菱以13.73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洛克菲勒中心的14棟洛克菲勒大樓(共19棟)。洛克菲勒中心可是美國政府認定的【國家曆史地标】,當時各路美國媒體大肆渲染【日本威脅論】,說日本用資本武器發動了另一次珍珠港事件,一般這種涉及保護主義的并購基本都成功不了,但這筆交易真就在争論中落地了。這筆交易之是以能成,一句話總結,一邊是真缺錢,一邊是真有錢。那個時期日本整個風氣非常狂熱、非常奢侈、自信心爆棚。

促成這麼大泡沫的就不光是降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玩家,那就是日本的财團。

日本的國民其實是非常保守的,辛辛苦苦賺那些錢老老實實的存銀行。是以日本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運作機制:大家賺了錢存銀行,然後銀行再把這些錢貸款給公司,而日本政府,他如果想控制經濟體裡貨币的流通速度,就會去告訴各大銀行,就你要麼什麼時候多貸款什麼時候少貸款,往什麼行業去貸。這種機制就叫視窗指導,一直以來這種調控機制都是很穩定的,但是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市場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

從70年代,日本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金融市場化,一方面因為這是自然趨勢。但更主要的是美國在施壓,美國對日本對金融市場和匯率的管控十分不滿,要求日本政府完全放開。放開之後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出現了,企業可以通過發債去融資,公開市場上發債比從銀行貸款還便宜還省事,于是日本那些大型的上市公司就都把借款的方式從原來的銀行貸款

轉到了去公開市場上發債。

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公司大量借貸主要都是源于發債,而不是銀行借款。這下銀行日子就不好過了,本身利率低就不利于銀行賺錢,現在貸款沒人要就更不賺錢了。但央行還會給各個銀行貸款名額,銀行就隻能到大街上逮個人就問是否貸款,是以就把貸款門檻放的特别低。而且别忘了,那時可是一個股市和樓市都飛漲的時代,你通過低息貸款拿到錢可以幹嘛?當然是股票買房子。這樣一來,銀行過度放貸,信用過度擴張,大家都借錢去瘋狂炒股,房價、股票就更加瘋漲,泡沫就越吹越大。

但日本政府、日本央行他傻,能看不出來嗎?其實他們早在1987年的時候,利率剛降到2.5%時,就已經開始覺得會有泡沫風險了,當時内部就在讨論要不要加息,但據不同管道說,可能有三個原因他們遲遲沒加。第一個就是因為美國不讓,因為87年的時候,美國這邊自己貨币剛剛緩過來,是以他就不想再繼續貶值了,就和日本等國又簽了一個盧浮宮協定,要求大家控制利率,不能加息。第二個就是因為87年的時候,美股崩盤30%,日本一看吓傻了,是以就不敢加息。第三個是個傳言,說日本内部的财政部和央行不太對付,各種内部鬥争,是以央行就遲遲拖着故意不加息。

不管什麼原因,事實就是直到1989年,央行才下定決心去加息刺破泡沫,而且這一下直接從2.5%加到6%,流動性突然收緊,反應最快的就是股市,到89年12月的時候股市就瘋狂往下跌,兩年之内從原來的39,000點腰斬到17,000點。房地産稍微慢一點,撐了有一年多,一直到91年,大家才發現再也沒有人接盤了。以東京為首樓市開始暴跌,日本的資産泡沫全線開始破裂。接下來,就是日本失落的30年。

但為何這一失落就是30年呢?美國的網際網路泡沫、2007年中國的泡沫,基本一兩年之後又活蹦亂跳。而日本的泡沫90年就破裂了,資産泡沫破裂确實會讓很多人傾家蕩産,但是你還是可以繼續工作,那這樣經濟慢慢發展,是可以恢複過來的。但當時有人在日本倒在地上的時候,又給他狠狠的踹了一腳,這一腳,讓日本狠狠的趴在地上,這一趴,就是30年。

這就又要說回當時日本财團裡邊那些銀行。上面說到泡沫期間銀行就瞎放貸,手裡有一堆房子做抵押,一方面這幫借錢的人錢還不上,房子也是暴跌,是以抵押物也不值錢,銀行這邊就會出現大量的壞賬。群眾一生的積蓄都在銀行裡,是以銀行不能垮,政府肯定要去救,這就要給銀行低息貸款幫他渡過難關。表面上,隻看日本的GDP,就92、93年的時候就差不多緩過來了,但實際上呢,那時候銀行的壞賬越來越多,而且這财團和銀行之間是要互相扶持的,是以銀行這邊拿到了借款之後也得去救這幫财團。之前說過,在财團内部,公司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包括就公司之間會互相持股,高管人員經常會一起開會啊、社交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态鍊。一個财團裡邊,甚至會達到上萬家公司。還記得之前說的鐵索連舟嗎?赤壁的那場火最終在千年之後在日本的金融市場上再度燒了起來。

财團手裡一些本來應該被末位淘汰的企業,硬生生被财團和銀行硬撐着。而銀行的利潤率也從95年之後開始慘不忍睹,甚至跌倒了負數。經濟的活躍本來是源于競争,但市場上到處都有這種被硬撐着的僵屍公司,久而久之,那些經營良好的公司也被被拖下水,整體經濟就被慢慢的拖垮,大家一起苟延殘喘,讓日本的大量産業徹底喪失了活力。

在這場浩劫中,日本企業為了生存開始變賣海外資産,這也就終于說回了洛克菲勒大樓。1996年7月,三菱旗下的洛克菲勒集團将14棟洛克菲勒大樓賣掉(共19棟),用來救急。而這14棟大樓又被轉賣給了洛克菲勒第三代上司人的好朋友,天道好輪回。日本這個國家是真的有意思,美國在廣島長崎的原子彈沒有讓日本長了教訓,不知道有沒有在這次日本金融核爆炸上明白點什麼?真當美國和中國一樣仁慈?那可是幾乎讓原住民印第安人滅種,進行過黑奴貿易的一些人。

1997年,大家實在是撐不下去了,即使是日本政府剛剛注入了大量的救濟款,尼桑保險公司還是在97年4月宣告破産,成為了日本二戰之後首個破産的保險公司。半年之後,1997年11月,多家金融公司破産關門,11月26号,大量日本群眾在多家銀行面前排隊要取錢,銀行系統面臨擠兌風險。

日本财政部為避免群眾恐慌,立刻下令他們要取多少錢就給多少錢,沒錢财政部來出兜底。當時的日本媒體也很有趣,都一緻性的閉眼,不報道群眾擠兌的新聞。就這樣,一場本來可能會對日本整個經濟都造成毀滅性打擊的銀行擠兌事件就這麼被摁住了。

更深層次,日本很多家金融公司都因為壞賬實在是繃不住了,就算接收了救濟款,也無濟于事。這些公司被迫清算或者是合并到其他公司裡,财政部和央行也都開始強硬的救市。這回就完全是實體經濟的崩塌,就此日本的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日本的股市在泡沫破裂之後,又持續了長達十年的下跌,到2003年,已經從39000點跌落到8,000點了。日本的失業率開始在飙升,日本的自殺率也開始飙升。而之前那六大财團因為受到了98年金融危機,還有之後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慢慢開始合并,政府也意識到财團的危害了,就一點一點去削弱他們的權利。

而這些巨大的财團為了自保就開始慢慢融合,形成了更大的财團。但是他們之間的連結遠遠不如以前那麼緊密了,對經濟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了。就在這種經濟和社會環境下,日本就出現了大量隐蔽青年,類似于社交退縮症,他們不想跟任何人社交,就把自己困在家裡。據估計,日本大概有70萬的隐蔽青年,而現在在日本患有自閉症的人甚至可能會超過150萬。

日本又因為内需不足還有老齡化的問題,陷入了通貨緊縮。日本的GDP直到現在還基本徘徊在30年之前的水準。

這就是當下比較流行的說法,日本的失落和财團體系有關。

但是我們覺得,日本其實一開始就有财團。為了遏制蘇聯,美國一開始在日本進行從頭到腳改革的時候,首先就把四大财閥給拆了,不過幾年後四大财閥變成了六大财團。但是差別是,之前的四大财閥阻礙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也阻礙了美國的戰略意圖。後來重建的六大财團,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也就順應了美國的戰略意圖,是以才能夠得以存在。隻是日本在美國的戰略作用中畢竟隻是為了遏制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1900~1992年日本金融危機爆發。這是不是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呢?日本一直沒清楚認識到自己的繁榮離不開美國的支援,沒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沒有主權的國家,對于美國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遏制蘇聯,現在換了某國。甚至在一步步的快速發展中迷失了自己,狂妄到買下了洛克菲勒大樓,難道不清楚洛克菲勒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那是美國夢的象征。是以在美國媒體的大肆渲染下,再加上美國國内逐漸惡化的貿易逆差,人們的情緒轉移到了日本品牌上,政客們為了迎合民意,開始對“邪惡”的日本發難,随後一股反日浪潮席卷而來,以美國汽車勞工為主力的反日遊行轟轟烈烈展開,最後演變出打砸日本車。

是以我覺得,即便日本沒有财閥,日本的狂妄自大,分不清自己在國際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不懂得韬光養晦,遲早也會遭遇金融危機。日本的增長隻是在借助美國的支援之下,又趕上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成為了世界工廠,開啟了滾雪球的時代。但是這一切有相當于一部分都來自于外力,當外力變成阻力之後,再加上自身金融系統的孱弱,以及應對經濟危機缺乏相關經曆和經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缺乏預見性和主權性的日本金融市場注定會成為一片廢墟。這個例子也可以參考20世紀80年代“拉美失落的十年”。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日本在謀略上看不到自己經濟騰飛的本質,就已經輸了,更别說美國還有外交限制和武力幹預等多種手段了。正所謂因果循環,興也美國,衰也美國。是以我們現在看到日本緊抱美國大腿,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日本的慘痛教訓對我們國家的經濟有什麼借鑒意義呢?我看到中國的經濟學專家們,總結出日本衰退過程中的幾大緻命因素:其一,主權不完整。這一點是最要命的點,不過我們沒有,就不多說了。其二,自由開放的金融市場。市場沒有好壞,但是有段位。很顯然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市場,一開始就在堪比原始森林的競争市場中裸奔,又缺乏足夠應對危機的措施和經驗,再加上周圍一直有頭猛虎在虎視眈眈,可不就像一隻越養越肥的豬一樣,下場可想而知。其三,日本自身的财團體系。财團我們之前說過,一個财團甚至有上萬家公司,内部關系錯綜複雜,互相持股,就像鐵鎖連舟一樣,一把火能燒個底掉。其四,蘇聯解體,日本失去遏制蘇聯的戰略意義。當時中國也才剛剛開始起步,美國已無競争對手。是以對于美國來說,已經沒有了繼續扶持日本的必要。注定日本将失去經濟騰飛過程中巨大的助力,這也是在失落的幾十年中,美國再也沒有幹預過日本經濟的原因之一。其五,日本在經濟迅速發展後,開始得意忘形,變得盲目自大。主權都不完整,日本資本家竟然敢買下洛克菲勒大樓,引起了美國群眾的反日浪潮。也成為了日本經濟由盛轉衰的導火索。

是以,如果不從全球的技術變遷,美國的科技創新,中國和南韓的崛起角度,不從日本政府的無能,很容易把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歸因為是因為全球經濟危機,是因為簽署廣場協定導緻貿易戰失敗,是因為日本金融開放過度,是因為日本房地産泡沫破滅,是因為日本沒有完整主權。

如果說是因為日本沒有完整主權,那麼南韓也有美國駐軍。如果說日本失落是因為廣場協定,因為金融開放,那麼除了中國A股,全球股市基本上都是開放的,美國股市,南韓金融市場更開放,為何沒有問題?說歸因為日本财團,那麼南韓的财團顯然更加集中,一個三星,幾乎占了南韓的五分之一。如果歸因為經濟危機,是不是說全球金融危機特别專門盯着日本屢次爆發,難道說日本引爆了2008年金融危機,是日本引爆了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導緻日本經濟崩潰?

我的觀點是,日本失落的30年,的确是沒有跟上美國引領的兩次網絡科技革命,同時手機電腦登消費電子被南韓的三星超越,家電制造業又被中國替代。而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後期,形成了官僚壟斷資本主義——日本财團。而官僚壟斷金融資本主義的特征就是,金融行業通過權力尋租來配置資源,法律法規優于很一般條件用于官僚壟斷金融資本的發展。官僚壟斷資本在初期,會極大的促進經濟的發展,但一旦到了壟斷的後期,就會出現寡頭壟斷資本的所有的問題:遏制競争,抑制創新,腐敗,貧富差距加大。甚至可以說,日本之是以出現失落的30年,本質上,還是日本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商業模式——日本财團過度壟斷,日本首相走馬燈似的頻繁更換,但日本财閥政治的地位絲毫不變。是以,我們應當從日本失落30年中,應當得到的經驗教訓是,不是政府停止金融市場化程序,而是防止金融壟斷資本趴在40年的改革開放的成果上,長期吸民營企業的捐血,阻止金融開放,阻止創新,阻止網絡科技進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