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作者:視聽前線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文 / 西電标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我們七零後這代人,見證了中國從貧窮奔向小康的飛躍,八十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我們還是無憂無慮的小孩子,每天學校裡教你的是學懂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校旁邊有一條國道,兩車道的瀝青路,一到夏天能把瀝青曬熔,能粘住單車輪胎讓你踩不動那麼誇張。我們一放學跑到馬路邊,等一輛解放牌大貨車路過,于是張大口盡情呼吸那貨車排出的廢氣味,直接吸飽廢氣毒,才開始去玩其它遊戲,現在想起,那真是傻得可愛,不過沒辦法,那個年代,汽車是稀罕物,象熊貓那麼少見,連排出的廢氣都變得那麼可貴。到九十年代去學車,父輩就建議去學開貨車,就算以後讀不了書,就靠做貨車司機,也能過上好日子,在九十年代的貨車司機屬于高收入群體,如果說開貨車,是個高勞動強度的工作,那開九十年代手動擋的貨車,天天都像打架,那時學開的解放牌大貨車,不但方向盤隻有機械助力,還要兩腳離合,就是無論你進退檔,都要先踩一腳離合才由1檔進入空檔,再踩一腳離合,才由空檔入2檔,退檔也是如此,結果開半天貨車下來,全身都酸痛得要死,那時候的純國産車實在是差強人意,一月一小修,一季一大修,我那台長安就是這樣,以至修到後來,我都會修車了,後來換了輛哈飛汽車就好點,全三菱發動機與波箱,整體品質就好多了。開到18萬公裡才進廠修活塞環,九十年代的日本三菱,最賺錢的生意就是賣發動機給中國汽車廠了。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燃油車雖然是德國人發明,但做大做強又是美國人的強項,但美國車油耗巨高,内飾實在是不敢恭維,就是輛能跑的機器。這讓講究外觀設計與内飾品味的德國車有了高品味市場,中美朝戰後讓日本車異軍突起,日本車沒有美國車的彪悍,但省油,沒有歐系車的高品味設計,但耐用。省油又耐用的日本車迅速占領全球家用小車市場,絕大部分消費者,看在省油的份上,隻能忍受日本人那節省到九袋長老級别的内飾,有沒有一輛車?能象日本車這麼省油耐用,美國車那麼彪悍,德國車那麼高品味豪華的内飾?直到疫情之後的中國電動車異軍突起,你終于看到這三合一的完美之車出現,一輛40萬的電動車,随便就可達到200萬燃油車那種500匹以上的馬力,0到100公裡加速,進入4秒俱樂部,極其彪悍。晚上充電白天開,100公裡費用30元左右,遠低于以省油為标杆的日本車。最後,其豪華的小牛皮内飾,配上環回立體聲音響,大螢幕車載影院,全智能聲控AI系統。其内飾豪華與智能遠超歐系百萬豪車。一個真正享受汽車生活的時代終于開始。

不得不說,電動車的車載AI音響功能非常強大,你想聽什麼音樂,隻需要對車載AI說,它就會馬上從網絡上下載下傳下來,播放給你聽,無論你坐在那個位置上,AI系統都能把你的座位調成皇帝位,讓你聽音樂會如身臨其境。但實際上40萬的中高檔電動車的車載音響與我們發燒友玩的HIFi音響對比,又如何呢?首先,一輛40萬的電動車,除去純利潤5萬,減去雜七雜八的稅5萬,就剩下30萬是制造成本了,再減去人工,裝置損耗,開發成本分攤又去掉了10萬,那40萬的電動車純機電機械部分成本約20萬,減去最貴的電池,電機部分約10萬,再減去車殼,座椅,玻璃,内飾,輪胎等約6萬,剩下AI音響系統成本就壓縮在3萬以内了。再減去AI系統的成本,留給車載音響的網絡播放器,功放,喇叭的成本打死撐不過15000元了。在家庭發燒音響之中,一萬五的投資是連入門門檻都不到的。但實際上我在理想L9,蔚來,奧迪電動版Q5上對車載音響的聽感都覺得相當不錯,基本上能和五六萬的家庭發燒石機系統比美,為什麼下這樣的定論,因為像我們這種聽慣老膽機的老燒,對音樂是否溫暖特别敏感,特别是人聲,必須豐潤有厚度,而這些都是石機很難做到的,即使是甲類石機也是差強人意。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不要和高檔膽機對比,高檔車載音響已經屬好聽的音響系統,而且基本不需要怎麼調整,音質的清晰度,細膩度,細節與速度感都不錯,那剛才我說成本一萬多的車載音響和五六萬的家庭發燒音響差不多,那豈不是很超值?實際上,家庭五六萬的名牌發燒音響,生産成本也是一萬多而已。如果是三四線的雜牌音響,成本還會更低,反而是土炮類的手工音響,成本相對會更高一點,一套賣6萬的土炮,成本過3萬是很正常的事情,隻是土炮類音響缺少品牌價值支撐,轉手時會比較難點。說回車載音響,顯然,40萬車價的車載音響,成本與五六萬的家庭發燒音響基本差不多。但音質卻更有優勢,原因就是汽車音響的聆聽方式更象是大耳機的近場聆聽玩法,車内乘客耳朵到喇叭距離就1米到1.5米。非常近,就象帶個大型耳機在頭部一樣,這樣近的聽感,細節更豐富。由于車内空間窄小,要制造低頻就必須依靠類似耳機那種低頻共鳴管,是以車載音響除非經過特别改裝,不然的話,低頻都是那種管道共鳴低頻,有下潛沒力感,更沒層次感,低頻特别混。但不重要,絕大部分聽車載音響的司機,聽的都是人聲,是以對中高頻段的調整,就變得是重中之重。由于車載音響的功放功率有限,現代車載喇叭就多用钕磁鐵,靈敏度較高,幾瓦就能推得很響,钕磁喇叭的音質非常清晰,有點冷豔,對于在行駛中轟隆轟隆響的車内環境,這反而是個優點,而家庭環境一般都比較安靜,過于冷豔的聲音就顯得很不耐聽了。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而且家庭發燒音響也能用大耳機的玩法,你也可以把一對音箱放到離你兩米之類的距離來聆聽,的确會大大提高音質與清晰度,這個我做過很多次試驗,隻要不高于1.5米的箱子都能玩得比較好。但這種玩法有個缺點,隻有一個皇帝位,隻有你一個人能享受音樂。其它朋友遠距離聽就會沒有音場感,而且大耳機玩法,有個缺點叫腦部集中效應,樂器與人聲都過渡集中于腦頂中,定位分離度難以細調。另外家庭發燒音響的可玩性遠高于汽車音響,比如可以用開盤帶,黑膠機,卡帶機,CD機,DAT機等等等等。再有,家庭發燒音響的保值性也遠高于車載音響。一套10萬元的家庭發燒音響玩5年後殘值還有50%左右,而一套10萬元的車載改裝音響,玩5年後拆出殘值隻剩下10%,如果是賣車,基本都是送的了。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2024視聽觀點 | 汽車音響是否玩不過Hi-Fi音響?

記得幾年前有位燒友,專門用二手進口汽車功放裝個鋁合金外殼,加個220伏變12伏電源在裡面,改裝成發燒功放,到處找名機打擂台,聽說還赢了不少名機,雖然我自己沒作過這方面的嘗試,但也覺玩一下也無防,實際我多年前也買過不少進口發燒二手汽車功放回來改裝自己的小車,當時這些二手車用功放多是麥景圖,哈曼卡頓,Bose,燕飛利士,還有麥理雲遜等,當然,還是麥理雲遜與柏林之聲的最貴,聲音也非常幹淨有條理,但我還是買了麥景圖的水藍湖表頭的汽車音響,因為實在太好看了,但當時這類二手進口發燒車載功放,大部分價格都非常便宜,但卻絕對猛料用足,功率管都是如假包換的進口貨,電路闆工藝絕非後來山寨廠可比。買台這樣的車載功放,配上個12伏電源再配個鋁合金外殼,成本也就一千多點,應該會有不俗的表現,如非追求古墓派的老膽味,這樣的玩法,也是屬于另辟捷徑發燒方式,反正支出不大,又能玩到進口名牌貨,比如,兩三千能搞到台麥理雲遜車載後級,還是非常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