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辭舊歲,祥龍迎新春。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代表着積極向上、自強不息、大有作為。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與龍有關的美好成語數不勝數,矯若遊龍、文炳雕龍、龍騰虎躍……從古代宮廷到尋常百姓家,龍的形象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甲辰龍年到來之際,跟随我們的腳步穿越北京的曆史長河,在著名地标探尋與龍相關的元素,一同踏上尋龍之旅!
2002年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2000餘片綠松石鑲嵌成的龍形器和一枚皇古銅色的玉舌銅鈴露出地面,“撥響”了夏朝塵封幾千年的曆史回音,将中國早期龍形象和盤托出……
何為“超級國寶”?
奧林匹克公園龍形水系旁,外形似“尊”的中國考古博物館赫然矗立,其鎮館之寶之一便是被稱作“超級國寶”——出土于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
中國考古博物館外景(圖/嚴瑾)
博物館三層“宅茲中國”展廳入口第一個獨立展櫃裡便是綠松石龍形器。
綠松石龍形器展櫃 (圖/嚴瑾)
在展櫃裡,松石的綠和玉的白點綴着黃土。綠松石龍形器周邊的土已被壓得扁平,它嵌在山脊形的土堆裡,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緻,中間系一玉舌青銅鈴铛。從玻璃櫥窗外俯視好似一條遊龍,擺動着身軀。在展櫃微弱的光暈裡,曆經三千餘年的每一片綠松石在閃閃發光。
綠松石龍形器全貌(圖/嚴瑾)
仔細觀察,距綠松石龍尾端3厘米餘,有一件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于垂直,是以由龍首至條形飾總長70.2厘米。這件龍形器由2000餘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在0.2厘米至0.9厘米之間,厚僅0.1厘米左右。
綠松石龍形器中間玉舌銅鈴(圖/嚴瑾)
據考古研究,這件綠松石龍放置于二裡頭都邑初始興盛期的宮殿區的一座貴族墓的墓主人身上,綠松石片覆寫其肩部至胯部一帶。綠松石片原應粘在某種有機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機物已腐朽,僅在局部發現白色灰痕。
此綠松石龍形器是原件,去年首次向公衆展出,全國僅此一件。二裡頭遺址的考古人員發現在出土現場僅用嘴吹掉龍形器上的浮土都會影響到每一件細小的綠松石片的位置,進而影響珍貴文物的最終還原度。于是,2002年采用整體套箱方式直接運回北京進行修複。
“玉舌銅鈴”初現,
二裡頭的龍形象為何“最中國”?
2002年春天,一位考古隊員發現了綠松石龍形器中間的銅鈴一角,近旁還有人骨露頭。同年整體套箱運回北京進一步修複。
2004年的夏天,綠松石器開始揭箱清理,小心剔鑿去石膏,到總體輪廓出來才發現,這竟是一條儲存相當完好的大龍。
龍頭隆起于由綠松石片粘接的“近梯形”托座上,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梁,綠松石質蒜頭狀鼻端碩大醒目。
龍形器頭部(圖/嚴瑾)
龍身近尾部漸變為圓弧隆起,是以更為逼真,尾尖内蜷,若遊動狀,躍然欲生。
綠松石龍形器尾部(圖/嚴瑾)
這一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與科學價值。有學者認為綠松石龍形器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這一出土于“最早的中國”“華夏第一王都”的碧龍,是國之瑰寶,堪稱“中國龍”。
二裡頭文化所見以龍為主的神秘動物形象,要比此前考古發現其他時期的同類器上的更抽象化和神秘化,龍形象逐漸由多元走向一體。
考古博物館裡其餘的“龍”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紋陶盤,距今5000年左右。陶盤繪制了大陸最早帶有鱗片的龍。渾身布滿黑紅鱗片的龍,口中銜着谷物,浮現在4300多年前的彩繪陶盤中,清晰地展現了中華民族龍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相輝映。
彩繪龍紋陶盤(圖/嚴瑾)
另外還有,在豐鎬遺址内西周時期的大型墓地——張家坡墓地出土的玉龍。
玉龍(圖/嚴瑾)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作為“龍”的傳人,在甲辰龍年,去中國考古博物館看看“中國龍”吧!(文/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