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作者:文旅北京

玉兔辞旧岁,祥龙迎新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大有作为。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与龙有关的美好成语数不胜数,矫若游龙、文炳雕龙、龙腾虎跃……从古代宫廷到寻常百姓家,龙的形象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跟随我们的脚步穿越北京的历史长河,在著名地标探寻与龙相关的元素,一同踏上寻龙之旅!

2002年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2000余片绿松石镶嵌成的龙形器和一枚皇古铜色的玉舌铜铃露出地面,“拨响”了夏朝尘封几千年的历史回音,将中国早期龙形象和盘托出……

何为“超级国宝”?

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旁,外形似“尊”的中国考古博物馆赫然矗立,其镇馆之宝之一便是被称作“超级国宝”——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中国考古博物馆外景(图/严瑾)

博物馆三层“宅兹中国”展厅入口第一个独立展柜里便是绿松石龙形器。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绿松石龙形器展柜 (图/严瑾)

在展柜里,松石的绿和玉的白点缀着黄土。绿松石龙形器周边的土已被压得扁平,它嵌在山脊形的土堆里,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中间系一玉舌青铜铃铛。从玻璃橱窗外俯视好似一条游龙,摆动着身躯。在展柜微弱的光晕里,历经三千余年的每一片绿松石在闪闪发光。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绿松石龙形器全貌(图/严瑾)

仔细观察,距绿松石龙尾端3厘米余,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因此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这件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在0.2厘米至0.9厘米之间,厚仅0.1厘米左右。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绿松石龙形器中间玉舌铜铃(图/严瑾)

据考古研究,这件绿松石龙放置于二里头都邑初始兴盛期的宫殿区的一座贵族墓的墓主人身上,绿松石片覆盖其肩部至胯部一带。绿松石片原应粘在某种有机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

此绿松石龙形器是原件,去年首次向公众展出,全国仅此一件。二里头遗址的考古人员发现在出土现场仅用嘴吹掉龙形器上的浮土都会影响到每一件细小的绿松石片的位置,从而影响珍贵文物的最终还原度。于是,2002年采用整体套箱方式直接运回北京进行修复。

“玉舌铜铃”初现,

二里头的龙形象为何“最中国”?

2002年春天,一位考古队员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中间的铜铃一角,近旁还有人骨露头。同年整体套箱运回北京进一步修复。

2004年的夏天,绿松石器开始揭箱清理,小心剔凿去石膏,到总体轮廓出来才发现,这竟是一条保存相当完好的大龙。

龙头隆起于由绿松石片粘接的“近梯形”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龙形器头部(图/严瑾)

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因此更为逼真,尾尖内蜷,若游动状,跃然欲生。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绿松石龙形器尾部(图/严瑾)

这一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有学者认为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一出土于“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都”的碧龙,是国之瑰宝,堪称“中国龙”。

二里头文化所见以龙为主的神秘动物形象,要比此前考古发现其他时期的同类器上的更抽象化和神秘化,龙形象逐渐由多元走向一体。

考古博物馆里其余的“龙”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距今5000年左右。陶盘绘制了大陆最早带有鳞片的龙。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龙,口中衔着谷物,浮现在4300多年前的彩绘陶盘中,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民族龙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相辉映。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彩绘龙纹陶盘(图/严瑾)

另外还有,在丰镐遗址内西周时期的大型墓地——张家坡墓地出土的玉龙。

文化过大年 | 去这里看国之瑰宝“中国龙”

玉龙(图/严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作为“龙”的传人,在甲辰龙年,去中国考古博物馆看看“中国龙”吧!(文/严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