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要晚景凄涼的4種面相,有一種都要及時改正

作者:布衣粗食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對于年輕人,我們不能單純憑借相貌,就給人貼标簽。

太多的人,相貌平平,但是在悄然奔赴巨大的理想。

當一個人進入老年時期,再看他的相貌,人生的很多方面,就貼闆上釘釘了。一些悲苦的事情,也根深蒂固了。

通常,人要晚景凄涼,就會露出以下幾種面相,若不改正,就難以好好享受當下的福氣。

一個人要晚景凄涼的4種面相,有一種都要及時改正

01

對兒女的“苦相”:不管兒女怎麼做,老人都不會滿意。

不管父母怎麼做,都不會讓兒女百分百滿意,尤其是有幾個兒女的家庭,父母哪怕有三頭六臂,也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

反過來看,兒女怎麼做,也無法百分百滿足父母的期待。如果有幾個兒女,對比一番,總有兒女混成了父母不想要的樣子。

比方說,過節的時候,女兒給父母五百塊錢紅包,兒子和兒媳來了,不僅沒有給紅包,反而讓你給了孫子一個紅包。一反一複,女兒的好就有了,兒子的壞處就來了。

孝順,是沒有固定标準的。兒子帶着孫子來串門,家庭多了歡樂,不也是孝順的一種?

物質、精神兩方面的孝順,在家庭裡都有展現。物質有價格,更有價值。把孝順看成無價的東西,痛苦就不見了,滿意度就提升了。

02

對夫妻的“嫌棄相”:不珍惜老伴,還總是翻舊賬。

張愛玲說過:“坐在電車上,擡頭看着面前立着的人,盡多相貌堂堂,一表非俗的,可是鼻孔裡很少是幹淨的。 ”

認真觀察,一個長相不錯的人,也會在某個方面,不夠美。

無論如何,中年人的生活,是一地雞毛的樣子,戀愛那會的美好,找不到了。

也有一些中年夫妻,鬧離婚,互相傷害,遇到第三者。婚姻的裂痕客觀存在。

聰明的人,在老年時,抓住老伴的手,而不是計較過去的醜事,然後嫌棄老伴。

每一天都和老伴,大眼瞪小眼,怎麼看也不順眼,日子是會很難過的。

想一想,兒女長大了,外出謀生了,老兩口在家,時時刻刻見面。若是彼此嫌棄,餘生都是一種悲哀的狀況。

讓過去的過過,無疑是明智之舉。

一個人要晚景凄涼的4種面相,有一種都要及時改正

03

對父母的“冷相”:不情願照顧苟延殘喘的父母,孝道不夠。

人到五六十歲之後,還有父母健在,這是喜事。

悲哀的是,很多人認為,自己一把年紀了,還要照顧父母,這是父母在拖累自己。

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誰都逃不過。

孟子說過:“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積極回報父母,人的心靈深處,少一些遺憾。

我們要這樣想:今天對父母的做法,就是明天兒女對我們的做法,一報還一報。

即便我們遇到了劣質的父母,也不要百般為難。就是其他兄弟姐妹不孝順,唯有你在付出,也不要憤怒。

真正的孝道,就是“孝不比兄”。憑借的,是一份良心。

把我們對外人的熱情,留給父母,你會發現,幸福到底是要“對内求”的。

04

對富人的“仇相”:不懂得找富人的優點,而是擺出仇富的心理。

仇富的問題,不僅在年輕人之中存在,在老年人之中也有。

退休老人的終身俸,是不一樣多的。你作為終身俸很少的一方,若是仇視錢多的人,那就是自己尋找不愉快。

你有存款,但是比别人更少,想起來就不舒服。

多一些角度看富人,你會發現他們有很多的優點,值得學習,能夠給予我們生存的經驗。

比方說,别人過勤儉節約的日子,積累一部分資金,然後開店鋪等,家庭更加富有了。而你在年輕時,節儉不夠。對比一番,你應該欣慰地告訴子女,節儉、存款要早點開始。

一個人可以變成富人,不是坑蒙拐騙換來的,而是勞動、生活方式、格局等帶來的。

你把富人當成學習的标杆,人生的格局一下子就打開了。更重要的是,你扔掉了内心的一顆仇恨的種子。

你還要告訴家人,若是有機會,和富人做朋友,别露出仇恨、嫉妒的眼神。擠進富人的圈子,人才會茅塞頓開。

俗話說:“貧窮限制了想象。”反過來做,緻富、和富人結緣,會打開想象。

一個人要晚景凄涼的4種面相,有一種都要及時改正

05

很多人活成凄涼的樣子,不是日子過不下去了,也不是家庭散了,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尤其是一些退休老人,不僅不感恩時代,還以為時代虧欠他一座金山,認為自己對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單個的人,再厲害,也是如一支蠟燭一樣,發出的是微光。能夠對時代影響巨大的人,少之又少,千萬不要高估了自己。

降低自己,學會比較,幸福就會湧來。

雨果說過:“唯有人的心靈才是起初的。嚴格說來,相貌不過是一種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

你覺得不幸福的時候,就這樣想:兒女混得還好,不要你操心,就是甜日子的開始;夫妻沒有離開自己,哪怕像鄰居一樣存在,也是互相照應,念及舊情;父母做了很多不對的事情,但是父母老了,盡管善待就行,好家風需要從自己開始;尋找富人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普通。

給生活一張好看的臉,生活回報給你微笑,人的喜氣,就來了。

苦非苦,樂非樂,隻是境由心生罷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