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的塵埃——半路出家也能問鼎傳世名作?别鬧了,時間說明一切

原創 蟹殼

順治七年(1650),入清後歸隐不出的吳洪裕,此時已油燈枯盡。明亡前,他曾是萬曆四十三年的舉人,中舉後卻未赴京城參加會試,而是自号楓隐,在别業蘭墅中廣交文人、閑遊弄趣。他繼承家族字畫古玩甚多,收藏頗豐。此時的他病重,囑咐身邊的家人将一幅畫投入火中。就在這一瞬間,人群中有人跑出,一把将畫從火爐中搶出。這幅畫是什麼?吳洪裕為何要将它投入火中燒毀?從火爐中搶出這幅畫的又是誰?

曆史的塵埃——半路出家也能問鼎傳世名作?别鬧了,時間說明一切

吳洪裕希望将《富春山居圖》焚燒掉,與自己同殉。他的侄子吳靜庵,為了不讓《富春山居圖》燒毀,瞞過吳洪裕,将另一幅畫投入爐中。上圖為《富春山居圖》殘卷,現藏于浙江博物館

名畫的創作始末

這件事要從三百年前說起。延祐二年(1315),對于元代那些有心入仕的文人來說,這一年有一件大事,即“延祐複科”錄取進士,中斷了75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得以恢複。對于黃公望來說,這一年同樣是命運的轉折點,隻不過是因為,他入獄了。

南宋末年,黃公望出生于浙江平陽。因為漢族文人在元代前期沒有入仕管道,青年時期的黃公望被新任的浙西廉訪使徐琰辟為書吏,任“浙西憲吏”。随後遷去杭州,在江浙行省平章張闾手下繼續擔任書吏,并跟随他前往大都,在禦史台擔任掾吏。這時,已升官進入中書省的張闾因在浙江經理田糧稅收之事引發民亂,而被元仁宗治罪,黃公望遭受牽連一并入獄數年。

曆史的塵埃——半路出家也能問鼎傳世名作?别鬧了,時間說明一切

黃公望像。來源/紀錄片《中國傳世國寶》截圖

今天的人們對于黃公望的履曆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說他一輩子蹉跎無為,直到晚年因一幅《富春山居圖》而名動天下,但事實并非如此。黃公望出獄時已年過半百,前半生确實幾番掙紮于宦海,但這并不意味着他不熟悉繪畫。作為文人必修課之一,黃公望早在青年時期就堅持作畫,曾經在杭州親見趙孟頫作畫并得到指點,在這影響下對繪畫更有心得,後來自述“當年親見公揮灑,松雪齋中國小生”。出獄後的黃公望加入全真教,雲遊四方,多隐居于江浙一帶,晚年定居于富春江畔。這數十年浪迹山川,他總是随身攜帶畫具,每遇到山水勝景,必摹寫自然并體會其中意趣。時間在他的畫筆下流過,不僅與山水為友,更是在日複一日的畫藝沉澱中與時間為友。

今天我們看到的黃公望作品皆是晚年所作,筆墨精妙,技法醇熟,這與他幾十年來的不斷探索與精進有莫大關系。但随着年齡增長,他逐漸感歎目力不濟、手不應心,也在醞釀創作一幅更好的大尺幅作品。從至正七年動筆開始,黃公望在數年之中嘔心于《富春山居圖》,日夜積累創作,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曆史的塵埃——半路出家也能問鼎傳世名作?别鬧了,時間說明一切

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來源/故宮博物院

成為時間的朋友

根據《富春山居圖》的題跋,此畫創作完成後贈予他的道友鄭樗(無用師)。明代成化年間,這幅畫流傳到了吳門名家沈周手中。沈周愛不釋手,邀請好友與之觀看并為他題跋,卻被好友之子暗自售賣。沈周得知後萬分痛苦,但也為時晚矣。自此這幅畫幾經轉手,萬曆年間由晚明著名書畫家董其昌高價購得。隻是董其昌晚年迫于生計,又将此畫出售給相識的吳正志。吳正志收入此畫在家族傳承中留給其後,就是開頭我們提到的吳洪裕。

此人癡迷書畫,恽壽平《瓯香館畫跋》中說他在國破之時置萬千家産于不顧,隻随身攜帶兩件字畫逃難,一件是智永所書《千字文》,另一件就是《富春山居圖》。收藏者極緻的喜愛卻為這幅畫帶來命中一劫,彌留之際的吳洪裕希望将這幅畫焚燒掉,與自己同殉。家人雖覺得萬分可惜,卻不得不遵從他的囑咐,丢入火爐中。這時從人群中突然跑出來的人正是他的侄子吳靜庵,為了瞞過吳洪裕,他同時将另一幅畫投入爐中,把《富春山居圖》搶出。畫雖得救,但卻燒了一串洞斷成兩半,起首一段燒毀,剩餘畫中燒壞痕迹也較為嚴重。自此,前半段名為《剩山圖》,後半段名為《無用師卷》。雖說曆劫未毀,但屬于《富春山居圖》的坎坷路程仍在繼續。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輾轉于民間收藏家之手,康熙年後不知所蹤。《無用師卷》同樣曆經衆多藏家之手,後在乾隆年間輾轉進入内廷。

曆史的塵埃——半路出家也能問鼎傳世名作?别鬧了,時間說明一切

清千字文石碑。來源/山西省長治市沁縣數字博物館

後又曆經幾十年的時代風霜,最終吳湖帆将《剩山圖》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無用師卷》被儲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隔海相望幾十年後,2011年,“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剩山圖》與《無用師卷》終相逢,在當時引起社會轟動。

今天當我們在博物館中看到《富春山居圖》,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黃公望描繪富春江山水的精妙筆墨,還會看到上面衆多後世藏家的印章與題跋,而《富春山居圖》的意義正在于此。在漫漫歲月長河的變遷中,畫作儲存本已不易,而傳奇的身世更是讓這幅畫在時間中得以增值。如今700年過去了,《富春山居圖》靜靜躺在博物館的展櫃裡,供千百萬遊客前來參觀欣賞。若文物有魂,想必對于這幅畫來說,曾經遇到過的所有知己藏家皆已作古,唯一永恒的朋友恐怕隻有漫長的時間,而時間中所有的經曆正是為了如今來到公衆的視野中,讓世人得以見到這幅曠世名作。

如何與時間相處,恐怕不隻是《富春山居圖》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自2015年起,每年的12月31日晚,羅振宇都會開展一場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為觀衆分享過去一年的趨勢觀察和學習收獲。所謂“時間的朋友”,就是和時間一起成長,一起用心做事,做着跟随時間推移隻會增值的事,梳理着因為時間成長而帶來的新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