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作者:冷史客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軍事政治,大多是環環相扣的,打仗不是過家家,想一出是一出。

在1951年前後,蔣介石就多次向麥克阿瑟提出出兵北韓的打算,對于此事,麥克阿瑟極為贊同,于是熱情的和美國政府進行了彙報,可卻遭到拒絕。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當麥克阿瑟被撤職之後,蔣介石又将希望寄托在李奇微身上,反複三次,均未得逞。

蔣介石氣憤沮喪,直言美國不會用兵,然而,相對于“微操達人”的蔣中正,老美真的不會用兵嗎?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隔千裡路,遙控戰場時局

對于蔣介石的軍事才能,許多國民黨内部的将領是頗有微詞的。

在北伐之時,卻是打了勝仗,那時候的蔣介石也沒那麼多愚蠢的指揮行為,或許是親臨戰場,對時局的把握還算恰當。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可在解放戰争中,蔣介石突然心生了一股子“微操”作風,坐在南京指揮部中,靠着電話、電報等手段,隔空操縱戰局,緻使其獲得了“功德林招生主任”的稱号,将自己手下形勢大好的國軍将領,全都送到了功德林。

對于蔣介石的離譜操作,傳播最廣的就是他與美國将軍史迪威的故事。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中國曾在43年派遠征軍在緬甸抗日,美國派了史迪威來全權負責指揮,可到了戰場上後,兩人就産生了分歧。

史迪威認為蔣介石不懂國軍,蔣介石認為史迪威不懂軍事,于是隔着大半個中國領土,蔣介石隔空指揮起了緬甸作戰的遠征軍。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史迪威讓部隊後退,蔣介石卻讓部隊原地待命,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是以,在回到美國後,史迪威就将光頭形象的蔣介石,稱呼為“花生米”,每每提及,都會大罵一場。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見四渡赤水,遂起争雄之意

要說蔣介石知不知道自己的問題,肯定是有所了解的,畢竟在解放戰争時期,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将令能夠執行下去,派了劉峙來守關口要地。

其他人都建議派一員虎将,至少派隻猛犬,但蔣介石深知有能力的人不會執行自己的軍事微操指令,于是最後隻派遣了“豬将軍”任總司令。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對于蔣介石喜歡越級幹涉的原因,不少人認為是其争強好勝,在看到毛主席傑出的軍事才能後,生起了比較的心意。

他常常将自己的戰果與四渡赤水等神級戰術對比,以此來誇耀自己不輸毛主席,但奈何個人能力有限,終究隻能做出一些極為可笑的戰場布置。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而除去這些越級幹涉的缺點外,蔣介石在軍事上也往往隻考慮其一,不考慮其他深層因素。

比如他與美國關于國軍出兵北韓的分歧,就是其戰局觀念的狹窄造成的。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雙方交涉中,美國政府至始至終都不想讓國軍加入戰場。

若是說南北韓拒絕他們是因為怕自身戰績被搶的話,美國本土可不需要那麼狹隘,他們所關注的,一直都是與蘇聯之間的對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陣營的對抗。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北韓戰争,其實是兩級冷戰的前調,是以他們并不會贊同蔣介石出兵北韓的要求。

對于美軍在戰場的不利,麥克阿瑟首先歸結到兩點,一個是中國軍隊戰鬥意志太強,另一個就是無論是聯合國軍還是南北韓軍隊,都缺乏與中國軍隊的作戰經驗。

是以,他直接想到了駐紮在台灣的國軍,在與蔣介石取得聯系後,向總統杜魯門提出此事,但被拒絕。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後麥克阿瑟被免職,李奇微接手戰場,克拉克調往東京,兩人都有讓國軍前往北韓的意願。

一個是因為隊友南北韓的部隊太差勁,隻會逃跑,還連累了沃克,另一個是覺得日本沒有美軍的鎮壓,有點不穩定,是以想讓國軍替換掉戰場上的美軍,讓這些美軍到日本駐紮。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但杜魯門拒絕,理由是國軍實力素質太差,上了戰場作用不大,不如增強南北韓軍隊。

第三次是新總統上台,克拉克再次提及此事,但被拒絕,理由是要盡快結束戰争,不想與社會主義陣營産生更多的糾纏。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綜上來看,雖然美國高看了南北韓的軍隊,但對整個大局勢的把控還是到位的,美蘇冷戰是世界的曆史程序,蘇聯在此時期已經擁有了核武器,但雙方都不想親密接觸,于是對于解放戰争和北韓戰争,雙方都在顧及彼此。

台灣本身就屬于中國必須收回的國土,但由于北韓戰争的爆發,才讓蔣介石安定了一段時間,現在蔣介石想去北韓,很容易被大陸趁機收回。

是以,在島鍊計劃已經初具規模的時候,對台灣的控制才是美國所重視第一要義。

1951年,當得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後,蔣介石在台灣憤怒又沮喪

且國軍與志願軍本屬一脈,若國軍加入,那麼中國将全身心投入到北韓戰場,到那時,美蘇之間必然會卷入其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局面,沒有人想看到。

特别是在雙方有了核武之後,國軍對于北韓戰場,就像是一個火星,雖然可以照出片刻光亮,卻會點燃火藥桶,牽一發而動全身。

參考資料:

北韓戰争美國為何三次拒絕台灣出兵?這才是美國當時的國際戰略

北韓戰争——百度百科

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