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長文創作季#
豬肉炖粉條,醬大骨,小燒烤......大部分人對東北口味的印象來自于電視上、短視訊裡,對比南方菜系食材、用料的精細講究,東北菜顯得粗犷、重口,這受東北漫長冬季的低溫氣候下人們對食物需求的“果腹大于口味”影響,也跟東北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爽性格有關。
但不能一口咬定東北人對美食沒有追求,在這片富饒的黑土地上,人們早已從自然饋贈中得到靈感,烹調出别有特色的東北美食。每年最重要的春節除夕,是東北人放下勞作,相聚一堂大展廚藝,犒賞舌尖味蕾的重要食刻。
炸,炖,燒,無肉不歡
在東北過年,肉是年夜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重量級食材。高溫油炸使其變身成“黃金美味”,是東北人烹饪肉類的一種特色做法。鍋包肉,就是肉類食材的華麗蛻變,也是東北菜中最出名的一道葷食。
△圖檔來自紀錄片《年的味兒》,下同
好吃的鍋包肉,得會選料,豬裡脊最合适不過。斜刀切成約1厘米厚的肉片,片好後挂上濕澱粉,這步尤其重要,是炸出外酥裡嫩口感的關鍵。
一炸熟,二炸色,炸好的肉片再入鍋拌炒,出鍋時澆汁,并以三絲(胡蘿蔔絲、蔥絲、香菜絲)點綴。
一般菜肴講究色、香、味、型,鍋包肉還聽“聲”。酥脆的外皮咬起來嘎嚓嘎嚓,像吃爆米花,内裡的肉片不柴也不硬,摻着澆汁兒,每一塊都滿足食客的口腹欲。外脆、酸甜、肉嫩,鍋包肉成為東北人最深刻的飲食記憶,不論走到哪裡都會記住這一口家鄉味。
哈爾濱的冬季漫長而寒冷。年根歲尾,氣溫已降至零下二三十度,辛苦了一天的人們最想念的,就是吃上一口連湯帶水熱乎乎的炖菜。東北所有美食中,炖菜以最接地氣的姿态成為出場率最高的菜品,從來不會缺席東北人的年夜飯餐桌。
殺豬菜,是東北特色炖菜之一。在農村,臨近春節有殺豬過年,宴請鄰裡的習俗,叫做“殺年豬”。好吃的殺豬菜離不開豬肉的選擇,家養笨豬才有最純正的天然肉香。肥瘦成一定黃金比例,豬身上的每個部位都是一盤好菜。
酸菜炖白肉又是殺豬菜中的經典。新鮮的豬骨、五花肉倒入燒開的鍋中,湯裡隻放大蔥、八角簡單的調料去除腥味。文火熬制的骨頭湯逐漸變成乳白色,大塊的五花肉在湯汁中吸飽各種營養,變得晶瑩剔透、富有彈性。接下來輪到豬肉的最佳拍檔——酸菜隆重登場,從入秋就開始腌漬、到年前風味正佳的酸菜,切成條絲狀,倒入鍋中炖煮調和,吃上一口化油解膩。親人朋友圍坐一桌吃一頓暖暖的殺豬菜,吃出的是情意與團聚。
炖,不僅在東北農村大受歡迎,城裡人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在城市中找到炖的一席之地。這就是鐵鍋炖的由來。雞鵝魚排骨,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在東北人的巧手下都能彙聚一鍋,滿屋飄香的美味,格外誘人。
東北有句老話:“姑爺進門,小雞斷魂”,說的就是小雞炖蘑菇。新鮮的家養笨雞切塊得先下鍋爆炒,炖制更易爛糯。香葉、八角、桂皮、花椒等家常調料的精細配比,激發出笨雞的鮮香原味。
細杆薄傘的榛蘑、爽滑勁道的洋芋粉條、甜脆多汁的玉米棒、解膩的酸菜絲、水嫩的黑木耳,配菜也是鐵鍋炖的絕配食材。柴火必不可少,是正宗鐵鍋炖不能缺的镬氣。
樂意的話還能在鍋邊貼一圈兒玉米面餅子,烤的金黃焦脆,噴香一絕。
屋外冰天雪地,屋内一口鐵鍋冒着熱氣,食客們圍鍋享受美食,歡聲笑語也随着熱氣升騰。
從松花江小鎮走出的得莫利炖魚是東北人獨特的魚鮮吃法,路過的食客無一不為它駐足停留,細細品嘗。
現殺的鯉魚新鮮肥美,快速去鱗後放入熱油鍋爆炒,簡單加入蔥姜調料,魚的鮮味和蔥姜的香氣相結合,配上秘制的醬料,産生别樣的美食效應。
鮮嫩的鹵水豆腐、通透的粉條,是炖魚的經典配菜,放入的時機也十分講究。小火緩慢炖煮,粘稠的湯汁,勁道的粉條,入味的豆腐塊,入口即化的魚肉,再配上一碗香噴的東北大米飯,就是一頓沁心暖胃的“饕餮大餐”。
俗話說,給東北人一口鍋,能炖整個世界。炖菜是每個東北孩子從小吃到大的美味,在寒冷的季節更受歡迎,它能迅速補充身體丢失的熱量,解饞抗餓,是戰勝綿長冬天的法寶。年節時日,親朋好友一大家族圍聚于一盤鐵鍋前,吃着熱乎乎的炖菜,正是年的味道。
蒸,煮,烙,面面俱全
東北平原肥沃豐饒的黑土地,是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的天然養料場,東三省也被稱作“天下糧倉”。作為對大自然的回饋,人們将主食做出各種花樣,一袋小麥、一袋苞谷,一轉眼就變成餃子,面筋,粉條,粘豆包,韭菜盒子,春餅,烙餅......東北人對主食的創造力遙遙領先。
在東北,餃子是年的代言人。擀面皮,調餡料,包餃子是過年每家每戶的傳統節目。一盤皮薄餡厚、熱氣騰騰的餃子,寓意家和團圓,也滿載東北人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祈盼。
三鮮水餃是東北人的心頭愛。闖關東的山東人把海味餃子帶到東北,經過本土化的口味改良,成為今天的三鮮水餃。取肉質松軟的豬前槽肉手工剁餡,幹貝、蝦仁、蝦子、紫菜拌入調味,最關鍵的步驟是用浸泡過蝦仁的海米水和餡兒。肉的香氣和海鮮的鮮味通過不斷攪和融合在一起,一會兒功夫,滿屋子就充滿了鮮、香、甜的味道。
擀一張餃子皮攤在掌心,㧟(kuǎi)一勺三鮮餡包入其中,兩大拇指一捏,美味就在這一擀、一包、一捏中下了鍋。
煮好的三鮮餃子白白胖胖,像元寶一樣鋪滿盤子,一次吃整隻,面皮柔韌、湯汁豐盈、鮮香四溢,再喝一口濃濃的餃子湯,美味盡在口中,肉與海鮮結合的濃郁久久留于唇齒間。
還有一種面食,對東北人來說,有它才算過年,這就是粘豆包,“年”豆包。哈爾濱阿城區的亞溝鎮盛産玉米,也是粘豆包小鎮,承包了東北人的過年口糧。
每到年關歲尾,無論多忙,亞溝鎮的村民們都會聚在一起包一頓粘豆包。隻有親手包了粘豆包,年才過得有味道。小小的粘豆包,不僅是财,也是福,包進了他們一年的美好祈願。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盒子滿地轉”,東北人對韭菜盒子的喜愛不言而喻。烙好的韭菜盒子,表皮金黃酥脆,餡心鮮嫩可口,是過年餐桌上一道重要的面點主食。熱乎的,剛出鍋的韭菜盒子,把親人們聚到一起,鮮美的韭菜也帶來了春的氣息。
最好吃的韭菜盒子,是媽媽牌的。和面,擀皮,剁餡,過年回家的兒女,終于有時間和母親一起做一頓韭菜盒子,邊打下手邊唠家常,聽媽媽回憶以前:“一到過年了,就烙點盒子,大夥一起熱熱鬧鬧的,你吃,我搶着,還挺有意思。你們吃得高興,我也高興。”難得的親子互動時光溫馨怡人。
餅铛上的盒子在高溫熱油的煎烙下,發出滋啦滋啦的聲音。當碳水化合物逐漸焦化,韭菜盒子的面皮就會呈現出外焦裡嫩的獨特口感;當韭菜在加熱的過程中滲出汁水,和煎好的雞蛋碎浪漫邂逅,韭菜的辛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無可比拟的鮮美,滲入到盒子内皮之中,咬一口,鮮香酥脆,飽嘗媽媽濃濃的愛。
凍,裹,拌,甜在心頭
數九寒冬,東北的室外變成一個天然大冰箱,凍果子成為東北人冬天保鮮水果、享用水果的方式。臨近春節,置辦年貨的東北人必定人手拎着兩三袋。
黢黑的果皮,梆硬的果子,乍一眼以為是腐爛壞了的梨子,放水裡泡一陣兒,啃起來卻沙甜可口。完全解凍後,整個梨軟包軟包的,開個小口,就能嘬着把果汁吸幹,在二三十度的暖氣房裡喝一個,頓時通體舒暢,潤燥解渴。
凍梨、凍柿子、凍草莓,在東北人眼裡,萬物皆可凍。但給凍果裹上一層糖漿,就變成了另外一種酸甜可口的甜食,連隔壁小孩都被饞哭的糖葫蘆。
紅彤彤的山楂,烏黑熟透的藍莓,個大飽滿的草莓,洗淨,去核,用竹簽子串一串兒,貼着熬好的熱糖輕輕一轉,裹上一層薄薄的糖漿,一串新鮮的冰糖葫蘆就做好了。拿到室外冷藏,糖會變得更加酥脆可口。
在東北有個說法,“一切皆可糖葫蘆”。除了傳統的山楂、水果,還有各式各樣另類的糖葫蘆:柿餅、年糕、大油條、雞爪子......甚至連醬大蒜也能裹成“糖葫蘆”。在東北人手裡,糖葫蘆玩出了新花樣,這份獨有的幽默氣質和孕育出二人轉、獨幕喜劇王的黑土地相映成輝。
滿是年味兒的日子裡,東北人的餐桌上無論擺了多少道山珍海味,一盤裹着“甜”的美食,一定必不可少。拔絲地瓜,就是這盤裹在唇齒,甜在心頭的味道。
一道看似簡單的拔絲地瓜,不僅勾起東北人記憶中“年”的味道,更是活躍氣氛的美食利器。剛出鍋的拔絲地瓜,隻有在端上桌的幾十秒内才能拔出最長的拉絲。食客們第一時間伸出筷子,熱熱鬧鬧比一比,誰拔出的糖絲最長,就意味着新一年誰的生活更甜蜜。
但東北對“裹”的诠釋不僅于此,他們還發明了登峰造極之作——油炸冰糕,光是聽這名,就足夠讓人興奮。好似直率的東北人不屈服于寒冬,誓要将沖出内心的熱情與之碰撞,既是冷熱之間的巅峰對決,又是二者的神奇相擁。
“外面是熱的,裡面是冰的,剛咬進去那一口是酥酥的,吃到裡面就忽然變成軟軟的,挺不一樣的感覺。”油炸冰糕不隻是本地人的最愛,也讓外地遊客好奇這特殊的東北年味,品嘗過後,贊不絕口。
要做好油炸冰糕,不亞于一場大考。精髓在于包裹住冰糕的面糊,用雞蛋、面粉、澱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攪拌至筷子攪動時面糊跟着甩動,才算調制好。炸出鍋的冰糕表面金黃,外酥裡涼,口感極佳,老少皆愛。
甜,在東北人眼裡,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生活态度,它能治愈心靈,裹住團圓,更能緊緊伴住思念的親情。有甜的日子,才是幸福生活,才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