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玉山║唐龍鎮初考

作者:府谷文化

譚玉山║唐龍鎮初考

研究宋、遼、金、西夏史,唐龍鎮始終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位于這幾個政權的接壤地帶,唐龍鎮一直是各方軍事和外交争奪的重點地區之一。然而,由于年代久遠和資料缺乏,史學界對唐龍鎮關注較少。近年來,我帶領有關專家,對内蒙古準格爾旗龍口鎮台子梁古城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時查閱了大量資料,初步勾勒出唐龍鎮的曆史脈絡……

譚玉山║唐龍鎮初考

唐龍鎮,舊隸府州折氏,為其所領緣河五鎮(紫河鎮、唐龍鎮、府谷鎮等)之一。陳橋兵變(960)以後,唐龍鎮當随折氏并歸于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太宗攻伐北漢前夕,曾命大将袁繼忠“巡遏邊部于唐龍鎮”。太平興國四年(979),唐龍鎮自府州來隸麟州新秦縣。天聖元年(1023)以後,“凡唐龍鎮所報公事”,全由麟府路軍馬司處理。宋人利用懷柔政策建立了對唐龍鎮松散的領屬關系。如允許土豪來氏世襲鎮将,同意部族糾紛“依蕃法和斷”,優待内附的唐龍鎮歸人,禁止府州擅自入唐龍鎮境剿掠,鼓勵府州與唐龍鎮的正常貿易等等。根據上述資料,唐龍鎮在唐末和五代時期已設定。

譚玉山║唐龍鎮初考

按成書于宋仁宗時期(1023-1063)的《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七“府州”條下載下傳:“(府州)東北至唐龍鎮百五十裡……唐龍鎮,舊遙隸并州。……,東南至火山軍久良津,北至古勝州,西北至柳撥川,東北至子河汊混撥川。……”。又《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九“西蕃地理”條下明載:“唐龍鎮,在勝州之境,地形險峻。東至黃河二十裡,河之東曰東躔,河之西曰西躔,騎兵所不能及。”經考證,火山軍久良津,位于今山西河曲縣縣城南元村西南(《河曲縣志》記載為九良津,今名九良灘)。古勝州位于内蒙古托克托縣西南。柳撥川,為今内蒙古準格旗納林川,流入陝西後稱黃甫川。子河汊,位于内蒙古清水河縣渾河、清水河黃河交彙處,今名岔河口。根據上述資料可以完全确定,今準格爾旗龍口鎮台子梁村古城即為唐龍鎮遺址。

譚玉山║唐龍鎮初考

台子梁古城距今準格爾旗龍口鎮政府所在地馬栅村8公裡,位于台子梁行政村斷橋墕自然村。該城地勢險要、四面環溝、雉堞高矗、崇墉隆出,坐落于一高大的平台上。古城東距黃河二十裡,與資料完全相符。城址呈長方形,中間高而突出,四面呈梯形分為三層台狀,整個城呈塔形狀,落差三十米左右。現遺址分上下兩層,上城南北250餘米,東西100餘米,城牆依山勢而建,牆基最寬處40米,城址輪廓清晰,儲存較為完整,址内可見大形高台建築遺迹,文化堆積層深厚,宋代定窯、耀州窯、龍泉窯和遼白、遼三彩等瓷片很多。下城南北300餘米,東西180餘米。城廓儲存較完整。在其偏北1000米處,有巨型烽遂一座,方圓5公裡内可以看到,與古城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當地人稱此地原名蘆寨城,傳說是唐廬陵王的避難之地。武則天登基稱帝後,逼她的兒子李顯、李旦外出為官,廬陵王李顯是武則天的三兒子,這與史實相符,但是李顯是否來過唐龍鎮有待考證。後來李顯登基稱帝,稱唐中宗,當地老百姓認為他是唐朝真龍天子,便把此地改名為唐龍鎮。據當地村支書介紹城南有廬陵王的墓,那裡經常有石羊、石桌等出土,是以當地人把那裡叫作石羊峁,還有一條長達5公裡道地,一直通到城外蘆窯溝,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未作詳細調查,隻是對遺址内文化堆積層進行了初步考證,對石柱礎、方磚、瓦片、瓷片、錢币、滾石、雷石、石碾槽和城牆等宋、遼時期文物進行了拍照,初步确定了唐龍鎮的範圍。

唐龍鎮為宋、遼、西夏、金時期特殊的地方政權,不領縣,為軍事建置。與麟、府、豐三州同為羁縻政權,宋于此置麟府路,置于河東路的管轄之下。這裡與遼、西夏接壤,是控扼西北、防禦遼夏、屏蔽河東的戰略要地。同時,這裡又是蕃漢雜居的多民族地區,居民以黨項族為主。鹹平四年(1001),唐龍鎮已為西夏兵峰所及。按《續資治通鑒長編》第四十卷載:“(鹹平四年)辛卯,麟府、濁輪副部署曹粲率熟戶兵邀擊李繼遷辎重于唐龍鎮西柳撥川”。景德四年(1007),遼朝也涉入了唐龍鎮内部的紛争。《宋史》卷四百九十一《黨項傳》載:“(景德)四年,唐龍鎮羌族來美與其叔璘不葉,召契丹破之,來依府州。璘、美非大族,嘗持兩端,頃亦寇鈔近界,發兵趣之,則走河之東曰東壥,契丹加兵,則入河之西曰西壥”。這種争奪使唐龍鎮處境頗為艱難,不得不在臣宋期間,“嘗持兩端,事契丹及夏國”,這種三方共屬的現象持續了20餘年。慶曆元年(1041),唐龍鎮首領來守順叛于西界,唐龍鎮為夏國所并。遼重煕十八年(1049),遼軍奪占唐龍鎮,此時唐龍鎮殘破不堪,族帳逃亡一空。在這種情況下,遼人在唐龍鎮地區采取遷徙燕民,設立防秋軍駐守等措施恢複和發展經濟,同時,在便于防守的河東新置州城一座,号為“甯邊州”,将唐龍鎮改為唐隆鎮。甯邊州州治在今内蒙古清水河縣西南窯溝鄉下城灣村,所轄地域照舊是唐龍鎮故地,下城灣村舊屬山西偏關縣,1946年後,劃歸内蒙古清水河縣。1124年,金打敗遼,占領甯邊州,襲遼制,設甯邊刺史州和鎮西軍,後下置甯邊縣。1216年,甯邊州有戶六千零七十二。元朝建立後,在至元二年(1336),将甯邊州一分為二,一半隸于武州,領甯邊縣;一半隸于勝州,領東勝縣。至元四年(1138),甯邊縣、東勝縣被裁省入各自所在州。至此,有單獨行政建制的唐龍鎮200多年的曆史結束。

譚玉山║唐龍鎮初考

在宋、遼、西夏政權并列時期,唐龍鎮北部的勝州是西北地區最大的互市,榷場經濟發展迅速,府、麟、豐、唐龍鎮各與其貿易,特别是唐龍鎮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各方貿易的中心,遼、西夏的駝、馬、牛、羊,氈毯、玉及藥材與宋的紡織品、瓷器、漆器等在這裡交換,商貿的繁榮使這一地區長時期保持了較為穩定與和平的環境,唐龍鎮在這一時期成為北方重要的商貿重鎮。元、明、清時期,這是由于地處陝、晉、蒙接壤區,蒙漢貿易亦十分繁榮,每年有大量馬、駝、羊在此交易,龍口鎮駐地馬栅村亦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