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作者:浩然史觀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究竟是怎樣一塊土地,竟然一口氣集齊漢人土司,遠征軍和國軍殘部!

現如今,這裡是“罪惡之城”的代名詞,戰亂頻發,人性泯滅,金錢至上。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然而曾幾何時,這裡是漢人的天下。現如今,這裡的住民幾乎人人操練着一口流利的漢語。這裡就叫做緬北果敢。

為何漢人土司,中國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都接連登上緬北果敢的曆史舞台?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若要追根溯源,緬北果敢與中國的淵源開始于三百多年前。

這事兒還得從一位皇帝說起——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時至今日,許多果敢人民依然以皇室後裔自居。

隻因朱由榔本人是根正苗紅的明皇室血脈,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侄子,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的堂弟。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明朝覆滅後,部分忠臣老将以及不屈服于清政府的漢人平民擁立朱由榔成立南明王朝,意圖反清複明。

然而好景不長,1656年,南明軍不敵清軍,朱由榔率兵敗走雲南;

到了1658年,清軍攻勢愈發兇猛,朱由榔不得不放棄昆明,經保山、騰沖退入緬甸避難,被緬甸王莽白收留。

但是,吳三桂對朱由榔緊追不舍,誓要斬草除根。1662年,吳三桂率兵10萬抵達緬甸阿瓦城郊,要求莽白交出朱由榔及其妻妾子嗣。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一邊是風頭正盛的清廷,一邊是落敗的舊王朝,莽白想都沒想,就将整個朱家扭送至清軍手中。

最終,朱由榔被押送回雲南,就地絞殺,一代南明就此終結。

朱由榔身故後,追随他入緬甸的文武百官,及數千名随從則繼續留在緬甸北部繁衍生息。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果敢地區的漢人就是這些明末官兵的後代,随之而來的果敢土司制度也順理成章地沿襲了中國古代封建帝制般的官僚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果敢南北的土司文化又各有不同。世人所說的“果敢土司”,其實是果敢北部的土司,而果敢南部的稱呼是“萊莫土司”。

果敢南為緬甸撣人聚集區,漢撣文化交融。而果敢北部則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漢人傳統,生活習慣也與華人别無二緻。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果敢北的居民常以華人的身份為傲,對于非華人的勢力略感排斥,是以果敢漢人始終無法與緬人在精神文化層面完全相融。

南明王朝覆滅後,被封的第一位土司名叫楊高學,此人原是朱由榔的老部下,後歸降清政府,清廷幹脆讓他在緬北當個小官。

此後近三百年,緬北果敢一直都是楊家人的天下。父兄子侄世襲替換,權利始終握在楊家手中,直到英國人以侵略者的姿态插手中緬事務。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自1790年起,清緬之間正式确立朝貢關系,也就是說,清政府是緬甸的宗主國。

但是随着鴉片戰争的兩度爆發,英國在亞洲的擴張持續加劇,與中緬雙方都打過仗,也都分别簽下不平等條約,甚至通過緬甸為媒介,将英帝國主義勢力擴張到中國西南邊疆。

此時的清政府終于意識到緬甸對中國西南邊防的重要性,以宗主國的身份和英國談判,但已無力回天,英國鐵了心要吃下緬甸這塊“肥肉”。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光緒十二年,《中英緬甸條款》簽訂,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清緬藩屬體系自動瓦解。

光緒二十年,中英續簽滇緬界務條款,協定中劃定出滇西土司段的邊界線,這是中緬首次出現近代意義上的國界。

英屬緬甸時期、果敢、萊莫等地由于民族原因掌握到了較大限度自治權,傳統的社會模式得以完整儲存。

又過了将近半個世紀,二戰戰火蔓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了緬甸國土。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緬甸再次被卷入曆史浪潮,這一次,中國遠征軍及蔣介石麾下殘部将在緬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接下來,緬甸的曆史又将如何發展呢?

這裡是緬北果敢,遍布皇室後裔,漢人土司當政,還曾有過蔣介石的兵。

當年南明皇帝栖息于此,漢人土司世代相傳,這裡還曾是清朝的藩屬國,直到英國人大搖大擺地接管了這裡,江山易主,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沒過幾年太平日子,日本人又将其視為擴張亞洲版圖上的戰略目标。一場緬甸保衛戰如火如荼拉開序幕。

而戰争的爆發直接送來兩位“貴客”——中國遠征軍及國軍殘部,緬北又将迎來怎樣的腥風血雨呢?

日軍入侵緬甸時,楊文炳時任果敢土司。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鬥争中,漢族、旅緬華人、撣族以及許許多多的土司武裝紛紛奮起反抗,為抗日民族獨立做出貢獻。

1942年之前,果敢土司署未設正規軍,由一群“紅標頭”負責當地治安。

顧名思義,所謂的“紅標頭”就是一群頭飾與英屬印度警察巡撫大同小異的武裝力量。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日軍侵占緬甸後,果敢“紅標頭”成為抗日中堅力量,後被人們稱為自衛隊。

1942年3月,果敢土司楊文炳帶領“紅標頭”,以及各地土司武裝、民間武裝宣布抗日。

楊文炳親赴重慶接受蔣介石的召見,被授予果敢抗日自衛隊少将總司令一職。

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後,果敢自衛隊被編入二十集團軍,人數發展至千餘人,并配發武器彈藥。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在與日軍上百次作戰後,自衛隊勇士輩出,傷亡慘重,是以,自衛隊被當地人民視為民族英雄。

由于抗日有功,楊文炳從此平步青雲,英國國王親授功勳章。

之後,自衛隊順理成章留在緬甸保衛國土安全,自衛隊的稱呼也随之流傳延續。

是以說,緬甸至今有很多遠征軍後代,也不無道理。

1948年,緬甸宣布獨立,楊文炳官至緬甸财政廳長。兒子楊振材在父輩餘蔭下,擔任撣邦财政廳長,果敢縣長也始終姓“楊”。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按理說,日本人被打跑了,緬甸宣布獨立了,楊氏家族甚至有餘力和緬甸各大勢力分庭抗禮了。

不管緬甸内部如何風起雲湧,都是關起門來的事。誰能想到,曆史的潮水并未退去,一場解放戰争讓蔣介石的殘部來到了這裡。

1949年底,解放軍正式向盤踞在雲南的國民黨軍展開清剿。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國軍不敵,26軍及8軍的兩名團長——譚忠和李國輝率殘部1400餘人,于1950年2月先後流竄至緬甸境内。

此後,一些散兵遊勇也參入其中,隊伍發展壯大,名曰“複興部隊”。

而已撤退到台灣的國軍将領李彌主動站出來,要求親赴緬甸,收容部隊,為“黨國”效力。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在尚未獲得準許的情況下,李彌就急匆匆出發,從基隆偷渡至香港,輾轉泰國最終抵達緬甸。

初時,蔣介石對這支殘部并不重視,到1950年3月底,台灣方面隻向其彙去5萬泰铢。

李彌在緬甸的官職是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上司一幫散兵還是綽綽有餘的,他自掏腰包,拿出10萬美元的個人積蓄,充作軍費。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對于這幫不速之客,剛獨立不久的緬甸當局也是憂心忡忡,采取軍事和外交的方式,試圖将這支殘部驅逐出境。

可緬甸政府軍沒能打過國軍,緬甸隻能寄希望于外交。

緬甸政府于1949年12月承認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于1950年6月與新中國正式建交,同時不承認台灣國民黨,并與之斷交。

是以,緬方隻能通過美國向台當局傳話,要求這支國民黨殘部就地繳械,即刻撤離,否則就要鬧上聯合國。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美國也并不看好這支武裝,認為其沒有軍事價值,因而向蔣介石施加壓力,台當局無可厚非,下令繳械撤軍。

而李彌卻以繳械無異于置身險境為由,拒絕執行指令。

事态膠着至1950年7月,緬甸政府将國軍殘部入侵、滞留緬甸問題送出聯合國,美台壓力倍增。

8月初,蔣介石緻電李彌,下達死指令,要求在中旬前,全軍務必撤離緬北,轉戰雲南從事遊擊活動。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這也意味着李彌率領的武裝即将淪為可有可無的棄子,就在殘部垂頭喪氣着手撤離之際,事态突發翻天覆地的巨變。

這支國軍殘部一夜之間從棄子榮升奇兵,不僅繼續在緬北作威作福,甚至反攻大陸,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是一塊多事之地,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都在這裡繁衍生息。

這裡叫做緬北果敢,現如今以灰色産業聞名于世的緬北,在過去的歲月中也不曾安甯。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這裡曾被英國殖民,被日軍占領,好不容易主權獨立,又迎來國軍殘部的侵擾。

緬甸政府上訴聯合國,眼看就要把這幫不速之客掃地出門,結果逐客未遂,反而留下愈來愈多的華人在此定居。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就當國軍殘部正準備卷鋪蓋走人之際,北韓戰争引發蝴蝶效應,讓這幫散兵遊勇“變廢為寶”。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随着戰争日趨白熱化,李彌再次主動請纓,提議率部反攻雲南,牽制共軍,減緩美軍在北韓戰場的壓力。

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對這支部隊傾注前所未有的重視與支援,甚至願意提供武器裝備和經濟支援。

1951年5月,李彌率部從緬北分兵南北兩路向雲南進攻。兩個月内,占領了雲南邊境共8個縣城。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雲南軍區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展開清剿,經過50多天的戰鬥,殲敵600餘人,又将李彌的部隊打了回去。

李彌率部退至緬北果敢一帶,在緬甸境内以及雲南邊境四處搶占地盤,以壯大屬于自己的軍事力量。

直至1953年初,這支殘部已發展到1.85萬人,占地東西寬280公裡,南北長5公裡的“國中國”,俨然形成一股強大的割據勢力。

即使如此,他們的處境依然不容樂觀。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李彌之是以如此賣命,與其說是出于報效黨國的信念,不如說是急于向美台當局證明自身價值,博得生存籌碼。

然而在反攻大陸失利後,美國方面重新審視起這支部隊的價值,從逐漸減少援助,到最後徹底停止援助,國軍殘部很快陷入生存危機。

為了生存,李彌不得不投靠緬甸境内的反動勢力,互換糧食和槍械,與反政府武裝勢力成立聯合作戰指揮部,公開宣稱推翻緬甸政府。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緬方忍無可忍,再次鬧上了聯合國,美台再次遭受鋪天蓋地的輿論指責。

此時,北韓戰争已進入停戰談判階段,國軍殘部對美國來說已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經過這麼一鬧,緬甸極有可能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從東亞戰略出發,國軍殘部非走不可。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1953年2月23日,在美國的高壓之下,李彌被蔣介石召回台灣。

這意味着李彌的政治生涯幾乎宣告結束,殘部是他最後的資本,如若撤軍回台,他将失去兵權,無所事事。

是以,李彌不惜以辭職相要挾,懇請蔣介石收回撤軍之意願。

其實蔣介石也不願讓國軍從緬甸撤回,他心心念念想着反攻大陸,國軍殘部就是随時制衡雲南的棋子。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但是緬甸政府不答應啊!李彌以辭職相要挾,緬甸也以與美國斷交相要挾,不惜公開宣布停止接受美國的援助。

美國上趕着援助緬甸,結果人家不要,這讓美國啪啪打臉,顔面盡失。

1953年4月23日,聯合國大會以59票全票贊成勒令台當局撤軍,美國帶頭投贊成票,事已至此,塵埃落定。

據台灣方面統計,先後有6000餘人撤回台灣省,其中官兵5000餘人,家屬800餘人。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即使如此,在撤軍過程中,台當局仍設法将部分國軍留在緬北果敢,以備不時之需,還有部分主觀意願不願返台的官兵,也順勢留下,充當“戰備力量”。

這些人在緬北果敢成家立業,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緬北果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緬北果敢:漢人土司,遠征軍及國軍殘部,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縱觀古今,緬北果敢似乎注定與安居樂業無緣,特殊的政治體系使其深陷鬥争漩渦,無法獨善其身。

新時代的緬北果敢還将面臨什麼,是否能重新洗牌,重獲新生,讓我們拭目以待。

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