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前言

項羽,西楚霸王,叱咤風雲的一代英雄。然而,他分封諸侯的巧妙構思卻是為了服務何種利益?這看似高明的謀略最終卻引領了西楚霸王踏上崩潰的不歸路。今天,讓我們深入探尋項羽的政策和利益交織的曆史底蘊,揭示他是如何在權謀之中取得短暫勝利,卻最終導緻西楚霸王的悲劇命運。

這是一個關于權謀、勝利與潰敗的故事,一個英雄的巧妙謀略如何最終成為自身滅亡的遺憾時刻。跟随我們一同穿越時光,感受那個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解密西楚霸王的傳奇。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一、大一統帝國轟然倒塌,誰來重建天下秩序?

公元前206年,秦朝在短暫的統一後迅速垮台,強大的郡縣制也随之土崩瓦解。秦二世慘死,宗室除了少數幸存者外幾乎滅絕。這給項羽和其他起義軍首領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秩序的崩潰使天下迅速陷入混亂,誰來重建秩序,重新建構一個穩定的政權?

項羽是起義軍中的佼佼者,他在定陶大破章邯,在新安坑殺20萬秦軍,徹底終結了秦朝的統治。如今他率領西楚軍隊開入鹹陽,殺害秦王子嬰,為秦二世寫下了最後一筆。天下英雄,無人能比。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然而,項羽性格暴戾,他入主關中後放縱士兵大肆屠殺,同時又無法完全統合各路義軍力量。劉邦、張楚先後南返,陳勝等人也難以真心服從項羽的統治。項羽必須慎重權衡。他不能坐擁大軍長期駐紮關中,那樣勢必引發更大反感;他也無法将劉邦等有功之人悉數誅滅,那樣勢必導緻内讧。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終于做出了抉擇——他決定放棄追擊劉邦,并在彭城另立義帝(熊心),自己則為西楚霸王,與其他諸侯國并存。這就是後人稱作的“戲下體制”。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二、定都彭城,均勢政策穩固西楚實力

為何選擇彭城而非關中為都城?項羽的這個決定飽受曆史學家诟病。然而細想之下,我們會發現,彭城這個選擇并非完全沒有道理。

首先,彭城早已為項氏軍所占領;其次,這裡毗鄰東西楚之區,可以整合楚國力量;再則,彭城經濟發達、運糧友善,後勤有保障。最後也很重要的是,彭城西臨三秦,有利掌控劉邦;楚國起義軍以楚人為主,都彭城也有利安撫思鄉情結。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項羽都彭城後,還制定了一整套均勢政策,讓諸侯國互相制衡,確定西楚國實力最大化。他采取割裂故土的辦法,使七雄勃勃之勢大受削弱;他讓南方三楚互相牽制,使之難以北上;他設三秦以制劉邦,又分三齊以制齊國......

這種巧妙的均勢之策,使項羽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盟主,西楚國也時時處于優勢。然而,曆史的車輪并不會永遠停留在原地。項羽政策中的種種漏洞,也在日後引發了劇烈動蕩。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三、建制存在失誤,内憂外患醞釀動亂

盡管項羽付出巨大努力來建構“戲下體制”,但仍難掩建制本身的種種缺陷。這為日後齊楚之争埋下了隐患。

其一,均勢政策隻利西楚。諸侯們表面臣服,背地卻難免怨言。其二,分封非按軍功,劉邦等重要諸侯隻得偏遠小郡,存隐患。其三,出現漏封——陳馀無王爵,田榮無位份,彭越王陵軍隊無歸屬。這些都埋下了變數。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另一方面,外患也日益嚴峻。北方匈奴興起,數次侵擾燕趙;東南臨江國蠢蠢欲動;西部三秦也難保事無出格。種種迹象表明,和平維持不久,混亂正在醞釀。

當初項羽讓劉邦鎮守蜀漢,其目的似乎是為了牽制西南諸侯,防止其東侵。然而此舉或許成全了漢國。因為巴蜀一隅與中原遙遠,劉邦可以有充足時間坐收其成——訓練士卒,儲備糧草,聯合山東豪傑,以待他日出關中原。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四、“戲下體制”的曆史意義在轉型中

盡管“戲下體制”最終難逃覆滅命運,但它畢竟存在過,也為中國曆史轉型發揮過重要作用。這個體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由秦走向漢的過渡産物。它在郡縣制的基礎上進行王國分封,為日後郡國并行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它也反映了中國由大一統向分裂的曆史慣性。

此外,“戲下體制”還開創了按軍功分封的先河。這為日後的漢朝分封極大啟發,也成就了劉邦最後的稱帝之路。

項羽分封是曆史的倒退,分封不公誘使諸侯反叛,最終走向崩潰

結語

“戲下體制”就像曆史長河中的一塊啟示石,我們在其上可以看到中國由統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統一的總體走向。

它如昙花一現,絢爛綻放後很快即逝。但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長卷中,它确确實實留下了鮮明的一筆,成為那動蕩時代的一個縮影。也許正因為它短暫脆弱,我們才更應當不斷反複審視、探索,在其曆史意義中擷取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