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馬可波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書成始末

作者:澎湃新聞

袁同禮先生所列中文馬可波羅書目,第一條是同治年間《中西聞見錄》,英國漢文正使“映堂居士”梅輝立在其上刊發的《元代西人入中國述》,介紹馬可波羅事迹,征詢其在華遺迹。第二條是“光緒年間,洪鈞著成《元史譯文證補》,已引用馬可遊記”。

洪鈞出使歐洲撰寫《元史譯文證補》一書,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極具震撼性的一件大事,借用唐德剛先生的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要“轉型”(transformation),中國史學自此走上世界史學之途。在我們今天紀念馬可波羅時,不能忘記的是,正是洪鈞為馬可波羅坦蕩蕩地補入中國“正史”鋪平了道路。因而,有必要寫些文字,回望100多年前洪鈞所開啟的那場學術革命。

洪鈞早逝未竟全功

洪鈞是清末學術史上重要人物,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卷一)有洪鈞傳略。蔡冠洛(1890-1955年),号可園,浙江諸暨人,弘一法師的弟子,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曾在浙江多所省立中學任教,後入上海世界書局任編輯。

鑒于《清史列傳》“位望之尊卑”、“一姓之私言”,“非顯官不加詳也”,“不足取法不予錄也”,“逆臣忠臣、惡溢美溢”之弊,蔡冠洛于1936年編撰出版了三卷本《清代七百名人傳》,内容充盈平實,惠澤後學查檢清代學術人物生平行迹。

洪鈞,字文卿,江蘇吳縣人,1839年生,同治七年(1868年)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870年提督湖北學政,1871年任滿回京。1875年(光緒元年)補行散館,充順天鄉試同考官。1876年充陝西鄉試正考官,1877年并加四品銜。

1880年,充功臣館纂修,充山東鄉試正考官,升侍講。1881年轉侍讀,提督江西學政,升右春坊右庶子,旋轉左庶子,升翰林院侍講學士。1884年升詹事府詹事,升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1885年丁母憂,1886年起複。

1887年(光緒十三年),簡派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大臣,補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1890年(光緒十六年)升兵部左侍郎。同年十月,差旋,奉旨在總理事務衙門行走。

1892年(光緒十八年),因帕米爾與俄分界事,光緒帝诏下總理衙門議帕米爾圖。洪鈞疏稱:“自上年帕事起時,臣衙門當即遍查内府輿圖、一統志等圖,于帕地山川道裡形勢險要,皆略焉弗詳。不得不籍英俄兩國之圖,旁參互證。新疆本無精通測繪之員,又以畏懼俄兵,不能前往複勘。該督撫先後寄到兩圖,皆未精确。迨至去冬,北洋大臣李鴻章譯寄英圖數種。出使大臣許景澄搜集英俄法德圖說十餘種,詳稽博考,訂成一圖,益為赅備,亦于十二月寄到,以敷臣衙門先後曆辦情形,似于疆界方輿,尚無乖謬。”

1893年(光緒十九年)8月,洪鈞卒,時年54歲。蔡冠洛書中說,洪鈞曾于1877年“纂穆宗毅皇帝實錄全書過半,得旨前充纂修官着遇缺題奏”。穆宗毅皇帝即同治皇帝載淳,現有《穆宗毅皇帝實錄》,1986年中華書局版,稿未完成,作者為“佚名”。該書當為洪鈞所纂,似應署洪鈞之名。

洪鈞過早去世,《元史譯文證補》是其遺著,現存刻本,共30卷,分為5冊。有陸潤庠序,作于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10月,未注明發行年份。據袁同禮先生書單,該書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刻版發行。

日本文求堂書店于1902年(明治35年)10月出鉛字版一部,正文約500頁。由日本史學家那珂通世校訂,按陸潤庠序本原貌排版。

紀念馬可波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書成始末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陸潤庠序刻本,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刊行。來源:作者提供

紀念馬可波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書成始末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那珂通世校訂,日本文求堂書店明治35年(1902年)10月鉛字版。來源:作者提供

陸潤癢和沈曾植為洪鈞刊行遺著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卷一)有陸潤庠傳略。陸潤癢,字鳳石,生于1841年,江蘇元和(蘇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曆任山東學政、國子監祭酒、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辛亥後留清宮,授太保,民國四年(1915年)卒,時年75歲,得谥号文端。陸潤癢以為官清正、善閣體書法而著稱。

陸潤癢為清末重臣,推崇唐代翰林學士陸贽,力暢“理亂之本,系于人心”,“治亂由人,不在天命”,“立國之權,居重馭輕”等政治理念。曾進奏文曰:“遊學諸生,于實業等學成而歸者,寥寥可數,而又用非所學,其最多者,惟法政一科。法政各國歧異,悉就其本國人情風俗以為制。今諸生根柢未深,于前古聖賢經傳未曾誦習,道德風尚概未知聞,襲人皮毛,妄言改革。”又曰:“成規未可墨守,而新法亦須斟酌行之。若不研求國内曆史以為變通,必至窒礙難行,且有變本加厲之害。”

宣統元年,陸潤癢力谏儲存台谏一職,認為“言官職在擊邪”,“行政裁判系定斷于事後,言官則舉發于事前。朝廷欲開通耳目,則谏院不可裁。”

陸潤癢所作《元史譯文證補序》,詳述該書之緣起始末,追記洪鈞之志向及品行風貌。序文曰:“中國自古統一之朝,幅員最廣莫如元朝,而元朝武功之盛,莫如蕩平西域。太祖成吉思汗即位之十四年,始議親征,大舉西伐,至十八年而功成。西南至于印度河,西北至于裡海、黑海、俄羅斯。當時用命諸王,則前有術赤、察合台等,後有拔都、旭烈兀等,諸臣則有哲别、速不台等,皆謀勇足備,猛摯無前,故得犁廷掃穴,所向披靡。而期間往來文牍,皆蒙文土語,史官記載略而不詳。至旭烈兀後王合贊時,命其臣拉施特纂修《蒙古全史》一書,又皆波斯文,未行于中國。”

“明洪武元年诏宋濂等修《元史》,燕京圖籍彙載而南,閱一年而即成,遺漏散失訛舛實多,考古者憾焉。嘉定錢大昕見《元朝秘史》譯本,認為論太祖成吉思汗的事迹,當于此書折衷。順德李文田得蒙文《秘史》,又取他書加以修訂,著《元秘史注》,然所據亦僅中土諸家記載,未覩拉施特史也。”

紀念馬可波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書成始末

李文田《元朝秘史注》十五卷,1903年上海文瑞樓石印版。來源:作者提供

“光緒己醜歲(1889年),洪鈞奉命出使俄德荷奧,駐其地者三年。周咨博訪,裒然成書而後,元初西域用兵始末,乃黎然大備焉。洪鈞之初至俄也,得拉施特書,随行舌人苦無能譯波斯文者,見之皆瞠目。洪鈞以為,既得此書,當使顯于斯世,不可當吾身而失之。于是百方購求,遂得多桑書,又得貝勒津、哀忒蠻諸人書,始有端緒可循,而所譯各從其音,人名、地名、部族名有繙改歧異者,有前後不一者,乃複詢之俄國諸通人及各國駐俄之使臣,如英、法、德、土耳其、波斯等,習其聲音,聆其議論,然後譯以中土文字。稿經三易,時逾兩年,而始成書,名之曰《元史譯文證補》。證者,證史之誤;補者,補史之阙也。惟其中數卷,掇拾散漫,未及定稿。”

洪鈞1890年歸國,“即授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公牍旁午,未遑卒業。而一燈中夜,孳孳為之無倦容。”癸已(1893年)秋,洪鈞病且劇。臨終前,将初稿及未完成的手稿,交其子工部郎中洪洛儲存,将謄寫好的稿本委托給陸潤癢和沈曾植二人,且曰:“數年心力瘁于此書,子為我成之。”

甲午(1895年),陸潤癢奉命典江西試,歸途中聽聞洪洛去世,“亟函詢所存稿本,已散失不可複得矣”。陸潤癢提到,洪鈞是其前輩,洪洛是其女婿。洪鈞駐俄時,即将其文稿寄予陸潤癢,與其磋商太祖紀譯證、西北地附錄、釋地西域補傳、木剌夷補傳等稿。洪鈞“尤惬心貴當者,洛亦能文,冀其克承家學”。然洪鈞、洪洛父子相繼淪逝,令人痛惜。

第二年,陸潤癢母病乞假回籍,旋即母亡丁憂。于是取出洪鈞清本,重校數過,反複緻書沈曾植,商定體例,傳遞刻印。

陸潤癢序中說,該書仍未完備,“未及定稿之數卷已無從搜尋,其字句間有可疑者,亦不獲以初稿覆正之。”“然有元西域武功之盛,卓越前古,觀于此書,亦可知正史之遺漏舛錯,非可偻指計。即秘史譯文及李侍郎所為注,猶未免囿于聞見也。則其搜羅考訂之功,豈撏扯家所可同年語哉!”

陸潤癢和沈曾植都是學養深厚的一時英才,他們斷定,洪鈞的書盡管殘缺不全,但已絕非尋常注釋家所能比拟。

-----

宿景祥,系“澎湃”特約撰稿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