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鵬遠:建立ESG“共識”,仍任重而道遠|前瞻2024

作者:中國企業家雜志
周鵬遠:建立ESG“共識”,仍任重而道遠|前瞻2024
可操作、可衡量、可比較“共識”的達成,是ESG領域在全球的挑戰

文|科爾尼大中華區合夥人 周鵬遠

采訪整理|《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欣

編輯|趙建凱

頭圖來源|受訪者

相較于其他理論,ESG理念涵蓋範圍更為廣泛、内容更為豐富複雜、體系更為龐大,也更加強調與企業業務的緊密關聯。ESG也并非單純追求社會價值或商業價值某一端,而是強調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承認,ESG範圍擴大的同時,也給很多企業帶來了“選擇困難症”。

科爾尼的一項“關于亞太地區企業的ESG議題調研”中顯示,盡管“雙碳”議題是無可争議的位居關注度最高的議題,但是五成以上關注的議題也非常多樣,涵蓋E、S、G等多個不同領域。

是以,我認為企業應對上述挑戰時,首先應該從“ESG議題重要性評估”入手,在繁雜的議題中,選擇那些對企業自身、客戶以及廣義利益相關方最重要的議題,并從這些議題入手,制定ESG政策,并與業務戰略有效結合。

理論界對于ESG一直存在的一個讨論是,ESG對企業的價值到底是“風險抵禦”,還是“價值創造”。其實,從ESG實踐的角度來看,隻有結合這兩點才是真正的可持續價值創造的關鍵。

就以環境議題舉例,為什麼近年來金融機構對環境資訊披露高度關注,這固然有一系列公共輿論和氣候大會的影響,但更關鍵的是氣候變化切實帶來的“風險敞口”。

據全球200多家大型企業的預估,其面臨的氣候風險敞口将高達9700億美元左右。近5年來,每年全球氣候相關災害共造成損失都在1500億~2000億美元之間,保險業為此做出的賠償高達800億~1000億美元。但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将綠色金融作為未來業務的新動能,以綠色貸款為例,截止到2023年第三季度,綠色貸款餘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位居世界首位。

2023年,“通用性”難尋

2023年,我最明顯的感受是,盡管國際經濟形勢對企業經營構成了很大挑戰,但中國企業對于ESG的關注度“不降反升”。

一個直覺的資料是,2021年之前,約有1/4比例的中國上市企業選擇披露ESG報告。而在2022年,這個數量上升接近至三成。但截至2023年11月,已經有約1/3的上市企業披露了ESG報告。是以,2023年全年披露ESG報告的上市企業比例,大概會超過35%。

數字變化背後的核心,是整個社會對ESG的關注度,尤其是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共識正在越來越強,并逐漸落地。是以,在政策的制定端,ESG也從過去的“倡導和呼籲”,更多轉向了制度性和強制性的要求,這方面最為明顯的莫過于ESG中的E(環境)。相應的,不管是主要交易所,還是主要的機構投資者,都将對ESG領域資訊披露程度和範圍提出越來越大的要求。

不過,2023年,盡管從重視程度和披露企業比例上看,中國企業在踐行ESG方面正逐年加強。但是在“行為模式”層面,卻很難找到很強的“通用性”。事實上,我認為ESG領域在全球的一個挑戰,正是可操作、可衡量、可比較的“共識”的達成。

這包括在标準層面,缺乏統一的ESG披露體系(如GRI、TCFD、ISSB等),以及近百家ESG評級機構在評估理念、評估方法論與工具、評估範圍與資料口徑、資料品質管理方面的巨大差異等。也包括企業内部對于ESG議題的定位、ESG戰略與整體戰略和業務戰略的關系、ESG相關機構與部門設定方面難以取得共識。

因行業不同、企業類型不同,中國企業在踐行ESG時,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的。

比如,金融行業由于自身行業特性與業務經營特點,披露ESG相關資訊時,在所有行業中遙遙領先,占比接近九成。當然,這也和央行2021年制定的《金融機構環境資訊披露指南》有關;此外,新能源行業由于其業務增長機遇,大量直接來自于綠色發展領域,是以也有較強動力披露和釋出相關資訊,而新能源企業ESG報告披露率釋出比例,也接近六成。

在企業類型方面,央企、國企的ESG(社會責任)資訊披露率也顯著領先,截止到2023年年中,央企上市公司ESG報告披露率超過七成。2023年年中,國資委釋出了“央企ESG專項報告編制名額體系”之後,預計未來披露比例與範圍,都能有進一步提升,而且可比性也将顯著改善。同時,這一趨勢也将對地方國企形成傳導影響。另外,區域次元也值得關注,例如深圳市就通過制定《綠色金融條例》,要求本地金融機構強制披露環境資訊。

企業對“E”的配置設定比例,會大幅提升

2024年,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對ESG比例的配置設定,毫無疑問仍會有很大的差異。但如果看整體大趨勢的話,我認為“E”的比例會大幅度地提升。這是從中國提出“3060”雙碳目标後,就一直延續的一個趨勢。

此外,相比于“S”和“G”,綠色經濟本身也有更強、更直接的業務增長潛力,在政策激勵和限制之下,企業低碳轉型能直接帶來成本縮減與ESG評分提高。而對能源行業而言,這更是未來業務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此外,随着發達國家“碳關稅”機制和“反漂綠”行動的逐漸實施,關注碳排放領域資料收集與報告,是維持産品國際競争力的必選動作。

未來,各行各業肯定會持續提升ESG踐行的重視程度。除了剛剛提過的金融行業和新能源行業以外,對于網際網路企業,由于個人資訊保護與隐私安全的關注度上升,對于S與G的關注度也會上升。另外,中小企業應該也逐漸将ESG議題作為公司未來的關注點,逐漸參與進來。

不過,由于企業複蘇壓力的影響,2024年企業也會對ESG采取更重視但更務實的态度,對ESG議題的選擇和目标制定,都建立在切實且可實作的風險抵禦或價值創造基礎之上。

再說回“行為模式”。其實領先企業中最值得借鑒的,就是形成了多層次的ESG組織機構與上司機制。很多頭部企業都已經逐漸搭建從董事會ESG委員會、管理層的ESG專責高管與上司團隊、ESG專屬部門(而非由公共關系部門或投資者關系部門兼職),以及各個業務部門的ESG團隊,并将關鍵的ESG議題與績效管理、業務流程和企業文化深度融合。

ESG的“共識”建立任重而道遠,這一定需要企業之外各類機構,包括政府、标準制定機構、ESG評級機構、媒體、智庫等廣泛參與協調一緻。隻有這樣才能持續提升ESG頂層機制設定、資訊披露品質與可比性。也尤其需要關注政策制定部門,随着ESG内涵的持續擴大,必然會需要政府各個不同部門的深度介入,如何形成多部門的有效協同機制,将對中國ESG實踐影響重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