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鹏远:建立ESG“共识”,仍任重而道远|前瞻2024

作者:中国企业家杂志
周鹏远:建立ESG“共识”,仍任重而道远|前瞻2024
可操作、可衡量、可比较“共识”的达成,是ESG领域在全球的挑战

文|科尔尼大中华区合伙人 周鹏远

采访整理|《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欣

编辑|赵建凯

头图来源|受访者

相较于其他理论,ESG理念涵盖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复杂、体系更为庞大,也更加强调与企业业务的紧密关联。ESG也并非单纯追求社会价值或商业价值某一端,而是强调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承认,ESG范围扩大的同时,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选择困难症”。

科尔尼的一项“关于亚太地区企业的ESG议题调研”中显示,尽管“双碳”议题是无可争议的位居关注度最高的议题,但是五成以上关注的议题也非常多样,涵盖E、S、G等多个不同领域。

因此,我认为企业应对上述挑战时,首先应该从“ESG议题重要性评估”入手,在繁杂的议题中,选择那些对企业自身、客户以及广义利益相关方最重要的议题,并从这些议题入手,制定ESG策略,并与业务战略有效结合。

理论界对于ESG一直存在的一个讨论是,ESG对企业的价值到底是“风险抵御”,还是“价值创造”。其实,从ESG实践的角度来看,只有结合这两点才是真正的可持续价值创造的关键。

就以环境议题举例,为什么近年来金融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高度关注,这固然有一系列公共舆论和气候大会的影响,但更关键的是气候变化切实带来的“风险敞口”。

据全球200多家大型企业的预估,其面临的气候风险敞口将高达9700亿美元左右。近5年来,每年全球气候相关灾害共造成损失都在1500亿~2000亿美元之间,保险业为此做出的赔偿高达800亿~1000亿美元。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将绿色金融作为未来业务的新动能,以绿色贷款为例,截止到2023年第三季度,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位居世界首位。

2023年,“通用性”难寻

2023年,我最明显的感受是,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对企业经营构成了很大挑战,但中国企业对于ESG的关注度“不降反升”。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2021年之前,约有1/4比例的中国上市企业选择披露ESG报告。而在2022年,这个数量上升接近至三成。但截至2023年11月,已经有约1/3的上市企业披露了ESG报告。因此,2023年全年披露ESG报告的上市企业比例,大概会超过35%。

数字变化背后的核心,是整个社会对ESG的关注度,尤其是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正在越来越强,并逐步落地。因此,在政策的制定端,ESG也从过去的“倡导和呼吁”,更多转向了制度性和强制性的要求,这方面最为明显的莫过于ESG中的E(环境)。相应的,不管是主要交易所,还是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都将对ESG领域信息披露程度和范围提出越来越大的要求。

不过,2023年,尽管从重视程度和披露企业比例上看,中国企业在践行ESG方面正逐年加强。但是在“行为模式”层面,却很难找到很强的“通用性”。事实上,我认为ESG领域在全球的一个挑战,正是可操作、可衡量、可比较的“共识”的达成。

这包括在标准层面,缺乏统一的ESG披露体系(如GRI、TCFD、ISSB等),以及近百家ESG评级机构在评估理念、评估方法论与工具、评估范围与数据口径、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的巨大差异等。也包括企业内部对于ESG议题的定位、ESG战略与整体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关系、ESG相关机构与部门设置方面难以取得共识。

因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中国企业在践行ESG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

比如,金融行业由于自身行业特性与业务经营特点,披露ESG相关信息时,在所有行业中遥遥领先,占比接近九成。当然,这也和央行2021年制定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有关;此外,新能源行业由于其业务增长机遇,大量直接来自于绿色发展领域,因此也有较强动力披露和发布相关信息,而新能源企业ESG报告披露率发布比例,也接近六成。

在企业类型方面,央企、国企的ESG(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率也显著领先,截止到2023年年中,央企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超过七成。2023年年中,国资委发布了“央企ESG专项报告编制指标体系”之后,预计未来披露比例与范围,都能有进一步提升,而且可比性也将显著改善。同时,这一趋势也将对地方国企形成传导影响。另外,区域维度也值得关注,例如深圳市就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条例》,要求本地金融机构强制披露环境信息。

企业对“E”的分配比例,会大幅提升

2024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ESG比例的分配,毫无疑问仍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如果看整体大趋势的话,我认为“E”的比例会大幅度地提升。这是从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后,就一直延续的一个趋势。

此外,相比于“S”和“G”,绿色经济本身也有更强、更直接的业务增长潜力,在政策激励和约束之下,企业低碳转型能直接带来成本缩减与ESG评分提高。而对能源行业而言,这更是未来业务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此外,随着发达国家“碳关税”机制和“反漂绿”行动的逐步实施,关注碳排放领域数据收集与报告,是维持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选动作。

未来,各行各业肯定会持续提升ESG践行的重视程度。除了刚刚提过的金融行业和新能源行业以外,对于互联网企业,由于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对于S与G的关注度也会上升。另外,中小企业应该也逐渐将ESG议题作为公司未来的关注点,逐步参与进来。

不过,由于企业复苏压力的影响,2024年企业也会对ESG采取更重视但更务实的态度,对ESG议题的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建立在切实且可实现的风险抵御或价值创造基础之上。

再说回“行为模式”。其实领先企业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形成了多层次的ESG组织机构与领导机制。很多头部企业都已经逐步搭建从董事会ESG委员会、管理层的ESG专责高管与领导团队、ESG专属部门(而非由公共关系部门或投资者关系部门兼职),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ESG团队,并将关键的ESG议题与绩效管理、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ESG的“共识”建立任重而道远,这一定需要企业之外各类机构,包括政府、标准制定机构、ESG评级机构、媒体、智库等广泛参与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提升ESG顶层机制设定、信息披露质量与可比性。也尤其需要关注政策制定部门,随着ESG内涵的持续扩大,必然会需要政府各个不同部门的深度介入,如何形成多部门的有效协同机制,将对中国ESG实践影响重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