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作者:太空科學站

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号,至此人類的航天時代正式拉開序幕,各國紛紛開始向着外太空探索,先後曾載人進入太空和踏足38萬公裡月球。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後來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渴望走得更遠,又研制無人探測器前往更遙遠的太陽系外側,去探索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不過當我們在探索太陽系外側時才意識到,即使僅在我們的太陽系内,天體之間的距離也會極大的增長,而如果想要跨越更遠的距離幾乎是天方夜譚。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比如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大家都知道是比鄰星,他位于半人馬座是一顆紅矮星,距離我們大約有4.22光年之遙,假如我們以如今的科技前往你知道大約需要多久嗎?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目前人類飛行最遠的人造探測器是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測器,自發射之後便通過行星引力彈弓效應加速到了第三宇宙速度,擺脫了太陽的引力束縛正向着太陽系外飛去。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如今旅行者一号已經飛行了47年,距離地球達到了235億公裡,然而就是以旅行者一号探測器的速度飛行,抵達4.22光年外的比鄰星也至少需要7萬年的時間。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如果想要更快,我們則需要更先進的飛行器,但以目前的科技而已,還無法建造出更高效推力的飛行器。

不過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人類攻克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麼我們就可以建造了一個以核聚變為動力的推進系統,能夠将飛船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五,那麼我們隻需要6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抵達土星,大約100年左右就能夠抵達比鄰星。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但如果我們想要在有生之年抵達比鄰星,那麼我們甚至要抛開可控核聚變技術,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前進,而這種技術隻存在于理論中,他就是曲速技術。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事實上是時空彎曲造成的幾何現象,這意味着時空是可以被彎曲的,而曲速就是一種類似超光速但又非超光速的推進系統,它與以上所知的化學動力推進器完全不一樣,他的運動方式是運用了時空彎曲的的變化,也就是通過曲速裝置将時空彎曲折疊,進而将距離縮短。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簡單而言就是在曲速飛行中,利用曲速引擎将前方的空間進行壓縮彎曲,然後膨脹後方空間使,飛船達到類似超光速飛行,假如我們能夠建造這樣一艘帶有此技術的飛船,那麼就可以有效地跨越巨大的距離,大約幾分鐘就能從地球到達土星,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内就能抵達4.22光年外的比鄰星。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至少掌握可控核聚變!

這也意味着當我們掌握了此技術,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甚至能夠在宇宙中尋找是否有其他生命存在,知道我們在宇宙中可能并不孤單。

不過言雖如此以上也隻是設想,目前為止我們對曲速技術還僅停留在理論中,而到底用何種技術去改變時空結構,我們還一無所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