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2024年伊始,數則關于造車新勢力高合汽車的資訊在網絡上發酵。

雖然高合汽車辟謠公司營運一切正常,但外界依然心存疑慮。

業内的共識是,今年的新能源車将面臨更加殘酷的競争。

淘汰賽,已經開始。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2023年,是大陸汽車行業的高光時刻。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3年大陸汽車總銷量300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11.7%。

在海外,中國汽車也揚眉吐氣。

大陸汽車的出口量預計540萬輛,首超日本,躍居全球首位。

新能源車,又是汽車行業的“顯眼包”。

2023年,新能源汽車産銷将超過900萬輛。

更亮眼的是速度,大陸新能源汽車從第1輛到第1000萬輛,用了27年;而從第1000萬輛到突破2000萬輛,僅用了17個月。

新能源汽車行業成績整體亮眼,掰開來看,悲喜卻并不相同。

中國汽車全年目标銷量達成情況彙總表顯示,2023年,僅理想、岚圖、比亞迪、吉利完成了全年銷量目标。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中國汽車全年目标銷量達成情況彙總表

從完成度看,理想排名第一。

從新能源汽車銷量上看,比亞迪拔得頭籌。

去年8月9日,比亞迪生産的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為全球首家達成這一裡程碑的車企。

隻看純電動汽車這一品類,比亞迪2023年銷量超過了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

與“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相比,哪吒的銷量就有點慘淡。

2023年,哪吒隻完成了全年一半的目标。

更慘的是,與2022年152073輛的傳遞量相比,2023年的銷量還下滑10%以上。

面對不如意的銷量表現,哪吒汽車CEO張勇在微網誌複盤:

2023年哪吒沒做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新老産品切換時沒能銜接好,節奏亂;新品上市定價過高,雖後期調整但錯過了先機;虧損的産品線大幅度調低産量;傳播方式老舊等。

哪吒掉隊,有自身的原因。

從外部看,還是因為行業太卷了。

行業太卷,卷不動的玩家,結局隻有一個:掉隊,乃至倒下。

2024年伊始,數則關于高合汽車欠款停供、工廠停工的資訊在網絡上發酵。

有部落客稱,高合汽車将是下一個倒下的造車新勢力。

随後,高合汽車辟謠稱營運一切正常,研發、生産、營銷和傳遞等各項工作正常推進。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高合汽車的辟謠聲明

第三方平台資料顯示,高合汽車2023年的銷量在8000輛左右。

雖然相比于前一年接近翻番,但與頭部造車新勢力相比,差距很大。

在2024年活下去,或許是包括高合汽車在内很多車企的心聲。

去年6月,在比亞迪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直言,“汽車行業已進入淘汰賽階段。”

如果說,2023年車圈的關鍵詞是“内卷”,那麼,2024年車圈的主基調可能是“淘汰”。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與全球其他汽車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太特别了。

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如此之多的汽車品牌。

巅峰時期的2018年,國内汽車品牌一度高達400多家。

五年過去了,已有300多家車企黯然離場。

2024年,三大變量将加速這場“淘汰賽”:

變量一,新階段。

據大陸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預測,2024年大陸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将達到40%。

滲透率越高,意味着新能源汽車越來越普及。

這對于大車企來說,是個好事。

但對于小車企來說,可能是一場災難。

40%,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節點,标志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從小衆市場邁入大衆市場的新階段。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曆年新能源車零售銷量走勢

在小衆階段,新技術剛普及,行業标準不一,産品魚龍混雜,市場處于一個摸索、野蠻生長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願意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大多是新技術的嘗鮮者,心懷新奇,對産品的容錯度也比較高,這給了小車企、新車企以生存空間。

但到了大衆階段,行業标準逐漸統一,産品出現了區分度,市場逐漸成熟。

在這個階段,願意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消費心理從新奇轉向實用,更傾向于選擇頭部品牌。

市場占有率向頭部集中,小企業将被淘汰。

變量二,新玩家。

新賽道,自然會吸引新玩家。

雖然美國也湧現出特斯拉、Rivian、Fisker、Lucid等造車新勢力,但是,除了特斯拉、Rivian外,其他車企銷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看中國市場,理想、小鵬、蔚來、零跑年銷量都超過了10萬輛,站穩了腳跟。

理想更是将2024年的銷量目标定在了80萬輛。

“蔚小理”們将向傳統汽車商場和其他新勢力發起更大的沖擊。

2024年,也是小米汽車的上市之年,樂觀估計年銷量10萬輛。

作為首家親自下場造車的網際網路大廠,小米将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大變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技術釋出會上,小米披露了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以及智能座艙五大自研核心技術體系的最新成果。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小米“自主設計9100噸一體化大壓鑄裝置叢集系統”

作為一個新玩家,小米官宣造車不過1000天,為何能快速建立起自己的技術體系?

這是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鍊太完善了,降低了造車的門檻。

據業内人士介紹,在長三角地區,生産一輛新能源汽車隻需4小時。

門檻降低,或将吸引更多玩家入局。

變量三,新玩法。

新玩家的入局,給汽車行業帶來了一些新玩法。

半導體行業有一個摩爾定律,即晶片産品18個月必須更新一次。

新玩家的創新速度更快,産品投放更頻繁,帶動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卷入了“摩爾時代”。

統計資料顯示,僅2023一年,中國市場就推出了1100餘款新能源車型。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問界M9及華為冬季全場景釋出會

産品更新跟不上的車企,也将出局。

銷售端,也有新玩法。

燃油車時代,中國之是以能夠容納衆多車企,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太大,三四線城市與一二線城市各有不同。

車企通過布局4S店形成行業壁壘,也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新玩家普遍采用直營模式,線上下訂單線下傳遞的模式,更是打破了4S店的邊界。

這意味着,隻要車企的産品足夠好,銷售範圍覆寫全國,就不再受4S店的局限。

這對靠4S店維持市場佔有率的車企來說,無疑是一種降維打擊。

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本是市場的法則。

2024年的“淘汰賽”,将更加殘酷。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在去年2月的一場活動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苗圩斷言:

100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在競争當中一定會優勝劣汰,最後集中到幾家頭部企業。

問題來了,誰将赢得這場淘汰賽?

中國新能源車企要想笑到最後,無外乎三條路徑:

一是變強。

大浪淘沙,剩下來的,肯定是競争力最強的。

這裡的強,除了先進的技術、穩定的供應鍊、極緻的成本效益外,還有精準的定位。

以理想為例,雖然有人稱其是“僞新能源車”,但是,憑借着家庭用車的定位,理想成為銷量最高的新勢力車企。

2024年的價格戰将更加激烈,占領消費者心智的品牌,将多築起一道護城河。

二是出海。

與其在國内卷,不如去廣闊的海外市場尋找新機遇,逐漸成為中國車企的共識。

最近幾年,中國汽車的出海步伐正在加快,部分車企已嘗到了甜頭。

比如奇瑞汽車,在國記憶體在感不強,2023年一年出口汽車937148輛,同比增長 101.1%,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對于奇瑞汽車來說,近一半的産量,銷往海外。

如果隻在國内卷,奇瑞汽車不可能實作同比50%以上的高增速。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奇瑞汽車2023年累計銷量

正如正解局在《被歐盟反補貼調查,中國電動車出息了》一文中分析的,面對日益擡頭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車企在海外要合規經營,同時進行本土化生産。

中國新能源車已具備科技創新能力、完整的産業鍊和規模優勢,出海大有可為。

三是跨界。

上文提到,比亞迪2023年銷量超過了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

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有網友将特斯拉和比亞迪進行了對比。

對此馬斯克回應稱,相比于車企,特斯拉更是一家AI/機器人公司。

中國新能源車,淘汰賽開始!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的回應

這倒不是馬斯克給自己找台階下。

早在去年9月,馬斯克就公開表示,特斯拉幾乎所有的長期價值都将來自AI和機器人,包括汽車和人形機器人。

在更早些的2022年,特斯拉就推出了首款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可以完成重複性任務,未來用于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人形機器人一旦商業化,特斯拉又将獲得新的增長空間。

特斯拉的跨界啟示我們,車企不要隻盯着造車的一畝三分地。

中國企業的征途,應該是星辰大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