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戰争,可以說是改變中國曆史程序的重要戰役。過去清朝的軍隊,隻在歐洲列強面前吃過虧,他們壓根就瞧不上蕞爾小國日本。
但是這場甲午戰争,直接把清朝那幫老大爺、老奶奶們給打懵了。都說西洋厲害,沒想到東洋也這麼強?
在這之後,清朝開始和沙俄合作,他們結成盟友,共同抵禦日本。實際上,日本打完甲午戰争,已經把自己那點實力都消耗幹淨了。
甚至有人推測,如果清廷繼續堅持打下去,肯定能把日本給拖垮了。奈何關鍵時刻,慈禧點了頭,老李簽了字,《馬關條約》不僅賣了我們的寶島,還送出去2.3億兩白銀。
由此可見,日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内繼續對清朝發起進攻。針對這一點,至少有這3個原因:
- 第一,日本自身後勁不足,已經無法支撐他們再接着繼續打一場滅國戰争了。更何況他們要面對的是龐大的清帝國。
- 第二,日本已經從《馬關條約》中獲得了土地和賠款,這是雙方停戰的基礎。如果日本繼續開戰,那就是放棄了這些土地和賠款。
- 第三,清廷的賠款,是按年分期付給日本的。在賠款沒有付完之前,日本貿然出擊,是不想要尾款了嗎?
是以說,這個時候沙俄恐吓清廷,說日本随時會打來,這是無稽之談。沙俄隻是想借用清廷的膽怯,實作自身利益罷了。
日俄戰争,是在英日同盟結成後開始的
得知清俄組成了同盟以後,日本也是很氣惱。不過更讓日本氣惱的是,沙俄與清廷簽訂了《中俄密約》,開始把手伸向了東北和半島。沙俄和日本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也由此浮出水面。
第一,沙俄和日本争奪半島控制權
甲午戰争以後,清廷已經放棄了半島的藩屬權,但是沙俄卻覺得自己有機會滲透到半島。隻要能控制半島,那沙俄在東部就不愁沒有不凍港了。
日本人覺得,這事兒嚴重觸犯了日本在半島的權益,為此日本多次找俄國人磋商,卻一直被瞧不起。
第二,沙俄和日本争奪遼東半島
1895年甲午戰争談判的時候,日本本來還想要求清廷割讓遼東半島的,結果沙俄卻帶着德國和法國,堅決反對此事。
那時候清廷感動壞了,認為列強裡還是有好人的啊!這才有了後來的清俄聯盟。到了1896年中東鐵路動工,1897年年底,沙俄就占了遼東半島。
理由是幫助清廷防備山東的德軍,隻要德軍撤了,他們立刻就走。結果到了1898年3月,沙俄又逼着清廷簽訂了《旅大租賃條約》,強行租借走了遼東半島。日本人的嘴都氣歪了。
第三,沙俄和日本争奪八國聯軍頭把交椅
1900年爆發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其實其他列強都是小卡拉米,沒派幾個人過來。派遣人數最多的自然是我們的兩個鄰居,沙俄跟日本。
為了争奪八國聯軍帶頭人的資格,沙俄派了4800人前來,本以為穩坐帶頭大哥的位置了,結果日本不服氣,一口氣派來了8000人。
沙俄很不爽啊,索性出動了17萬大軍,直接進入東北。八國聯軍在京城折騰的時候,俄軍趁機占了東北,可謂是最大的獲利方。
忍無可忍的日本,終于想要跟沙俄幹一架了。日本明治天皇跑去問伊藤博文:伊藤啊,咱們和俄國打一架,獲勝的幾率有多大?
伊藤博文朝着明治天皇擺了一個OK的姿勢,明治立馬兩眼放光:這麼說能打?
伊藤老臉一黑:我的意思是,日本獲勝的幾率不到三成。
既然打不過,那隻能找外援啊。為此日本在1902年與英國結成同盟。有了英國這個大靠山,日本終于有了和沙俄一較高下的底氣了。
日俄戰争後,沙俄卻沒有完全退出東北
沙俄占領東北,遭到了全世界多數國家的指責,很明顯這是侵略行為。沙俄也感受到了國際壓力,是以假裝撤了一批人,後來索性攤牌了,不裝了,又增派了大軍駐紮東北。
言下之意很簡單:我是流氓我怕誰?
1904年2月,日本對旅大的沙俄遠東艦隊發起突襲,開始了這場日俄戰争。整場戰争打了1年多時間,最終以沙俄慘敗而告終。
戰後雙方開始談判,可談判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日本作為獲勝方,所獲得的好處,遠不及甲午戰争時所帶來的好處,大緻上隻有這麼幾點收益:
- 第一,日本獲得中東鐵路南延線的控制權。
- 第二,日本獲得旅大租賃權。
- 第三,日本獲得庫頁島南部的主權。
除此以外,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好處了。這可把日本群眾給氣壞了,打了一場甲午戰争,能獲得那麼多土地和賠款,打這場日俄戰争,同樣是勝利,為啥入不敷出?
為此,日本當時的内閣還特地辭職下崗了。畢竟日本在這場戰争中,花費了15億日元,多數都是跟老美借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沙俄除了沒有賠款以外,并沒有完全退出東北。他們依舊掌控着中東鐵路主幹線,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這麼3點原因:
第一,日本無力繼續再打了
日俄戰争中,沙俄損失了三分之二的艦隊,陣亡了不到2萬,但被俘接近8萬。日本這邊損失比沙俄還要慘,足足損失了8萬多人。
這是日本無力繼續戰争的一個主要原因,實在是沒法給國人一個交代。此外,日本是借了一大筆錢來打這場戰争的,每天巨額的開銷,讓日本當局寝食難安,他們自然希望早日結束戰争。
第二,沙俄态度強硬,讓日本摸不清底牌
當時沙皇尼古拉二世得知戰敗的消息後,派遣前财政大臣維特去跟日本談判。他給出的底線是,賠款一分沒有,要打就奉陪到底。
這話一出,所有人包括維特都倒吸了一口涼氣,維特心裡肯定暗暗在想:老大啊,這麼搞,很容易亡國啊!
不過這話同樣也傳入了日本人耳朵裡。日本人開始懷疑人生了,他們實在是搞不清楚沙俄的實力究竟有多強,繼續打會不會把自己帶崩了。與其冒着獲勝崩盤的風險,倒不如見好就收算了。
第三,日本胃口沒那麼大
當時如果日本将俄軍全部趕出東北,那麼東北肯定就被日本給占了。到時候抗日戰争或許會提前到來。
但問題是,那時候的日本,是真心沒那麼大胃口。即便有這個野心,他們也吃不下這麼大的東北。東北有80多萬平方公裡,2000萬左右人口,對當時的日本來說,體量太大。而且吃了這裡,日本就會面臨和沙俄相同的處境。
為此,日本便打算和沙俄平分了東北。隻要東北南部連同半島這邊,都是日本的勢力範圍,那日本對東北北部,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日俄戰争後,大量留學生前往日本
這場大戰過後,日本和清朝的關系,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雖說清朝對東北的控制,依舊受制于沙俄和日本,但至少清朝保住了對東北的主權,這一點十分關鍵。
而且,最讓人驚訝的,自然是日本居然可以擊敗沙俄。也就是說,東亞人,是完全可以擊敗歐洲列強的!這一點,着實讓當時的中國人吃了一驚。有了這個例子在,那東亞乃至整個亞洲,未來可期。
是以說,日俄戰争後,大量中國的留學生前往日本留學,希望能夠學到救國的方法。這場戰争雖然沒能完全擊敗沙俄,卻打破了西方列強不可戰勝的神話。
尤其是針對沙俄,因為沙俄幾乎沒怎麼在東方出過手,清朝那15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是沙俄通過訛詐和恐吓的手段騙走的,雙方壓根就沒怎麼交手。這場大戰過後,訛詐和恐吓,在東友善失去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