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實力冠絕全球,稱霸心态迅速膨脹,千方百計、不擇手段整治阻礙其成為世界“單極”的國際競争對手。美國不僅巴不得把蘇聯、俄羅斯置之死地而後快,對日本、歐洲等所謂盟友也不惜背後捅刀。歸納起來,美國打壓遏制競争對手主要招式有“七闆斧”。
為維護霸權,美國窮兇極惡地揮舞“七闆斧”,不講武德、無所不用其極,注定失敗。(漫畫丨劉蕊)
第一闆斧:和平演變,大搞意識形态颠覆
冷戰伊始,美國“遏制戰略總設計師”喬治·凱南即提出“最大限度提高宣傳和政治戰技巧”的政策建議,後期又在美國陸軍學院演講時抛出“必要的謊言是美國二戰後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言論。
據此,1955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出台NSC5505/1号檔案,制定“特洛伊計劃”,圖謀通過“和平演變”改變蘇東國家社會性質。授權中央情報局和美國新聞署從事颠覆敵對政府的行動,利用形形色色的所謂非政府組織,多管道、多方式從文化層面、價值觀層面向蘇東國家推廣“民主”,挑動蘇東國家群眾“西化改革”意願。
具體而言,美國對蘇聯發動“真理運動”,美國國務院、中情局利用“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美國之音”等極力宣揚美國民主制度和意識形态優越性,攻擊、抹黑、歪曲蘇聯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制度,離間這些國家執政黨同其人民的關系。
1991年8月,在俄羅斯聯邦特别議會上,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當場向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遞交經濟改革方案,方案由俄羅斯内閣通過,表達對戈爾巴喬夫漸進式經濟政策的不滿,要求更激進的“休克療法”。同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解體。
近年來,美國煽動香港“占中”運動,編造新疆所謂“種族滅絕”謊言,利用“公知”借一些社會議題挑動網民對立,給中國扣上所謂“威權國家”的帽子,背後都是和平演變的“陰風狐影”。
第二闆斧:畫地為牢,實施地緣戰略圍堵
二戰硝煙未盡,美國即抛出以“遏制共産主義”為外交指導思想的杜魯門主義,并加緊進行全球部署。在歐洲設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中東,借支援以色列介入地區事務,推動伊朗、伊拉克親美政府建立巴格達條約組織(後改名“中央條約組織”);在亞洲,扶持日本、南韓、菲律賓等遏制共産主義的馬前卒,推動成立東南亞條約組織;在北極圈内的阿拉斯加州設立大型軍事基地。
通過上述舉措,美國建構起一條從北歐經中歐到東南歐,從中東經東南亞再到東亞的地緣“封鎖弧”,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進行全方位遏制圍堵。
冷戰結束後,美國繼續背信棄義推動北約“東擴”,極限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還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策動“顔色革命”,禍亂俄周邊地區。
2013年12月,美國時任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前往烏克蘭基輔市中心獨立廣場,對烏克蘭的“親歐盟示威運動”表達支援。
2014年2月,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獨立廣場,一名反政府抗議者在與防暴警察的沖突中使用彈弓。
2022年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闡述美國對華政策時,毫不諱言美國意圖“塑造中國的戰略環境”。美國拉緊雙邊盟友關系,糾集“美日韓準三邊同盟”和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系”(AUKUS),聯合日、澳、印打造所謂“四邊機制”(QUAD),強化“五眼聯盟”,實施所謂“印太戰略”。如此種種,都是在上演地緣圍堵戰略的老把戲。
第三闆斧:單邊霸淩,仗恃經濟實力大打貿易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在經濟上大有趕上美國的勢頭。為了維護經濟霸權,美國大搞單邊經貿霸淩,築壘限額強扭貿易逆差,對日本頻繁發動紡織、鋼鐵、家電、汽車等行業貿易戰,強行加征關稅并嚴格限制日本對美出口部分産品配額。
美國還耍弄“盤外招”,将所謂“歸還沖繩”與日本限制對美國紡織品出口挂鈎,用強力壓服日本簽署美日《紡織品貿易協定》,迫使日本作出重大讓步,“自願限制”對美紡織品出口。
即便如此,美國并未善罷甘休,還在雙邊談判架構下持續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實施所謂“結果導向”貿易政策,并依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對日本出口美商品進行調查,先後逼迫日本簽訂一系列市場準入條款,強制提高美國對日本産品的出口份額,進而使美國部分産品得以占領日本市場。
1982年,兩名美國人在一場印第安納州鋼鐵勞工發起的運動中狂砸日本汽車。
此外,美國運用在世貿組織(WTO)的優勢地位,将美歐香蕉、奶酪、鋼鐵等貿易争端訴至WTO,甚至申請WTO授權其對歐盟采取貿易報複措施。美國還通過出台《外貿公司法》等國内法給予在美國生産的産品出口減免稅待遇,使得微軟、波音等本土公司從中受益,導緻歐盟企業每年損失高達40至50億美元。
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棒”,以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過大為由,迅速出台加征高額關稅等一系列行政措施,企圖一舉壓服中國。拜登政府上台後,保留了特朗普加征的幾乎所有關稅。但目前美方貿易資料說明,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不降反升。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不過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第四闆斧:金融打壓,蠻橫濫用美元霸權
20世紀80年代,為解決美國經濟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美國對日本發起了匯率戰。1985年9月,美、日、德(聯邦德國)、法、英五個發達國家的财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著名的“廣場協定”。協定簽訂後,美元匯率應聲下跌,日元兌美元匯率迅猛升值。
1985年9月,美國财長貝克宣布“廣場協定”,身後陰影裡是日本财長竹下登。
日元匯率飙升對日本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從總體上看,1986年日本名義經濟增長率和實際經濟增長率分别由1985年的7.4%和6.3%下降為4.7%和2.8%。出口總額則由1985年的415719億日元下降到345997億日元。日本制造業出現大範圍的“日元升值破産”現象,成為泡沫經濟的重大誘因之一,最終使得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墜入“失去的三十年”。
同樣,為了維護美元霸權,美國拉下“盟友”的面具,對歐元動刀。1999年3月,歐元推出僅兩個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突然對南斯拉夫發動持續78天的空襲行動,科索沃戰争瞬間更新,歐盟内大量遊資短時間内瘋狂撤出歐元區,為避險流向美國,緻使新生的歐元備受打擊,匯率一度跌破1歐元兌換1美元平價。
1999年1月,近萬人聚集在德國法蘭克福歐洲中央銀行外一個巨大的歐元符号旁,慶賀歐元正式啟用。
2003年3月,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援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發動伊拉克戰争,實際目的是強撐“石油美元體系”。
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美國授意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标普、惠譽先後下調所謂“歐豬四國”——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的主權債務和信用評級,惡意炒作負面輿論、唱衰歐元,導緻國際資本加速向美國回流。
2010年5月,希臘雅典一家銀行牆上寫滿“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滾出去”的塗鴉,防暴警察靠在牆邊休息。
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在美國撺掇操縱下,俄羅斯10家主要國有和私營銀行被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俄羅斯超過1萬億美元海外資産和3000億美元外匯存底遭當機。又是在美軟硬兼施下,殼牌、雷諾等上百家美歐大型跨國企業迫于“政治正确”,放棄在俄羅斯的數百億投資,中斷在俄業務。然而大量歐元資産并未回到歐盟國家,而是流入美國避險。誰是最終受益者,一目了然。
近年來,先有中國持續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員國”名單,又有中概股遭美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合規調查”,再有美資被限制對華投資。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穆迪近日釋出報告,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凡此種種,無不暴露出美國惡意唱衰中國、做空中國的企圖,值得高度警惕。
第五闆斧:封鎖禁運,阻遏對手技術更新
早在1947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就将出口管制提上日程。對内,美國國會出台《出口管制法》,明确将貿易管制戰略以立法形式确定下來。對外,美國拉攏盟友于1950年初成立“巴統”(即所謂“對共産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協調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進行戰略物資禁運。美國對蘇聯出口由二戰後初期的2700萬美元銳減至1952年的1.5萬美元。
美國還利用國内法和巴統“例外程式”,先後将計算機網絡技術、大型計算機系統技術、軟體技術、浮動船塢、宇航船、機器人等多種高新技術納入管制清單,封堵社會主義陣營擷取國際高科技管道。蘇聯外國技術密集型産業淪為重災區,晶片、半導體、航空零部件和醫療器械等幾乎斷供。
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一方面強推俄羅斯與歐洲能源“脫鈎”,推動歐盟全面禁止對俄羅斯煤炭進口,又出台原油和石化産品限價令;另一方面加大對俄羅斯從高端晶片到日常消費品的全面出口封鎖,妄圖實作對俄羅斯經濟絞殺。這一系列“強操控”也導緻歐洲能源價格高企,制造業成本大幅上漲,大量歐洲企業為了保持市場競争力,陸續選擇向美國等地外遷。
2022年9月,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對着鏡頭劈柴,以此諷刺歐洲制裁俄羅斯導緻能源危機。
2022年11月,法國東部聖阿瓦爾德,首席營運官喬治·大衛站在燃煤電廠壓氣機旁。該工廠本應在2021年冬末永久關閉,但由于能源危機,政府恢複了生産。
美國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搭建“小院高牆”,對華“科技戰”不斷加碼。近日,美國政府高官對荷蘭輪番施壓,迫使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在對華出口管制2024年1月全面生效前,取消了原本許可向中國公司提供的深紫外光刻機訂單。美國妄圖在中國身上複制技術封鎖禁運的老套路,阻斷中國科技創新和産業更新的步伐,無疑是低估了中國科技自主的能力和決心。
第六闆斧:強推斷鍊,惡意操縱國際市場
冷戰後期,針對蘇聯對石油出口的嚴重依賴,裡根政府為“釜底抽薪”實施“沙特行動”計劃,利用沙特增産的石油做空國際市場油價,嚴重損害蘇聯外彙收入重要支柱,使其損失達數百億美元。同時,油價下跌也讓中東國家收入減少,進而壓縮對蘇聯國防采購支出,間接打擊了蘇聯軍售。外彙不足使蘇聯無法進口西方裝置、工業材料和農産品,大型項目因缺乏資金被迫停工。可以說,外彙枯竭是壓垮蘇聯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随着日本半導體技術迅速發展并在全球市場占據領先地位,美國炮制“日企竊取美國技術論”“日本半導體産業威脅美國家安全說”等謬論,持續營造日大學技威脅論,借此展開“301調查”,強迫索尼等全球主要晶片企業提供機密資料。
美國一方面通過簽訂雙邊協定、反傾銷調查等方式對日本半導體産業瘋狂打壓,另一方面又扶持南韓、荷蘭等國半導體産業,強推全球半導體産業鍊重塑,一舉擊破了日本在關鍵高科技領域登頂的美夢。
1987年6月,5名美國國會議員在國會大廈前砸毀一台東芝收音機,要求美國禁止進口東芝産品。
如今,美國打着“國家安全”旗号,推動“近岸外包”與“友岸外包”,強推産業鍊“去風險”,其醉翁之意還是要推動與中國“脫鈎斷鍊”,甚至妄圖将中國鎖死在産業鍊中下遊。
第七闆斧:軍備競賽,策動代理人戰争
杜魯門政府之後,艾森豪威爾政府推行“大規模報複戰略”,企圖通過發展核武器和在蘇聯周邊建立由美國操縱的軍事同盟來遏制所謂“共産主義的擴張”。美國核武器數量從1948年50枚猛增到1961年的23000枚,處于絕對優勢。
20世紀80年代,鑒于美蘇兩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足夠把地球毀滅數十次之多,為了轉移競賽空間和擴大優勢,裡根政府提出太空戰略防禦計劃,誘使蘇聯不得不先後投入折合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大搞軍備競賽。
圖為1983年4月美國《時代》雜志封面,内容為裡根總統與他提出的美蘇太空“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還積極策動代理人戰争,利用蘇軍入侵阿富汗和兩伊戰争将蘇聯拖入戰争泥潭,耗盡了蘇聯最後一絲國力。
直到今日,美國仍企圖步步掏空一個中國原則,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别是“八·一七”公報規定,加速“武裝台灣”,支援台灣發展所謂“豪豬戰略”。一些人更叫嚣将“台灣問題烏克蘭化”,企圖将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統一發展的一枚棋子,用心險惡昭然若揭。
美國為了維護霸權,窮兇極惡地揮舞着的“七闆斧”,不僅不講武德,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目前,美國将中國視為維護霸權的絆腳石,圖謀對中國“半渡而擊”,已經到了“逢中必反”的程度。
但時代畢竟變了,美國口口聲聲鼓吹人人平等,卻在世界上大搞美國至上、盎撒至上的種族主義,自然人人喊打。中國不是蘇聯、日本抑或歐盟,更不是120年前的晚清。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就以“鋼少氣多”戰勝了“鋼多氣少”。今天的美國如果還想在錯誤的時間,對錯誤的對象,發起錯誤的打壓,隻會在14億多中國人民的鋼鐵意志面前再次失敗。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