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無知的力量

作者:洞見
莊子:無知的力量

作者:洞見yimo

狂妄源于淺薄,低調基于見識。

莊子在《應帝王》裡講過一個故事:齧缺問于王倪,四問而四不知。

王倪是當世的智者,齧缺是他的學生。

齧缺想知道萬事萬物的标準和道理,問了王倪四個問題。

王倪卻答了四個不知道。

齧缺很疑惑。

王倪解釋說:人睡在潮濕的地方會生病,但是泥鳅卻不會。人睡在樹上會不安穩了,但是猴子不會。

那到底哪個地方更适合休息呢?

人喜歡吃家畜的肉,麋鹿喜歡吃草,貓頭鷹喜歡吃老鼠。

那到底哪種食物更美味呢?

毛嫱與麗姬,是當世的美女,但是魚見了就潛入水底,鳥見了就飛向高處,麋鹿見了就頭也不回地走開。

那到底什麼是漂亮呢?

我答不上來,是以我說,我不知道。

所有已有的知識都有局限,明白自己無知,是一種大智慧。

齧缺聽完之後大喜,跑去找蒲衣子,說自己領悟了無知的道理。

我們都說:知識就是力量。

但是在莊子的世界裡,無知,才是更強大的智慧和力量。

01

  • 對他人無知,是一種尊重。

莊子請朋友惠子一起在濠梁橋上遊玩。

看到水裡的魚兒悠閑地遊來遊去。

他對惠子說:你看這魚兒,多快樂啊。

惠子說:你怎麼知道他們快樂呢?你又不是魚。

莊子馬上反問: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它快樂呢,你又不是我。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就出自于此。

我們不是魚,是以不知道魚的快樂。

我們也不是他人,是以也不能了解别人的喜好和想法。

莊子講過一個“魯侯養鳥”的故事:

有鳥從海上飛來,栖息在魯國的城郊。

魯侯發現之後,立馬派人捉來,養在宮裡,好生招待。

魯侯本人酷愛音樂,又喜歡吃美食。

于是每天都有樂師奉命為鳥奏樂,又有仆從喂它山珍海味。

鳥兒被樂聲震得惶恐不安、不敢進食,沒幾日便死了。

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周國平說: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你自己喜歡的,未必是别人喜歡的。

預設自己對他人的世界無知,不強加自己的意見,才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

沈從文和翻譯家王際真是很好的朋友。

倆人都熱愛文學,經常一起寫作、聊天。

後來,王際真要去美國深造。

當時國内大學老師緊缺,有人找到沈從文,希望他勸勸王際真留下。

沈從文卻表示,自己不幹涉王際真的選擇。

到了40年代,國内局勢動蕩,很多人希望沈從文出國。

有人找到王際真,希望他勸勸沈從文。

王際真卻隻寫了一封普通的問候信,對此事隻字未提。

這種互不幹涉的相處模式,使得兩人保持了終身的友誼。

君子和而不同。

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哪怕穿上别人的鞋子,我們也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别人,

不要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别人決策。

不多言,不越界,不幹涉。

為彼此留足空間,才能彼此尊重,久處不厭。

莊子:無知的力量

02

  • 知道自己無知,是一種智慧。

《莊子》中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楚國有一個屠夫叫屠羊說,在楚昭王逃亡的時候,他幫楚昭王解決了很多問題。

後來楚昭王複國,要給他一個大官。

屠羊說堅辭不受,表示自己隻想守着自己的羊肉攤。

楚昭王不了解,當官不比當屠夫有地位得多。

屠羊說卻說:自己沒有什麼才學,對政事一無所知,一旦當了官,無論才德,都無法比對,還不如經營自己的羊肉攤來得舒服。

很多時候,承認自己無知,是一種謙卑。

知道自己無知,是一種智慧。

因緣際會,很多人在命運的撥弄下,一飛沖天,于是忘乎是以,狂妄自大。

這樣的人遲早被災禍吞噬。

認清自己,放低姿态,才能規避禍患,把路走寬。

漢朝剛立國的時候,百廢待興。

丞相蕭何順應民意,鼓勵人民積極生産,發展農桑,并且定下了詳細的規章制度。

蕭何死後,曹參當了丞相。

他卻沒有改動任何條令,一直遵循蕭何的舊規。

朝臣看他整日無所事事,于是參奏皇帝告他怠慢政務。

皇帝就召來曹參詢問。

曹參說:皇上你看我和蕭何,誰的能力更強一些。

皇帝說:當然是蕭何。

曹參說:蕭何跟着高祖一起打天下,學識淵博,又見多識廣,我自愧不如。既然我不如蕭何,那為什麼要更改他的政令呢?

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蕭規曹随”。

惠帝恍然大悟。

在曹參的帶領下,漢朝的國力得以逐漸恢複,萬民贊頌。

《論語》中寫: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越是沒有學識的人,越是容易驕傲自滿。

越是見過大人物、大世面的人,越懂得自己的渺小。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謙遜,不是怯懦,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智慧。

保持空杯心态,把自己看小,人生的道路才會越發廣闊。

莊子:無知的力量

03

  • 明白對世界無知,是一種成長。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黃河裡有一位河神叫河伯。

多年來都生活在孟津口,從沒遠離過。

望着滾滾東去的浪濤,河伯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河流能和黃河比。

旁邊的老鼈聽到之後說:你一直跟着河流往東走,你會看到一個叫北海的地方。

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彙聚在那裡,它的面積比黃河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河伯不信,于是一直向東,經過一天一夜,終于到了北海。

見到北海一碧萬頃,無邊無際,河伯不由驚得呆住了。

他對北海的海神說:過去我曾經聽說北海之大,但始終不相信,今天總算親眼見到了。如果不是來到這裡,我恐怕會一輩子被有見識的人取笑呢。

北海海神說:

井底之蛙是不可能知道海的,見識淺薄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大道的。

現在你走出黃河狹隘的天地,看到了遼闊的大海,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這樣你就有機會聆聽真正的智慧了。

老子講:埏(shan)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器皿中空,才能裝進東西,房子中空,才能住人。

意識到自己對世界一無所知,才能繼續汲取知識和智慧,人才能繼續成長。

蘇轼年少聰穎,年紀不大,就通讀了四書五經。

少年意氣,志得意滿。

于是在門口貼了一副對聯:

識盡天下字,讀盡天下書。

路過的人,紛紛誇贊蘇轼有學問。

但是有個老頭卻不以為然,他把小蘇轼叫出來,給了他一本書。

蘇轼一看這本書,自己居然從來沒見過,裡面的内容更是聞所未聞。

不由得感慨學問之廣,世界之大。

他羞愧地把書還給老頭,然後把對聯改成了“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後來蘇轼果然發奮讀書,長大之後更是踏遍巴蜀,四處求學,成為中國的一代文豪。

古希臘時代,有人去問先知:誰是雅典最聰明的人?

先知回答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

蘇格拉底卻說: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但有一點,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而所有其他人都認為自己知道。

世界是未知的,而我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不自傲,不自滿。

塌下心來,虛心向前,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道德經》裡講: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清楚自己的無知,才是真正的智慧。

狂妄源于淺薄,低調基于見識。

一個人真正見過大海,見過高山,就能明白自身的渺小。

收斂鋒芒,謙以待人,在緘默中不斷沉澱,在安靜地豐富内心。

如此,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行穩緻遠。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