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作者:大圓說曆史

錦先生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正準備回家。這個時候,他的手機彈出了微信消息提示音。一看是老搭檔周女士發來的連續幾條動态,頓時來了興趣。

他知道周女士有個即将聯考的女兒,想必是考試結果出來了。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點開朋友圈一看,錦先生沒猜錯。周女士開心地曬出一張通知書,上面赫然寫着女兒考入了夢寐以求的上海交通大學。

“太棒了!終于盼到這一天了,我的寶貝兒終于如願以償了。”周女士在狀态下流暢地表達了激動的心情。

錦先生為周家母女高興,馬上在評論區送上了祝賀。這時他才發現,評論區空空如也,一個贊都沒有。這和周女士平時在朋友圈大受歡迎的情況大相徑庭。

錦先生納悶不已,對此感到十分疑惑。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收到周女士的資訊後,錦先生想了一夜,終于明白了問題的症結。作為一名自媒體人,他決定以此事為引,探讨在社交軟體上時常出現的“分享欲”問題。

錦先生認為,很多人喜歡在微信上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是出于獲得認同、增加交流的目的。但是如果過于随意或頻繁地分享,不僅容易給别人帶來幹擾,也有可能因缺乏考量而失去分寸,繼而招緻反感。

舉個例子,在職場微信群裡,有些人總愛發一些與工作無關的文章或視訊連結,如果你正忙着處理任務,這時候跳出來的分享無疑會影響工作效率,久而久之就會産生厭煩情緒。

再比如,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自己買名牌包、吃海鮮的照片,很容易被他人認為是在顯擺炫耀,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是以,錦先生建議大家在社交軟體上分享資訊時,一定要慎重考慮閱聽人群體、分享内容的恰當性,不能一味滿足自己的“分享欲”,而應兼顧他人的感受。

隻有這樣,才能讓關系保持和睦,避免無謂的誤會。

針對“分享欲”問題,錦先生進一步分析,與家人分享生活點滴,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麻煩。因為隻有家人,才是你生命中最親近、最了解你的人。

比如,錦先生有個妹妹在外地工作,平時聚少離多。有一天錦先生參加婚禮,拍了幾張現場美照發給妹妹看。妹妹立刻視訊通話過來,笑着說:“哥,你穿這身正裝真帥!新娘子看起來很漂亮嘛,祝你玩得開心!”即使相隔千裡,一張照片一通視訊也使得手足情更深。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再例如,錦先生的老父親平時不太善于表達,但每每錦先生在家人群裡分享些工作上的小進步,老父親總是第一個給贊然後回複“兒子加油!”但包含了滿滿的父愛與支援。

是以,錦先生認為,與家人保持着無話不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通過生活點滴加深感情,這就是分享的意義所在。

無需刻意讨好也無需掩飾自己,家人才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寄托。

盡管與家人分享生活瑣事可以帶來溫暖,但錦先生還是提醒大家,在社交軟體上分享資訊仍需要謹慎。因為關系親密并不代表可以無限度地分享私人空間。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舉個例子,錦先生的一位朋友小王,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小芳關系很好。小王經常在微信朋友圈曬兩人的合照、旅行故事,向“全世界”宣告他有多愛小芳。

但是久而久之,小芳對小王的過度“秀恩愛”感到厭煩,終于絕情提出了分手。

小王愕然不已。細細想來,他并非有意顯示恩愛,而是單純地把小芳當成家人,預設可以随意分享彼此的點滴。他後悔遲到地意識到,再親密的關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界限,過分的坦誠反倒會破壞感情。

是以,錦先生認為,與朋友、伴侶之間也需要慎重地平衡關系距離。避免過分袒露隐私,适當保留個人空間,這無疑能讓雙方更舒适,共處才更長久。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分享是連接配接心靈的橋梁,但任何橋梁都需要橋墩的支撐,這樣才能使人穩穩地走過。

針對上文中提到的各種“分享欲”造成的風險,錦先生給出了他的建議。他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完全杜絕在社交軟體上分享資訊,關鍵是要做到合理控制、慎重選擇。

比如,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正能量的視訊和文章,傳遞溫暖;你可以把一些萌寵、美食圖檔發給閨蜜,讓她開心一下;遇到麻煩時,你也可以找心靈契合的知己傾訴求助。

這些都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支援和尊重的基礎上的分享。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當然,在分享前我們還需要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這條資訊合不合适在這個時間這個場合發出?我的語氣是否過于直接?我的分享是否會讓人産生壓力或負擔?多站在别人的角度,這樣分享才能得到積極的回報。

無論如何,家人仍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支柱。是以錦先生最後還是提醒大家,在各種社交軟體上控制分享的頻率,而與家人保持經常交流。

珍惜與家人的感情,讓愛充滿生活的每個角落,這樣我們才能在波詭雲谲的世界裡感受到真正的溫暖。

通過上述種種例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使用微信等社交軟體時,大家都需要注意控制自身的“分享欲”,防止過度分享帶來不必要的誤會。

在微信上,建議請收起你的“分享欲”

與家人建立深厚的感情,通過生活點滴加深了解和支援,這是健康分享的良好示範。而在其他場合,我們則需要慎重判斷分享是否恰當,是否會讓對方産生心理壓力,進而采取适當的方式和内容進行交流。

分享本身并無對錯,重要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同時保有一定的關系距離,也讓聯系更舒适。隻有當我們學會合理利用社交工具,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傳遞更多的正能量。